高一历史期中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554776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32KB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期中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2015年——2016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2..“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这里的“新”的含义是指(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4.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 )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
5.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
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
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法国——原生型B.日本、英国——感应型
C.美国、德国——次生型D.中国、日本——次生型
6.)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8.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9.杰斐逊曾经说过: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
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
A.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C.政府分权和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D.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10.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
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的形成
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11.《十二铜表法》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这表明该法律( )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C.以调解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
D.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
1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3.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4.“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
”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
A.出师北伐B.开始长征C.奔赴抗日前线D.挺进大别山
15.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是指(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2015江苏盐城高三期中)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17.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
“‘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
”这里□□□□处的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
1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9.西周周幽王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20.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的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21.《史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
A.秦始皇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2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3.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4.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6..“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7.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讲话的目的是( )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
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
29.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
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30.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
“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
”这一宣布( )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B.直接促成了两岸的通航和通商
C.提出了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设想D.意味着统一祖国的方针调整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新中国成立初期,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
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利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壬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二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
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据《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机构。
(3)根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2015年——2016年高二历史期中答题卡
班级姓名
一.选这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材料题
1)
2)
32.材料题
1)
2)
3)
2015年——2016年高二历史月考答题卡
一.选这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C
A
D
D
C
D
D
D
B
C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C
A
B
B
B
C
B
D
C
D
A
D
31.参考答案:
(1)变化:
肯定——否定——肯定。
原因:
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2.
(1)工商业发达;奴隶主拥有实权;国王的权力有限。
(2)优点:
直接民主;增强国家认同感。
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3)直接民主容易使公民受到野心家的蛊惑而让野心家左右政局,使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导致内耗和混乱,危及国家前途。
33.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清)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根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1)分封制。
特征: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
周王室衰落;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4)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
史料二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
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
——摘编自《隋唐五代史论集》
(1)根据史料一回答,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有何作用?
(2)根据史料二,概括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3)根据史料三,概括唐代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1)提示:
汉代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官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很少有被选中的机会。
(2)提示:
两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
(3)提示: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学识、考试成绩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其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期中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