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5536083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30.54KB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西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特别提示] 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宗法观念萌芽。
(2)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3)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1)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
(2)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诸侯权力: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等。
(4)分封国家:
鲁、齐、燕、卫、宋、晋等。
3.作用
(1)积极: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概念辨析]
“封建”的不同含义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
(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3)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误区警示] 长子≠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易错提醒]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
(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
(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
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藩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而没有任何实权。
(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
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材断点补遗] 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
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主题一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解读本史料时应注意图中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由图中“周王室贵族”“武王弟”“周公长子”等信息分析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①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 史料二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
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①处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答案 特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
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形成了二元体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
(1)对西周政治的影响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历史遗存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解读 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第二层主要阐述了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
史料运用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
答案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1.宗法制的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主题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卷Ⅰ)T24,西周分封制下的墓葬等级规定
2014年
(卷Ⅱ)T24,分封制、礼乐制
2015年
——
2016年
(卷丙)T24,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例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思路点拨]
①审题干,找题眼:
“周礼”“雅言”,即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都要用周礼,说周话(“雅言”)。
②审设问,找关联:
设问是“起源于”,即与之相关联的是哪个地方或哪类地区。
“周礼”“雅言”均是西周的文化名片,代表西周的文化特色和水平,故“周礼”“雅言”应起源于周的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③审选项,找答案:
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A、B、D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解题感悟]
解答此题可灵活迁移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打开思路。
我国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由此判断“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信手拈来。
1.(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解析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于制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3.(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大意为:
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4.(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像宫室屋宇之形,所以“
”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
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故B项错误。
祭祀祖先的宗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
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5.(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答案
(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解析 第
(1)问要求回答历史因素,实际上是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相关内容总结即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三明二模·24)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共同的公共墓地里。
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D.文明的出现指日可待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虽然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有所反映,但是并没有给出可以比较的时间和数据,无法判断是否加剧,故A项错误;原始社会晚期一般属于父系氏族时期,且材料中没有关于母系氏族的典型特征,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随葬品虽然有所差别,但是都葬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仍然处在氏族社会,维系这种社会形态的核心脉络——血缘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故C项正确;文明出现的前兆一般有阶级、国家等,材料中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2.(2016·昆明三模·24)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期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6·东北四市教研联合体三模·2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
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D.继承华夏传统
答案 B
解析 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
4.(2017·威海调研·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道: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
”这表明作者认为西周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削弱了贵族特权
C.稳固了统治秩序D.奠定了大一统格局
答案 C
解析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度最重要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故B项错误;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的实行,较好地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国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我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奠定始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故D项错误。
5.(2016·天津三模·1)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
这表明( )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介绍的犯罪种类都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不能表明当时宗法制渐趋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出现等级制度方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题干介绍的犯罪种类都是围绕血缘宗法关系的标准制定出来的,这就说明当时的政治活动与宗法关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6.(2016·宁德二模·24)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
这表明( )
A.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鼎作为一种礼器,在东周时期一些侯墓葬用九鼎,一些士墓葬用五鼎体现了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不能体现等级观念的淡化,故A项错误;鼎的使用违背了礼乐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僭越风气的滋长,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与异姓诸侯无关,且其主要讲述的是礼乐制度而非宗法制,故C项错误;侯和士的存在说明分封制仍然存在,而不是荡然无存,故D项错误。
7.(2016·丹东二模·2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答案 A
解析 春秋以前,青铜器多为祭祀用和贵族专用,代表尊贵,但春秋以后,宗法制瓦解,不论尊卑都可以使用,说明传统的统治秩序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与青铜“礼器的比例减少”不相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技术并无根本性突破,故C项错误;“青铜多转向实用”与青铜艺术不相关,故D项错误。
8.(2017·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适应性考试·24)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中国宗教的出现早于祖先崇拜,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强调血缘家族关系,突出家族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的出现早于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故D项错误。
9.(2016·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25)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
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
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 )
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
C.国家之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
D.私有制逐渐建立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必然结果,政治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故A项错误;夏商以来王权就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私家势力逐渐上升,但未涉及私有制的建立,故D项错误。
10.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
“(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答案 A
解析 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血缘团体是国家的基本单位,通过血缘团体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故A项正确;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是承认其族长权力而不是提高族长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是承认血缘团体权力的合法性而不是均衡权力分配,故C项错误;维护贵族特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1.(2016·德阳四模·24)按照周制,周王把土地赐给贵族,贵族可以世袭占有使用。
周厉王“专利作威”,将部分贵族对山林川泽的开发权收回,由此引起贵族强烈反对。
这反映出当时西周( )
A.井田制已名存实亡B.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C.私有观念受到冲击D.统治基础有所动摇
答案 D
解析 井田制实质为周王名义下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被分封的贵族享有土地使用权,厉王能够“专利作威”说明井田制依然实行,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等级礼乐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中贵族的开发权被收回,实为使用权被收回,不涉及所有制,故C项错误;周厉王“专利作威”导致贵族离心,危害统治,故D项正确。
12.(2016·张家口高三模拟)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传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礼乐制破坏是表象,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出现战国七雄,中山国在当时地位较低,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的等级秩序,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体现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是根据在西周后期出现诸侯国用九鼎的现象,其本质上是指分封制瓦解,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学案 一轮 复习 岳麓版 制度 西周 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