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553538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08.01KB
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docx
《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商周农业
少量青铜农具,石、木、骨器为主
排水、施肥
除草、治虫
稻、黍、稷、麦、菽(五谷)桑、麻等
3.意义:
①生活方式改变:
迁徙-------定居②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4.特点: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植主畜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
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完善阶段)
(2).耕作技术的进步:
①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②西汉时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后,江南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①水利工程:
A、战国的都江堰 B、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②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
集体劳作(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形成:
(1)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封闭性)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性)
5.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经营规模小
③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6.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3)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4)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念:
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2、发达的原因:
国家权力的支持
3、特点:
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4、发展历程:
夏商周:
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5、重要成就
(1)高超的冶铸技术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代表作: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
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灌钢法:
南北朝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新石器时代:
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宋代: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瓷窑
明清:
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
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长安东西织室;丝路(代表作:
马王堆素纱单衣)
唐朝: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丝织品超过前代;缎为代表;出现苏杭织造局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纺织为代表,农户的副业;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
(2)民营手工业: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
2、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发展,受到鼓励
秦汉:
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摧残
隋唐:
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
艰难发展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期以后:
部分行业民营超过官营,花楼机,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丝绸:
西汉始远销亚欧,称中国为“丝国”。
运送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瓷器:
①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
②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量更大。
③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⑤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官营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
3、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后来居上4、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时:
“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商业艰难发展,商业受时间地点限制
4、隋唐时期:
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商业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
5、宋元: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交子”,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6、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化与发展
西汉:
县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设市令或市长,按时开闭市,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市各9处
唐朝:
长安设有“市”、“坊”
宋朝:
“市”、“坊”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四大名镇”,出现早市夜市
明清:
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
2.城市的发展
(1)城市职能: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
(2)新兴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3)重心南移: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一益二”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概况:
历史时期
概况
西汉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两宋
与东南亚、南亚、非洲、阿拉伯半岛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
(1)朝贡贸易的定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朝贡贸易的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朝贡贸易的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
1、古代商业的兴起---------先秦
2、古代商业的初步发展--------秦汉
3、古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
4、古代商业的繁荣---------宋元
5、古代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明清
*历史朝代记忆口决: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夏商周春秋,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战国秦汉两。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晋南北朝隋,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唐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辅助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所有制关系: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向国王缴纳贡赋。
(2)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获得他们的劳动成果。
(4)土地形状:
西周时期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
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3、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封建地主私有制
(1)形成原因(也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③直接原因:
各国变法导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形成过程:
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由国有逐渐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3)主要形式与特点
①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
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二、“重农抑商”(商周—鼓励;战国—首倡;西汉—抑制;明清—固守)
1、概念:
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和打击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2、目的:
直接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3、推行表现
(1)商鞅的“重本抑末”治国思想。
(2)战国禁止弃农经商,首倡“重农抑商”
(3)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4)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歧视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用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4、评价“重农抑商”
(1)明清以前积极为主;促进农业发展,巩固统治
(2)明清时期消极为主。
阻碍工商业、资义萌芽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一)明朝的“海禁”
1、原因: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含义: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
1、原因:
直接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
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2、表现:
清初:
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
乾隆:
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阻碍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
1、荷兰兴起的条件:
(1)地理优势:
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
(2)经济条件:
有悠久的经商传统,经济基础较好
(3)政治前提:
1581年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了独立
(4)制度优势:
17世纪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5)航运发达:
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6)殖民机构:
政府支持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2、殖民过程:
(1)形式:
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②参与殖民竞争
(2)表现:
①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富
②探索新航路,开辟殖民地
非洲: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亚洲: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海峡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尼,还一度占据台湾
美洲:
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3、结果: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即殖民优势):
(1)地理优势:
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位置,便于英国发展工商外贸
(2)制度保障:
17世纪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为殖民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4)武力保障:
大力发展海军是其争霸的军事保障
(5)殖民机构:
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
2、过程(即殖民活动):
①英西:
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英荷: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得新尼德兰,荷丧失海上强国地位-----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
③英法:
在欧、亚、美争霸,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得印度和北美大片土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结果:
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
3、殖民扩张的方式:
①抢劫和掠夺财富
②种族灭绝
③贩卖黑人奴隶
4、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
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②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③对殖民地:
A、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B、给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辅助学案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前提:
政权: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必要性)
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
③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④原料:
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⑤市场: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2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的革命
3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
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火车)
5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经济结构: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四)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五)社会关系: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六)社会意识:
出现三大社会思潮
(七)社会结构: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八)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贸易发展
殖民扩张加强
交通工具的进步
2、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一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市场基本形成
②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后果: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③客观上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条件和成就)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经济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③科技条件: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市场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⑤资本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殖民地的掠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①电的广泛使用:
1866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动机成功,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油汽油柴油)内燃机相继问世
③新交通工具的创新:
汽车和飞机
④化学工业的发展: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塑料、染料、药品、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⑤传统工业的进步:
炼钢技术进步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也促进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3、形成了垄断组织:
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贸易联系加强
②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
2、表现: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
②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形成:
19C末20C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世界市场雏形阶段:
(15C末16C初)新航路的开辟
2、世界市场拓展阶段:
(16C初—18C末)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C中—19C中)第一次工业革命
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发明来源:
科学家潜心钻研,自然科学的发明同技术、生产真正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2范围不同:
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开始部门不同:
开始于重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4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如电力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石油化工工业等
5进程不同: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德国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
A都有环境(政权保障)、市、技、劳、资等方面的前提条件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内容:
都有许多科技创造发明
③影响:
生产力、社会结构、国际关系、
④本质:
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2、不同点:
①起止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②开始部门:
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③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使用
④生产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汽车飞机、电讯、石油化学、
⑤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⑥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⑦社会关系: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⑧国际格局: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解体的原因:
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2、表现
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传统手工业破产(沿海为主)
②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①积极: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条件
②消极: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1、原因:
内忧外患
2、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
①中央:
奕訢
②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④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6、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出现了新机器生产方式;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④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②外商企业赢利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概况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代表
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步履维艰
3、产生的意义: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背景: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外商企业刺激
(3)洋务运动诱导
2、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3、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
5、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先天不足: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④后天畸形: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步履维艰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两面性:
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1、原因:
⑴客观原因:
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主要原因)
⑵主观原因: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收入而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直接原因)
2、表现:
①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②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③由沿海到内地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三、1912—1919年(一战期间):
短暂春天
1、原因:
内因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民国政府奖励实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外因: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厂矿企业增多;投资总额增加
②面粉、纺织发展最快
③著名实业家较多
3、影响:
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①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
②无产阶级壮大(五四运动)
四、1927—1949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曲折发展
1、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较快发展
(1)原因:
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2)表现:
①纺织、面粉、新兴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3)影响:
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1)原因:
①战火破坏②日本掠夺吞并(沦陷区)③官僚资本膨胀(国统区)
(2)表现:
上海、华北、重庆
(3)影响:
民族工业遭受打击,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1945—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1)原因:
①战火破坏②美国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④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2)表现: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3)影响: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五、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获得新生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主要因素)。
2、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
3、后天畸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等。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3、受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历届政府的鼓励和重视。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历史 学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