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523450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77KB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docx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根据《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暂行办法》(鄂政督6号)和《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的有关规定,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盐池中学是20xx年由原盐池一中和盐池二中合并而来,学校现有九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0人;现有专任教师39人,校园面积7525平米。
近年来,盐池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自查情况
近几年来,我校各方面迅速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历临了“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校园”、“放心食堂”、“放心超市”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创建达标活动,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加之“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使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XX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为全校的大事之一。
依据市相关的会议及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盐池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工作动员大会,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并解决迎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组织召开了教师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安排部署各项迎评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了全校迎评工作的开展。
自查中,我们依据相关指标体系,坚持边督查边指导,及时纠正学校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整改,力保全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达标。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统筹管理
根据市政府制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领导机构及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我校制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
(二)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能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两免”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
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能按时、足额发放。
此外,近三年来,我校共争取资金100多万余元用于新建、维修校舍,添置内部设施,充实更新功能室,开设班班通,使我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办学条件
自20xx年以来,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XX年,我校更是通过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按照规定标准进一步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和图书资料,20xx年重新配备了教师办公室电脑40多台等,投入1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修缮,安装了防盗门窗,使全校的硬件设施逐步达标。
1、教学设施:
全校校舍建筑面积共计7525平方米,生均18平方米,彻底消除了土木结构校舍,无D级危房;住宿生住房面积共计1505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校园文化氛围浓郁,且布局合理规范,“净化、绿化、美化”基本到位。
2、功能室:
学校设有图书室、师生阅览室、体育器材室、三个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荣誉室、音乐室、美术室、标准会议室等各种教学辅助功能室,各功能室设施设备基本齐全,能较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
学校图书室共藏图书17930余册,生均40册。
3、学校设有一个较先进的计算机教室,并建设了校园局域网,九个班级的班班通设施均已正常使用,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
4、普及程度:
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为2%以内,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8%。
5、布局调整:
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规模适中,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薄弱学科的加强,有利于现代教育资源的共享。
基本清除了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推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队伍
1、全校现有专任教师39人,有学生420人,师生比1:
11;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29人,占75%,专科学历6人。
中级以上职称数为37人,岗位合格率为95%。
2、我校正副校长均参加了岗位培训,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100%。
3、现任专任教师平均年龄近48岁,基本上能够及时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4、我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校长和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体罚学生、违规办学、违规补课、乱收费和违法犯罪问题。
(五)教育教学管理
我校按《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抓教学常规管理,抓教学认真落实,坚持课改创新,开展教育科研,突出“精神激励教育特色”,切实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减负”十条要求,加强薄弱学科的课程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坚持开展“教育水平展示月”和课堂教学“五个一”活动,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和课后反思活动,并纳入了学校的常规管理。
我们加强了教学基层教研组管理,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作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倡资源共享,拓展了他们自主活动的空间,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更大收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每月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常规的抽查和考评,我们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有具体整改措施。
这样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落实“阳光体育锻炼”工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定期对学生体检,并对学生进行健康分析和心理疏导,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
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几年来全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努力创建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把德育、体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学困生和困难生得到有效帮助。
我校认真学习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认真制定了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并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行了量化考核,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结合我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我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和实施方案,完善了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使我校校园风气纯正,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六)质量效益
学校能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手段开足开齐课程,不在节假日补课,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学生们可以在多功能室看精彩的电影,在文化长廊感受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可以在微机室练习计算机基础能力,在操场上打篮球,在球场上打乒乓球;每期我校如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
秋季田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元旦文化艺术节、冬季越野长跑等;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每学期进行两次视力监测;学生在校园快乐地生活、成长。
近年来我校中考、中职招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次被区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等,获得群众好评,取得了较好地社会效益。
(七)存在的问题:
1、学校图书室图书已破旧过时,不能及时更新,且现有图书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2、学校操场档次不高,厕所老化、陈旧、落后,亟需改造,
3、学校现有教师为满员编制,但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学科不配套的现象严重,这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
4、教师培训力度不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亟需提高和调整。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于4月中旬就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区教育局、团林铺镇教育办公室、团林中学、红星中学、何场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并召开了部分学校负责人的座谈会。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区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就农村义务教育而言,学校分布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无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切实推进我区作为全省第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急需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全区农村中小学分布及基本情况
(一)学校分布
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中小学21所,其中团林铺镇初中3所,小学7所;麻城镇初中1所,小学4所;掇刀石街道小学5所;白庙街道小学1所。
(二)学校现状
1、生源情况见附件
2、硬件设施
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园总面积415323,校舍总面积90590。
各学校房屋大多数属砖混结构,还有极少数砖木结构,但抗震设防不达标。
各校教室均基本满足教学所需,但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
部分学校缺少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硬化的学生运动场地。
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水平均不达标,部分村小根本没有相关装备。
3、师资队伍
全区21所农村中小学共有在编在岗教师597人,退休教师169人。
597名在编在岗教师中,从性别情况看,男教师378人,女教师219人。
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244人,专科257人,中专5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4人。
从职称情况来看,中学高级22人,中级361人,初级214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32人,30-39岁282人,40-49岁175人,50岁以上10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
全区14所农村小学(不含中心小学)226名在编在岗教师中,30岁以下的27人、占12%,3140岁有41人、占18%,4150岁有81人、占36%,50岁以上的有77人、占34%。
数据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职工所占比例近70%,特别是何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雷集小学、谭店小学、斗立小学等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这些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其拥有的知识面较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培训可塑性差。
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断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专业教师缺口较大。
一是小学英语教师紧缺。
全区农村17所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中没有英语专业教师,全部由本校年轻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
二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紧缺。
全区14所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不符合当前学科教师配备要求,且教学质效不高。
2、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及校舍面积出现“薄”与“博”的矛盾。
生源情况较好的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不达标,如麻城小学、团林小学等,而生源情况较差的学校则是大量土地、校舍被闲置,如红星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中山小学、雷集小学等。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全区有15所农村中小学没有硬化的运动场地,如红星中学、蒋集小学、何场小学、张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黄岭小学、中山小学等,遇到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三是学校功能室普遍奇缺。
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等,部分村小根本没有功能室,如普庵寺小学、中山小学等,导致无法开设相关课程。
四是部分学校缺少学生生活用房。
如红星中学没有达标的学生食堂,麻城中学、团林中学均缺学生宿舍。
五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辖区内学生外流。
三、对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1.要用科学规划好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城区以建为主、农村适当撤并”原则,以及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精神,结合掇刀区人口变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对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
要充分考虑团林铺西南片和麻城东南片农村小学的布局。
2.调整过程中要分步实施,稳步开展,并做好撤并学校的班子成员和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教育大局的稳定,同时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撤并学校的资产。
3.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稳定和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努力提高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
4.积极争取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力争在城区运动广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碧桂园住宅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按照市委胡书记、纪委张书记的重要批示,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就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
调研组先后赴榆阳、横山、靖边、米脂、佳县等县(区),深入14个乡镇、12个部门、4所农村中小学及12个农村教学点,采取座谈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视察、入户走访等形式,分别与分管教育的县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座谈了解,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义务教育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一)布局调整的基本情况
1、学校情况。
从区域布局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47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其中城区146所,占%,乡村601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1所,其中小学457所,全部在农村。
初中144所,全部在乡镇。
2、学生情况。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25725人,其中城区198547人,占%;乡村127178人,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7178人里面,小学寄宿生44533人,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在校生总数的%(小学只在农村寄宿);初中寄宿生51269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在校生总数的%。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是寄宿生。
3、教师情况。
全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38766人,其中榆林城区6018人,县城(镇区)25907人,乡村6841人。
小学专任教师16488人,其中榆林城区1792人,占%;县城和乡镇9825人,占%;乡村4871人,占%。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二)布局调整的主要特点
从XX年我市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各县(区)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学校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XX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以来,截至XX年底,榆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XX年的5064所减少为747所,其中初中由237所减少到198所,小学由4827所减少到549所,亦即农村小学只保留了原来的%。
2、学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向城区流动趋势明显。
XX年到XX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728302人减少到325725人,11年减少了402577人,下降了%。
其中小学减少312567人,占%;初中减少90010人,占%。
XX年到XX年,农村小学在校生由449035人减少到31878人,减少417157人,减少%;而榆林城区小学由19485人增加到40141人,增加了20656人,增加%。
农村学生向乡镇学校流动,乡镇学生向城区学校流动趋势明显。
3、学校规模呈现城区扩大,农村缩小趋势。
由于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小学306所,校均在校学生人,县镇小学214所,校均在校学生人,榆林城区小学29所,校均在校学生人。
农村203个教学点,其中学生6人以下的占总数的2/3。
(三)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
1、城乡教育差距相对缩小。
我市农村中小学经过布局调整,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XX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阳光师训”和“名师大篷车”活动,每年组织有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讲师团,采取送培到县的方式,深入各县区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城乡学校的管理互动,实现了信息共用、资源共享、发展共进。
同时兴建的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市上补贴给各学校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大棚蔬菜和养殖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教育资源明显优化。
在布局调整之前,农村中小学“校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批边远乡村的小学生集中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片完小或中心小学就读,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宽带网络全接入,以佳县通镇李家塔小学为例,该村地处省道边,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小学设有13年级课程,有学生64名,教师8名,调整后吸纳了周边10个村40多名寄宿学生,学校文体活动室及器材齐全,并配置有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音、体、美等薄弱学科也配备了专业教师,周围被撤并校的学生和李家塔小学的学生同享到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3、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教育经费170亿元,是过去五年的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现全覆盖,全市通过“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达标验收,城乡寄宿制中小学集中供暖问题得到解决,“蛋奶工程”覆盖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寄宿制中小学。
XX年,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建设项目55个,119个校安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不断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XX年,全市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分别为240元、300元;XX年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XX年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800元和1000元,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
三是推行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
XX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采取市、县区按比例分担经费的办法,年投入亿元,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
4、农村师资建设逐步加强。
近年来,全市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些很好探索。
一是实施了大龄教师提前离岗政策。
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教学工作的,可自愿申请提前离岗,享受在职工资待遇,不再占编占岗。
XX年以来,全市共有1847名教师执行了提前离岗政策,空出编制补充了新教师,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
二是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从XX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XX万元的教师培训经费,重点开展农村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薄弱学科和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市政府决定,从XX年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0%,并为农村地区教师每月增加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补贴。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不再从绩效工资中提取,由各级财政按每月小学不低于300元、初中不低于400元的标准专项预算列支,调动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从教的积极性。
5、学校布局调整相对灵活。
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对于需要撤并或恢复的学校,都是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代表,以及教育教学专家。
以公开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撤并或恢复的意见,切实保证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XX年8月,郭家伙场村小学和牛家梁镇的其他9个村小学被撤并至镇上的明德小学和九年制学校。
但没过一年,由于辐射半径超过10公里,低年级的学生往返不便、寄宿困难等原因,XX年8月,又恢复了牛家梁镇8个农村教学点,开始接收附近一年级的适龄儿童入学。
再如只有1名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有6所,米脂县2所;10名以下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28所,米脂县27所。
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农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XX年-XX年全市计划新建34所小学(农村18所),13所初中(农村10所);撤并教学点23个,小学78所,初中12所;恢复教学点45个,小学27所。
可以说,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生源没有后才撤并,生源增加后再恢复。
二、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小、教学点经费短缺。
目前,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按照小学每生800元,初中每生1000元划拨经费。
由于学校规模的差异导致运行经费的巨大差异,村小、教学点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小学校均学生人,县镇小学校均学生人,榆林城区小学校均学生人。
后者分别是前者的倍、倍。
规模不经济导致运行成本高,学校规模越小,办公经费越紧张。
2、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简陋。
近几年,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客观上讲,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仍然极不均衡,按照《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非完全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设置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以及教学辅助用房。
”城区学校尚能基本达标,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省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基本上是一间普通教室、一块黑板、几张桌凳,没有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更谈不上有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部室。
3、农村学校师资受编制约束短缺问题突出。
我市教师编制严格按照省上标准执行,农村普通小学的教职工和学生比为1:
23,城市普通初中的教职工和学生比为1:
15(县镇1:
17)。
但实际上,一方面是伴随布局调整,寄宿学生近半,迫切需要增加心理辅导教师、生活教师、校医、营养餐教师以及校园安全岗等编制。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规模小,目前已经超编。
教育部门无法按学生数变化及实际需求配置师资。
如靖边县10名学生以下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28所,米脂县27所。
按照1:
23来配置教师,配置1名教师就超标了,但根据实际情况,又不得不超配。
我市目前乡村小学在校生32977人,乡村小学专任教师4871人,师生比1:
6,远超1:
23标准,致使县区面临教师总数超编,实际需求短缺的问题。
4、村小、教学点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因为村小和教学点地处偏远、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子里,学校小、学生少、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到村小和教学点工作。
县乡教育部门综合考虑安全、婚姻问题等因素,新教师基本上分到学生相对集中的寄宿制学校任教。
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年龄偏大(基本上是民办转正的教师),知识老化,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学质量不高。
如横山县党岔镇麻地沟教学点有1名教师,12名学生(一年级6名,学前班6人),1名教师兼任2个学段的全部课程。
佳县王家砭镇雷家洼教学点有1名教师,6名学生(学前班3人、一年级1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校 义务教育 均衡 发展 自查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