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docx
- 文档编号:25521107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1.13KB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docx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
====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①夜静春山空。
②月出惊山鸟,③时鸣春涧中。
④
桂花:
木犀的通称。
【注释】①闲:
悠闲,寂静。
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
有的春天开花,
④②空: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③惊:
惊动,惊扰。
有的秋天开花。
时鸣:
不时地鸣叫。
王维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
在诗中,人的心境是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
人只有在悠闲的
时候,心境虚空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
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
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虚空和恬淡。
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
-----也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
为写来写人的心境。
而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又只有在夜间
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
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解析】这首诗
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
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
这诗主要写春山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果。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他的内心宁
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月出无声,而山鸟
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
《唐诗笺注》:
《而庵说唐诗》:
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夜静春山空《诗法易简录》:
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
而先着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
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诗意】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
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
====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
芙蓉楼:
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
辛渐:
王昌龄的朋友。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
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
寒雨:
秋雨。
连江:
满江。
夜入吴:
夜晚秋雨入镇江。
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
平明:
天刚亮。
客:
指辛渐。
楚山:
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
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
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平明:
清晨。
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
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译诗]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
“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
“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
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
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注释]江畔:
江边。
独步:
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
小路。
压枝低:
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戏蝶:
蝴蝶飞舞,好像在游戏。
时时:
常常。
自在:
自由安适,不受拘束。
娇莺:
娇美的黄莺。
娇:
可爱的。
恰恰:
恰巧碰上。
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
======
====
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译诗]
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
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
自由自在的黄莺歌喉宛转正在啼鸣。
[赏析]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
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
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
======
====
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注释]
竹石:
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
扎根、生根。
原:
本来。
破岩:
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
折磨,挫折。
坚劲:
坚韧、刚劲。
任:
任凭。
尔:
那、你。
[译诗、诗意]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
====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
汪士慎、黄慎、金农、李“八怪”惮、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
)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中的代表人物。
注释]
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
回过头来看。
妻子:
妻子孩子。
漫卷:
随便卷起。
白日:
白天。
一作白首。
纵酒:
纵情喝酒。
放歌:
尽情歌唱。
青春:
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
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
====
襄阳:
在今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
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
“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
======
====
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
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
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
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
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
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注释]
己亥:
道光十九年(1839)。
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辞官去京返杭。
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
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
作者自注:
“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九州:
中国。
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
依靠。
喑(yīn):
哑。
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
“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
终究、毕竟。
天公:
造物主。
重:
重新。
抖擞:
振作精神。
降:
降生。
======
====
[译诗、诗意]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
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赏析]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歌体式的新发展。
程金凤评赞说:
“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
鸣。
”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
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
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
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
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
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
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
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
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
====
注释]吟:
吟颂。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
全。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译诗、诗意]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
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
======
====
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注释]
蕲水清泉寺:
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蕲”,音qí。
兰芽:
兰草的嫩芽。
萧萧:
形容雨声。
暮雨:
傍晚下雨。
子规:
杜鹃的别名。
休将:
不要。
白发:
指老年。
======
====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
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
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
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
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
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
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
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
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译文1】[水好像是眼波,][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有山有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
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要是到江南]
】[]]【译文2(江苏浙江)赶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住。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古诗词 背诵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