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一docx.docx
- 文档编号:25511798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82.25KB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一docx.docx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一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一docx.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一docx
v1.0可编辑可修改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方法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根据角和线段位置关系如在一个三角形中或在两个
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或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根据角或边的位置关系确定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等的方法过程中,体验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提取、存储信息,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根据角和线段位置关系确定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图形的形状特征,识别角或线段的位置关系,确定证明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三角板、学案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相等的线段和角是构成特殊几何图形的主要元素,也是识别特殊图形的主要
依据;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常出现在中考15题左右的位置,是北京市中考必考内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寻求经过图形变换后得到的图形
与原图形对应元素间的关系,常与特殊图形结合,出现在综合题中.
(二)例题:
例1已知:
如图1,△ABC中,AB=AC,BC为最大边,点D、E分别在BC、AC上,BD=CE,F为BA延长线上一点,BF=CD.求证:
∠DEF=∠DFE.
分析:
要证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角相等,考虑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
等角)来证;因要证的两条相等的边在两个三角形中,故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线
11
v1.0可编辑可修改
段相等.
证明:
∵AB=AC∴∠B=∠C.
在△BDF和△CED中,
BD
CE,
B
C,
图1
BF
CD,
BDF
CED.
DF
ED.
点拨:
抓住图形的特征(两角在一个图形中)
DEF
DFE.
常用等边对等角证明,这是证两角相等的常用方
法.
例2已知:
如图1,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点E在AC上,CE=BC,过E点作AC的垂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FC.
分析:
观察AB与FC在图形中的位置,发现这两条线段分别位于两个三角形中,考虑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准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已知一对角一对边对应相等,还需证另一对对应角相等;已知条件有直角,故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来
证.
证明:
∵FE⊥AC于点E,ACB90°,
∴FECACB90°,
易证AF.
∴△ABC≌△FCE.
∴ABFC.
点拨:
根据图形特征,要证明相等的两边分别在两
F
DB
AC
E
图1
个三角形中,常利用证明两边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在证明两角相等时,
利用了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也可用等角的余角相等来证,但较复杂.
例3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如图
1-1所示放置,图
1-2是由它抽
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
D
上,连结DC.求证:
∠ABE=∠ACD.
A
22
B
C
E
图1-2
图1-1
v1.0可编辑可修改
分析:
图1-2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构成的旋转图形,分别从
一个等腰三角形取一条腰,夹角为等角加同角,就可构成边角边对应相等的
△ABE与△ACD全等,从而可证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
△ABC与△AE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AEAD,BACEAD90.
易证BAECAD.
△ABE≌△ACD.
∴∠ABE=∠ACD.
点拨:
由有公共顶点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几何图形,当分别从一个
等腰三角形中取一腰时,可构成边角边全等三角形;证夹角相等时常用等角加同
角的和相等.
此题可以拓展,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换成等边三角形、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等.
例4点A、B、C在同一直线上,在直线AC的同侧作ABE和BCF,连接
AF,CE.取AF、CE的中点M、N,连接BM,BN,MN.
(1)如图1,若ABE和F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BEFBC900,
则MBN是三角形.
(2)如图1-2,在ABE和BCF中,若BA=BE,BC=BF,且ABEFBC,
则MBN是三角形,且MBN.
(3)如图1-3,若将
(2)中的ABE绕点B旋转一定角度,其他条件不变,那么
(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出你的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的结论并给出证明.
F
F
F
E
E
M
M
E
M
A
N
N
N
A
B
C
C
B
A
B
C
(如图2)
(如图3)
(如图1)
33
v1.0可编辑可修改
分析:
(1)判断三角形形状时,三角形一般是特殊三角形,由已知易知
BM1AF1ECBN,又可证得∠MBN=90°,所以△MB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2
(2)图形中是两个等腰三角形以公共顶点为中心旋转而成,则一个等腰三
角形取一腰,构成两个边角边全等三角形.
解:
(1)等腰直角
(2)等腰
(3)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
如图1-3,易证
△ABF≌△EBC.
∴AF=CE,∠AFB=∠ECB.
∵M,N分别是AF、CE的中点,
∴FM=CN.
∴△MFB≌△NCB.
∴BM=BN.∠MBF=∠NBC.
∴∠MBN=∠MBF+∠FBN=∠FBN+∠NBC=∠FBC=.
点拨:
在图形形状发生变化时,抓住影响结论的主要条件是否变化,如果没有变,则结论不变;如主要条件变,则结论变.
在证明此类问题时,图形变化后的证明思想或证明方法,常可由特殊(变化前)的证法类比得到.
(三)练习:
1.如图1,四边形ABCD是矩形,△PBC和△QCD都是等边三角形,点P在矩形上方,点Q在矩形内.求证:
(1)∠PBA=∠PCQ=30°;
(2)PA=PQ.
P
AD
Q
BC44
图1
v1.0可编辑可修改
2.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
(1)
求证:
BE=DG;
(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
两个三角形若存在,说出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E
F
A
D
B
C
G
3.如图1,在△ABE中,AB=AE,AD=AC,∠BAD=∠EAC,BC、DE交于点O.求证:
(1)△ABC≌△AED;
(2)OB=OE.
图1
A
DC
O
BE
图1
4.如图,将一三角板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Q.当点
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P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试证明你的猜想
AD
P
Q
BC
图1
5.如图1-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结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
55
v1.0可编辑可修改
重合),如图1-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线段
CF、BD的数量关系为;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1-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
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F
AAE
FFA
BD
EC
BD
C
B
CD
E
图1-1
图1-2
图1-3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例题、习题分析、证明、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体验根据线段和角的位置关系证明角等和线段相等的方法,即当两角或两边在一个三角形中时,利用等边对等角或等角对等边,当两角或两边在两个三角形中时证明他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体验由有公共顶点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几何图形,当分别从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取一腰时,可构成边角边全等三角形.
通过练习拓展,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换成等边三角形、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结论仍然成立.
老师在用时可将例习题变为学案使用,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学生情况增减习题使用.教案设计程序简单,易于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改变.
欢迎提宝贵意见!
谢谢!
(五)反思:
本节课例习题编排按照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课上的体验、总结、交流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希望达到教学目标.附练习参考答案:
1.证明:
(1)∵四边形ABCD是矩形,
66
v1.0可编辑可修改
∴∠ABC=∠BCD=90°.
∵△PBC和△QCD是等边三角形,
∴∠PBC=∠PCB=∠QCD=60°,
∴∠PBA=∠ABC-∠PBC=30°,
∠PCD=∠BCD-∠PCB=30°.
∴∠PCQ=∠QCD-∠PCD=30°.
∴∠PBA=∠PCQ=30°.
P
AD
Q
BC
图1
(2)∵
ABDCQC,∠PBA∠
PCQ,PBPC,
==
=
=
∴△PAB≌△PQC,
∴
PAPQ.
=
2.
(1)证明:
如图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CGF,
BC
CD,CE
CG,BCE
DCG90°.
在△BCE和△DCG中,
E
F
BC
CD
A
D
BCE
DCG
CE
CG
B
C
G
△BCE≌△DCG(SAS).
图1
BE
DG.
(2)存在.△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DCG(或将△DCG逆时
针旋转
得到
)
A
90°△BCE
3.证明:
(1)如图1,∵∠BAD=∠EAC,
∴∠BAC=∠EAD.
D
C
在△ABC和△AED中
O
ABAE
B
E
图1
BAC
EAD
AC
AD
∴△ABC≌△AED(SAS).
77
v1.0可编辑可修改
(2)由
(1)知∠ABC=∠AED.∵AB=AE,
∴∠ABE=∠AEB.
∴∠OBE=∠OEB.
∴OB=OE.
4.解:
PQPB
=
证明:
过P点作MN∥BC分别交AB、DC于点M、N
在正方形
ABCD
AC
A
D
中,
为对角线,
AMPM.
M
P
∴
=
N
又∵
ABMN,
=
Q
∴MB=PN.
C
∵∠
BPQ
0
,
B
=90
NPQ
∴∠
BPM+∠
0
.
MBP+∠
=90
0,
又∵∠
BPM
=90
图1-1
∴∠
MBP
∠
N.
=
PQ
∴Rt△MBP≌Rt△NPQ,.
∴PB=PQ.
5.
(1)①垂直,相等;
②如图1-2,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
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o.
∵∠BAC=90o,∴∠DAF=∠BAC,∴∠DAB=∠FAC,
又AB=AC,∴△DAB≌△FAC,
∴CF=BD,∠ACF=∠ABD.
∵∠BAC=90o,AB=AC,
∴∠ABC=45o,∴∠ACF=45o,
∴∠BCF=∠ACB+∠ACF=90o.
即CF⊥BD.
F
A
E
GBDC
图1-2
(2)如图1-2,当∠ACB=45o时,CF⊥BD.
理由:
过点A作AG⊥AC交CB或CB的延长线于点G,
88
v1.0可编辑可修改
则∠GAC=90o,
∵∠ACB=45°,∠AGC=90°—∠ACB=45°,
∴∠ACB=∠AGC,∴AC=AG,
∵点D在线段BC上,∴点D在线段GC上,
由
(1)①可知CF⊥BD.
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复习 证明 线段 相等 基本 方法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