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498801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1.20KB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LEKIBMstandardizationoffice【IBM5AB-LEKIBMK08-LEKIBM2C】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
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
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
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答:
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将这一道理推而广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努力拼搏,居安思危,谦虚谨慎。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
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让人信服。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
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
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
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
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答: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
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
请作具体分析。
答:
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
答: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
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
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今大学生,应从三个角度理解:
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为人民而学。
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没有高深学问你,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
三是个人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答:
一是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
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事”的内容是:
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
六、《容忍与自由》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别人,给别人以自由,别人才容忍你,给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
回答这一问题不要受作者原文意义拘束,要源于作者,高于作者。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历史角度看,所有强调自己“绝对正确”的人,都在历史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被历史的潮流抛弃,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3.实际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4.文本“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
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不摆驾驶,将深奥道理融化在平易白话中哦那个,排除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答: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
在论证a.“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b.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
②归纳论证之例证法。
在论证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b.论证“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时举了“推敲”的故事,用的也是例证法;c.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
③“类比法。
a.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b.在论证”联想的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时用”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做比喻,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答: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
“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着的艺术特色。
如:
(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答:
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作者擅用丰富独特的类比和巧妙的比喻,表达对社会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
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
1.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答:
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因此“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
(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3.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
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
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
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
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答:
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
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以为是,有些本来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识性的错误。
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群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主义,民族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
(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
(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其具体方法包括:
扩大生活范围,多与持不同见解的人交往,阅读一种和你不同的报纸杂志,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答:
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层次:
(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和古代、中古时代的着作家大谈麒麟和火蛇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
(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
(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
(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
(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
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答:
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
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半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答: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
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
答:
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对冯谖注重民心背向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冯谖向孟尝君报恩是对的,他为孟尝君的长远利益谋划,也是正确的。
他这样做显示了自己聪明才智,显示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十二、《垓下之围》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
“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
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着。
3.结合文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答:
太史公对项羽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
十三、《张中丞后叙传》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扞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
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
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试作具体分析。
答: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
如:
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
如:
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
答:
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
因此名为后叙,
4.概况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1)语言描写。
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2)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
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
(3)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
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
同时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
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
“欲将以有为,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得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十四、《种树郭橐驼传》
1.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
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总体上运用类比方法:
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乎民心”;用“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性;用种完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要让老百性休养生息。
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百性“病且怠”。
比喻扰民的官吏,用害树、仇树来类比那些政令重重,使民不堪其苦的害民、祸害者,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明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
答;此自然段可划分为两层:
前一层写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态度和结果,第二次写他植树种树的方法、态度和结果,两层构成了对比关系。
十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答:
赵武灵王欲“护肤骑射以教百姓”时,“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
(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
(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于是取得了成功。
2.赵武灵王是如何说服公子成的?
赵武灵王先派人去劝说公子成,说推行法令须从贵族近臣做起,否则在百姓中也难以执行,公子成未听从。
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劝说,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说服了公子成。
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答:
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十六、《前赤壁赋》
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大学语文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