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5490950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13.14KB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三课时,实施五个学期,共约270课时,获得15学分)、社会实践(每年一周,实施三年,获得6学分)和社区服务(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以五小时计,获得2学分)。
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三、课程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
1、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3、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目标
1、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获得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具备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社区服务活动目标
1、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形成基本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具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
具体有:
1、人与自然。
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
2、人与社会。
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人与自我。
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
如学工、学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2、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文明示范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
3、实地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
4、社区民俗活动。
(三)社区服务活动
1、通用内容:
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法制宣传、环保卫生、养护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2、特色内容:
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劳动、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服务等。
3、自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
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
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情况。
六、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程文辉(校长)副组长:
熊华云(副校长)范颖波(高中部主任)
组员:
华连和(教务处主任)、徐勤体(政教处主任)、付怀明(高二年级主任)、涂长青(高三年级主任)、杨志鹏(教务处副主任)、
2、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心。
指导中心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业务指导、教师培训、活动组织、过程评价与管理、学分认定等工作。
组长:
华连和副组长:
杨志鹏、龚江华
成员:
龚涛涛(业务指导员)、曾小红(学籍管理员)、各位班主任
3、职责如下: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学分认定。
七、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高中三年内学生须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高一完成1个课题;高二、高三各完成1个课题。
学校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课程教师,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组织形式
(1)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班组成5—7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活动小组确定的课题,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3.实施研究流程
3.1课程实施流程图:
具体时间及步骤如下:
课题
时间段
课题实施情况
课时数
负责人
(部门)
课
题
一
高
一
上
第2周
至
第5周
理论学习指导
12课时
教务办
指导教师
第6周
至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0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每组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6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至
期结束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4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
一
下
第2周
至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至
第19周
1.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2.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出2个优秀课题;
3.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
20课时
教务处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假期
资料汇编
综合实践组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
85课时
课
题
二
高
二
上
第2周
至
第5周
1.总结与反思;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6周
至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2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至
期结束
1.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3.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40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
二
下
第2周
至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至
第18周
1.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2.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三上
第2周
至
第18周
1.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选出2个优秀课题;
2.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资料汇编;
3.每位学生参阅优秀课题;
4.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学活动;
5.每位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心得。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教务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
147课时
(二)社区服务
1.课程安排
社区服务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取得,每个学年分别完成5个工作日活动时间,社区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2.组织形式
(1)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2)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上报学生处和教务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3)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团委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
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三)社会实践
1.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军事训练、校内值周、各种参观、考察与调研等),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传统活动、各类培训学习、课外社团、志愿者活动等)。
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或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学年段
项目
时间
长度
参加人员
学分
负责人(部门)
高一
军训
开学初
一周
全体学生
2
政教处、班主任
高二
学校文明岗(值周)
每学期
一周
全体学生
2
政教处、班主任
高一至高二
校内传统活动、志愿者活动
每人合计至少一周
部分学生
2
政教处、班主任
高中三年
中学生团校、课外社团、成人仪式
部分学生
政教处、班主任
高一至高二
各种参观、考察与调研
部分学生
政教处、班主任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组织,一般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不少于4人,同时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
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
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
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
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
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
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
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
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八、学分认定办法
1、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满足下列四项条件则获得6个学分。
(1)完成理论课学习并经考核合格;
(2)达到规定的活动学时;(3)按时完成课题结题;(4)在活动中履行规定职责。
2、社会实践活动:
高一参加军训获得2学分;高二、高三每年不少于1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活动即各得2学分。
班主任应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实践时间证明来认定;由学校组织的活动,由学校负责人认定;不参加社会实践或活动时间不足者,不给学分。
3、社区服务活动: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
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由学校负责教师认定;不参加社区服务或服务时间不足,不给学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陂路 综合 高中 实践 活动 课程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