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docx
- 文档编号:25484471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0.10KB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docx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仅承担党和政府智囊团和思想库的职责,而且肩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社会科学人才的历史使命。
1979年我院成为全国首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5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院建立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资格。
2013-2014学年,我院毕业研究生197人,结业研究生3人;授予学位201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33人,授予硕士学位168人;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96.7%,其中博士生就业率为92.3%,硕士生就业率为97.1%;入学新生207人,其中博士生40人,硕士生167人。
现有在校生667人,其中博士生157人,硕士生510人;另有留学生5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177人(不含兼任博导)。
无论在师资水平、办学规模,还是在培养层次和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在地方社科院中首屈一指,是上海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重镇。
二、2013-2014学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展
2013-2014学年,在院党委确立的“智库建设新举措,学科发展新目标”方针指导下,研究生院与各研究所通力合作,以规范教学、提高质量为主线,在推进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学生科研实践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
2013年1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来我院调研,并建议把我院研究生教育纳入到市教委统筹管理,在获得各方支持的同时,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考核与监督;6月18日,研究生部正式更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举行挂牌仪式。
研究生教育也成为我院所级竞争力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1.加大招生宣传,多举措吸引优秀生源
2013年10月,我院连续召开经济片、文史哲片、法学片招生工作会议和研究生教育专家咨询会,邀请到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来我院交流,为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合作,以此保障我院硕士推免生和第一志愿考生生源质量和数量。
在请进来的基础上,我院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赴甘肃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招生推介宣讲活动,和高校学子面对面推介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取得了一定成效,报考硕士生人数从2009年的316人增加到2014年的383人,报考博士生的人数从150人增加到193人。
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微博、QQ群等新型媒介和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介宣传我院的研究生教育。
2.规范运作,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教学管理
将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学术讨论、学术报告、读书报告等活动作为培养环节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将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纳入必修环节,重点抓好博士生资格考试、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学术活动等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
2013年12月首次启动了由研究生院组织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的资格考试,大大触动了学生对专业学位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了教学前检查、教学过程中督导组听课抽查、教学后学生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授课的督查,提升任课老师的教学规范意识。
2013学年共开设266门课程,教学评估整体满意度有所提升,以专业学位课程为例,学生平均满意率从2010年的85.1%提升到2013年92.4%。
3.凸显智库特色,加强课程建设
如何突出我院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研究生院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而没有给出标志性内涵的难题。
2013年,王战院长亲自担纲,坚持每周四下午为全院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主讲《世界与中国》通识课程,赢得广大研究生与青年学者的盛赞,对我院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发展,并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加强本院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同时,2013年我们全面启动了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之间的共享教学资源协作机制,优势互补。
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业研修方面收获颇丰,双方目前合作顺畅。
4.强化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获奖有突破
近年来,研究生院逐步扩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比例,目前已实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百分之百外校“双盲”评审、博士学位论文送审专家增至2个;积极推行学位论文检测制度,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现象。
同时开展学位论文相关讲座,并通过严格筛选,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严格学术标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在送审论文和高校数量增长的同时,“双盲”评审的质量标准也在提高。
2013学年我院在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史等学科共有6篇学位论文获奖,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5篇硕士学位论文荣获上海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5.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岗位聘任为重点,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和岗位聘任相分离,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严格把关,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体系。
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2013年培训新增导师40余人,并表彰奖励了6位优秀导师,力争不断激励导师提高教学和指导能力。
2014年研究生院借鉴和参照上海“千人计划”、“东方学者”聘任管理规定以及我院领军人才工作计划,制定了特聘教授管理办法,同时聘任美国罗格斯大学陈嵘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并于6月份来我院教授统计学前沿课程,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9月,聘请了台湾东方枢纽资本管理顾问公司的创办人龚照胜先生为我院荣誉教授。
6.迎评促建,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布局
经过新一轮的国家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申报,我院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0个,学科覆盖面和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布局更加优化。
2012年在各学科点的大力配合下,组织我院7个一级学科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
在评估指标体系完全不利于科研院所的情况下,“理论经济学”学科在55所参评高校和2所科研机构中位次第16,排名进入第四档。
通过积极参与学科评估,以评促建,进一步推动我院学科建设。
同时,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和优势,自主设置了3个目录外二级学科:
文化产业、青少年社会学、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
在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中,逐步打破所的行政、学科和专业壁垒,在部分入学考试科目、课程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级学科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
7.开拓创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2013学年,我院新招收1名新西兰籍硕士留学生。
在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选拔14位同学赴台参加2014年两岸暨国际菁英蹲点奖助研究生研习营,其中1位获得一等奖;选派了2名博士生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博士生交换生项目;有12位硕士生入选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的“亚洲创业管理”课程;成功承办了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中心的暑期强化班活动,为同学们开拓视野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另外接收了台湾政治大学10名研究生来我院进行2-4周不等的短期访学。
同时,研究生院高度重视派出交流生的学术收获评估,专门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听取了每位交流生个人的学术收获汇报,从他们的汇报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反映出研究生院所做的强化国际交流资源配置举措是合理、可行的。
目前,我们正在与英国苏格兰斯特莱克大学等开展“1+2”或“2+1”的课程互授、学分互认的“双学位”合作培养模式。
8.注重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研究生党建工作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结合研究生院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党总支拟定《党支部工作指南》、《研究生院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让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行之有效。
总支严抓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配强配齐干部队伍,每年都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进一步提高各支部书记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同时,以支部为单位,在党总支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参观了我党的各个革命宣传教育基地,如中共一大、二大、共青团中央所在地等,不断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研究生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在党建工作方面,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党员的方针,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2013年有40多名研究生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共发展8名预备党员,转正9名正式党员,确定了28名培养发展对象。
9.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规范研究生班长、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干部定期工作例会制度,积极发展完善学生社团组织,针对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实践活动、学术活动中,以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积极促进学生才尽其能,深刻把握当代社会现实。
2013学年共举办了14期“仲礼人文讲坛”和各种讲座14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高水平的前沿知识。
2013年12月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三所高校共同举办第九届青年学术论坛,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与研究生积极专研学术;设立研究生科研课题15项,资助研究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发潜力的科研项目,对研究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进行奖励,共奖励54篇;设立学术交流基金,用于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竞赛或国外中短期访学。
研究生会每月举行学生读书会活动,每季度编订学术类刊物《逸思》,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80人次。
2013学年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2个,上海市亚信峰会优秀志愿者1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奖学金4人,张仲礼研究生奖学金2人。
在年度评优工作中,注重以德为首,评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9人、院优秀毕业生21人、院优秀研究生38人、优秀学生干部15人。
通过评优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及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开展。
对家庭贫困的学生,通过提供助学岗位、补助饭贴、减免住宿费和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2013学年发放各类奖学金201.86万、助教助研助管津贴15万、困难补助20万。
10.营造条件,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通过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我院召开专场招聘会、建立学生定点实习基地、发布招聘信息、共享高校就业资源、组织模拟面试、简化服务流程等措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
随着招生、培养等工作的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不断完善,毕业研究生首次就业率保持稳定,2014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4.5%。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35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院已经建立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但是,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我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更高水平的质量标准还不够明确。
2.参照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有优势和特色、有竞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学科还不多。
3.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招生指标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各培养单位提高培养质量的杠杆作用。
4.各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有待增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有待健全。
四、我院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2014)3号文的要求,围绕我院“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坚持“科教结合、促进创新、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将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国家有关精神,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院研究生教育实际,确定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定期调整。
——制订学位授予标准。
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与我院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制订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
制订我院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的办法,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发展特色。
——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
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博士学位授予要求发表的论文条件为:
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第一单位、独立或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者在院外甲级A类核心期刊、院外甲级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议送审2位专家,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议送审3位专家,合格分标准由原来的60分及以上提高至70分及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程序;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
完善并严格执行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阶段的研究生分流与淘汰办法,不断提高研究生中期考核或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
2.改进研究生招生机制,提高生源质量,选拔优秀储备人才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各所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与研究经费、导师队伍及其研究实力、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制订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建立有效的招生自我约束机制,着手探索建立各门考试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试题库(约占总分的70%—80%);规范命题方式;保密措施到位;考场规则严明;招生细则完善;招生程序公开、透明。
——建立全面、完善和客观的选拔机制与评价准则,规范招生选拔,保证招生质量。
积极鼓励热爱学术研究的优秀硕士研究生通过综合考察进入硕博连读;逐步降低在职博士生比例,加强对在职报考博士研究生候选人有志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潜力与综合素质的评估,为我院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选拔与储备优秀梯队人才。
3.建设精品教材,有效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制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办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
——按照教学目标选择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教材。
鼓励采用国际通行教材、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结合我院科研和教学的特点,按照“内容先进,体例完善,集成优势,特色突出”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任课教师主持编写高水平、具有我院特色的研究生教材,资助期限为3-5年,争取资助10至15本精品教材。
——进一步完善和促进院部各创新型学科团队建设中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机制与力度,鼓励教师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案例融入教材编写内容,最大限度凸现“集成优势,特色突出”的原则,有效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4.健全授课教师与在岗导师责权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调动授课教师与在岗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制订授课教师与导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问责制,明确和保障授课教师与在岗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积极与全院相关各研究所协同合作,把提高课酬与教学责任、质量挂钩;把增设导师指导费与学生培养质量、论文质量挂钩;把学生评优与导师推荐挂钩;把学生学术道德与导师承担相关责任挂钩。
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审查,把师德师风和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因素。
——和院相关部门共同制订教师、导师交流与培训办法,采取自主培养、外部引进与特聘等措施,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师资队伍。
5.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
——积极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知名大学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来院授课、讲学,聘任其中的部分教授兼任相关专业导师,推进研究生了解与接触学术前沿的进程,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合作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欧美、台湾地区等著名和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交换、联合培养和双向学术交流,不仅争取2014年至2015学年内实现与欧美著名和知名高校“2+1”或“1+1+1”项目的突破,同时实现与欧美等著名和知名高校互派交换生在数量上的显著突破;还要争取对台湾地区有关高校实现互派交换生在数量突破二位数的规模。
——加强对外宣传,吸引较高层次、较大范围的外国留学生来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积极支持研究生赴国(境)外中短期访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把握学术前沿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附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度数据(2013年9月—2014年8月)
表1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布
授权点类别
数量
授权点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
理论经济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不含一级覆盖点)
2
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不含一级覆盖点)
6
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情报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表2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一级学科名称
层次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备注
哲学
硕士
18
13
招生计划数170人,录取人数170人,其中推荐免试录取21人,占总人数的12.4%,第一志愿录取人数95人;实际报到人数167人。
复试总分线为国家分数线。
理论经济学
51
25
应用经济学
84
36
法学
142
38
政治学
21
11
社会学
19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2
中国语言文学
9
9
新闻传播学
9
5
中国史
18
9
世界史
3
2
统计学
2
3
工商管理
1
2
农林经济管理
1
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3
3
合计
383
170
理论经济学
博士
94
23
招生计划数40人,录取人数40人,其中硕博连读2人;实际报到人数40人。
应用经济学
62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
37
5
合计
193
40
表3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一级学科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攻读学位的留学生
哲学
/
41
0
理论经济学
97
75
0
应用经济学
43
109
硕士生1人博士生2人
法学
/
126
0
政治学
/
37
0
社会学
/
23
0
马克思主义理论
17
7
0
中国语言文学
/
24
0
新闻传播学
/
13
0
考古学
/
1
中国史
/
23
硕士生1人
世界史
/
6
0
统计学
/
9
0
工商管理
/
9
硕士生1人
农林经济管理
/
0
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7
0
合计
157人
510人
硕士生3人博士生2人
注:
应用经济学硕士生退学1人。
表4研究生教育资源情况
类型
数量
重点研究基地
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民族复兴与中国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网路安全管理与资讯产业发展
横向科研项目
240个
3000万
纵向科研项目
55个
1100万
人才培养基地数
表5研究生获各类奖学金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一级学科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备注
哲学
/
31
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01.86万、助教助研助管津贴15万、困难补助20万
理论经济学
21
77
应用经济学
14
178
法学
/
73
政治学
/
14
社会学
/
8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7
中国语言文学
/
22
新闻传播学
/
12
中国史
/
48
世界史
/
8
统计学
/
5
工商管理
/
6
农林经济管理
/
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0
合计
38人
488人
表6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一级学科名称
博士生课程数
硕士生课程数
备注
哲学
/
22
建设精品课程7门: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世界经济理论专题、国际金融、中级微观经济学、宪法学、中国文化
理论经济学
28
32
应用经济学
2
23
法学
/
38
政治学
/
23
社会学
/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5
中国语言文学
/
15
新闻传播学
/
4
中国史
/
8
世界史
/
4
统计学
/
4
工商管理
/
9
农林经济管理
/
4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8
公共基础课程
7
10
选修课程
2
2
合计
42门
224门
表7导师队伍规模
一级学科名称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不含兼任博导)
人数
生师比
人数
生师比
哲学
/
/
14
2.93
理论经济学
42
2.30
28
2.68
应用经济学
17
2.52
13
8.38
法学
/
/
29
4.34
政治学
/
/
12
3.08
社会学
/
/
9
2.56
马克思主义理论
8
2.12
6
1.17
中国语言文学
/
/
17
1.41
新闻传播学
/
/
3
4.33
中国史
/
/
24
1.00
世界史
/
/
5
1.2
统计学
/
/
4
2.25
工商管理
/
/
2
4.5
农林经济管理
/
/
2
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
9
0.78
合计
67人
2.34
177人
2.88
表8导师年龄与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兼职导师数
45岁及以下
46-55岁
56岁及以上
正高
副高
海外学历
博导
27人
(40.3%)
25人(37.3%)
15人
(22.4%)
66人(98.5%)
1人
(1.5%)
15人(22.4%)
硕导
71人
(40.1%)
67人
(37.9%)
39人
(20.0%)
84人(47.5%)
93人(52.5%)
3人(1.7%)
合计
98人
92人
54人
150人
94人
23人(9.6%)
18人(7.38%)
表9学位授予情况
一级学科名称
学位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社会科学院 学位 研究生教育 质量 年度报告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