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25479141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24KB
选择题.docx
《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题
单选
1.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有较长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就有土地利用分类的体系。
2.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界的老前辈任美锷先生在贵州省遵义市进行土地调查时,将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大类。
3.1984年:
全国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土地详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采用两个层次的分类办法,分为8个大类、46个二级地类。
1989年:
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将城镇用地分为10个一级地类,24个二级地类。
(城乡分离)
4.2001年:
国土部发布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体系即《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将全国所有土地分为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71个三级地类。
(城乡统一)
5.2002年:
为实现新老分类标准的过渡,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6.2007年:
国土资源部为了完成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大调查,又在2001年的土地分类标准上,进行修订,即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分类)
7.土地利用结构就是某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土地利用面积的绝对量的相对数的表现方式。
8.我国国土面积达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9.我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地之间的矛盾已构成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矛盾。
人口数量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决定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的主导因素,土地的生产量和人类发展的需求是矛盾的焦点。
区域人口发展的研究,是编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0.我国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土地退化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土地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是我国土地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
11.高级合作社时期:
部分合作社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如河北省遵化县建明农业社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57-1967年)。
人民公社化后:
农业部在1959年9月3日颁布《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出现了以人民公社为单位,小范围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河南省七里营、河北省的安国县伍仁桥人民公社土地规划。
12.1982年8月,农业部土地管理局负责主持开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试点工作,在黑龙江省的集贤县、辽宁省的康平县、河南省的光山县和四川省的眉县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试点研究,是我国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全国展开了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市)、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历时10年,到1996年全国基本完成第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6--1996年)。
全国第2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1997-2010年;全国第3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一般为2006-2020年。
即为我国最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英国是世界上第—个开始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
15.日本的国土规划由国土厅(1974年,以前为经济企划厅)负责制定,涉及全国、都道府县、市町村3个层次的规划。
16.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17.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措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依据。
18.关于地租理论,最著名的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各个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土地所有权都要在经济上得以体现)。
19.土地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左右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适宜和满足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土地利用的基础主导因素。
20.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坚持土地生态学的理论(根据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评价土地的质量和土地的适宜性)是基本的理论要求。
土地的质量和土地的适宜性是决定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关键因素。
21.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就是打破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规划的平衡表,从数字结构上反映规划的成果,建立规划年的土地利用平衡结构(规划依据、规划方案、规划实施)。
22.一般专项用地的规划应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用地范围,确定用地规模和界限,单项用地圈定的范围内应由所属部门内部再做详细规划。
23.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是规划内容和性质的表现形式,由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渐成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
2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又称为“后评价”。
规划实施评价具有独立性、可信性、建设性、透明性和反馈性。
26.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研究。
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指标对比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区域土地利用的特征、优势与劣势滞力,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最终结果是要明确区域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27.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编制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8.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1970年制订的《土地评价纲要》(简称《纲要》)。
29.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潜力评价,基本一个共同点着重研究土地诸因素中的自然因素,表现出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潜力能力,土地经济评价重点是研究在等量劳动耗费(包括劳动和物化劳动)条件下土地产出的效果。
30.土地经济评价的实质:
在于在不同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下,不同质量土地上生产耗费与提供的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或在相同投入量下取得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31.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
我国的耕地中有1/3的中产田、1/3的低产田,耕地的总体质量偏低,耕地的生产潜力较大。
32.耕地的利用往往受传统意识观念的影响较大,种植习惯很难改变,也是造成耕地利用效益较差的原因之一。
可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耕地的多种用途。
33.城市人均用地标准上限为100m2,全国有400余座城市用地超过了这个标准,超标面积约为现在城市用地面积的1/3以上,达6600km2。
城市建设应走内涵挖潜的道路。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远远超过了规划面积,用地严重超标,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占用大量耕地,是我国土地利用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土地利用潜力分布在各类用地中,这是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注意挖掘的潜力。
34.土地的理论潜力可用土地生产潜力指数表示。
在不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土地生产力主要是由光、热、水、土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决定,它们共同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土地生产潜力,反映了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大小。
35.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解决土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重要砝码。
36.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必须对人口进行发展动态预测。
37.土地需求量预测实质是对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预测。
土地需求预测为协调平衡各业用地的矛盾、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要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首先应当明确小康的内涵和量化标准,应当将其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和重要依据。
39.土地可不可以利用是由土地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地理位置、形成母质、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水文特性、海拔高度、植被、交通条件等。
开发新土地、用地结构的调整等活动都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
40.供给是土地市场中的限制变量,土地供应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控作用表现为供给引导需求。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由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确定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远规划期限一般为15-20年,同时还有3-5年的近期规划。
区位是决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条件之一。
42.土地利用现状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主要的基础资料,可以用土地利用现状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土地利用现状布局表来表现。
4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主要来自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资源评价专题研究。
44.未利用地开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一定要经过土地资源评价。
4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整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布局。
两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的两种表现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土地利用布局直接表现为土地利用分区,该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为地域分区即区划(省、市)、用地分区即类型区(县、乡)(应采用主导用地类型划分)两种类型,划分依据是地域内土地利用条件、方式、措施相对一致的原理。
地域分区命名应根据空间位置、主要功能和土地利用主要措施组合的方式进行。
用地分区模式应用在县(市)、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46.城乡居民点在建设用地中是最主要的用地类,也构成我国土地利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最难解决的主要矛盾。
农村建设用地是居民点用地中的主要成分。
4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应在划定建设用地规划区外划定。
48.分析预测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
预测的内容包括:
规划年人口发展规模、各类农产品需求量,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4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一般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编制,规划图的内容主要是各类基本农田保护区及主要地形地物、主要居民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等。
50.我国于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
51.土地复垦已经成为我国增加各业用地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52.有立项批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立项申请报告和有关材料后,应当在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勘察,做出综合评价,并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53.申请使用设区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和列入县(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的项目,由设区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并自批准立项之日起10日内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4.从长远来看以保护耕地为中心的农地整理是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
现阶段我国未利用土地开发主要是指耕地开垦。
5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和设计2个层次。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是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环节。
56.土地平整的中心任务是平整土地。
57.水稻田一般都采用淹灌方法,需要在田间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
在种稻地区,田间工程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修筑田埂,即格田,格田是平整土地、田间耕作和用水管理的独立单元。
58.梯田田间道路的布局应按照具体地形,“通梁连峁、沿沟走边”布设。
59.项目建设中的投资一般比以耕地整理为主的地区投资高。
60.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研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中央投资或中央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按照本《预算标准》进行编制;地方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参照本《预算标准》执行。
老的《预算标准》于2005年4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自2012年1月7日起执行。
61.社会效益分析和生态环境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指标。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社会效益分析。
主要应阐述对耕地保有量、劳动力就业、农民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条件的贡献等。
62.土地配置的最大空间效益准则就是要节省土地资源。
6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基础图件包括主件和附件。
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应分幅编制,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的主要内容:
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明显或重要地物点。
现状图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最新的制图规范。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图应以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为基础进行编制。
6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土地行政管理机关,包括国务院土地行政管理机关和地方各级土地行政管理机关;客体是土地利用规划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65.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应用较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是“3S”技术,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66.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审批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其程序是:
上报计划建议;编制和下达计划指标;逐级分解下达计划指标。
67.国土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由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但建设项目占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的,将委托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
受理后,提出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
68.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执法检查。
69.建立土地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发展的需要。
70.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有关院校中设立了土地规划专业。
当前土地规划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有专业设置不规范、基础教育与职业发展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继续教育跟不上等问题。
建立土地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土地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
若实施此制度,则大家可以:
考证→挂证→收益!
71.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来说,具体可以采用公众参与方式中的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等。
72.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规划实施→修改→再实施”的过程。
73.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可采用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定期汇报和群众监督机制等措施。
74.土地利用规划修订的时间,一般以修订一次为宜。
多选
1.土地特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有限性、土地的永久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两重性:
土地是资源,更是一种资产。
2.土地的功能有养育、承载、仓储、景观和资产等。
3.土地利用包括生产利用(直接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间接利用)两种。
4.土地利用的后果有:
好的、良性的合理利用、坏的、恶性的不合理利用。
5.土地利用分类:
自然发生(自然形成原因和自然属性)、综合性(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的众多因素)、主导因素(选择主要因素)、实用性(为土地利用服务)。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由基期年的结构调整为规划年结构。
7.土地利用布局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最佳效益、集约化、专业化、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最佳。
8.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已成为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
9.我国土地利用状况:
地貌类别齐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空间区域差异显著、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耕地迅速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土地退化加剧。
10.土地退化现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污染等。
11.全国有未利用土地26171.38万hm2,但是其中可以开垦为耕地的比例相当低,多数为难以利用的冰雪覆盖的高山、荒漠地区。
12.土地利用的对策:
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重视和认真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对土地整治的力度。
13.规划的作用:
①减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失误;②降低前进过程中的风险;③使人们在发展进程变得更加理智;④企图按照人们的思维实现既定的目标;⑤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14.规划的特性:
广泛性;法规性;协调性;科学性和长期性。
15.土地利用规划:
①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长期的计划和措施;②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向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与控制;③依据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6.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
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实施性和控制性。
1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建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体系;建立土地供需平衡机制;建立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建立土地利用的合理空间配置模式;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18.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协调各部门的用地,建立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配置(从空间布局上进行科学的安排)。
目的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达到对土地的充分、合理、有效、科学地利用。
19.英国土地利用规划隶属于环境部(1970年由住房和地方部、公共建筑部、交通运输部合并而成)。
规划体系分国家级、地区级、郡级、区级四级规划,其中以区级规划为基础。
20.土地利用规划学就其理论体系分析,应当包括规划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编制规划过程的指导理论。
21.理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全而统筹兼顾。
23.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要应用系统分析、统筹兼顾的主要方法。
24.土地利用的最佳组合效益理论是指根据土地利用和规划目的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最佳组合。
25.边际效益理论是人类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基本分析,人们对土地干预的主要内容是对土地的投入。
投入包括物化的投入和活化的投入,所有的投人为总投入。
26.人们在土地利用中要对土地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进行认真的研究,要根据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理论、土地利用的递减律和市场发展需求来安排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
27.土地的区位反映出土地的价格,也是土地利用价值表现的直接反映,土地区位论又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
28.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坚持经济效益原理的必然性,坚持最佳效益组合的基本原理。
29.所谓系统平衡控制论,是指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土地利用这个大系统中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
30.所谓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原理,是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所要数理的理念、掌握的原则与依据、了解的体系与模式。
通过介绍这一系列的技术原理,明确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体系、模式,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奠定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规划设计所坚持的理念基本是一致的,可分为宏观理念和技术理念。
宏观理念包括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用地、保障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技术理念包括问题、综合协调、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实用性的理念。
32.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综合效益、因地制宜和统筹兼顾。
33.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法律法规;制度、规程、标准;规划;区域条件(自然、经济、社会)。
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为3个层次的5级规划:
高层次:
全国、省(市、自治区)级规划;中层次:
市(地、盟)级规划;低层次:
县(市、旗)、乡(镇)级规划。
34.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的功能划分为总规、专规和详规。
按规划的时间划分为长期规划、近期规划、短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都是区域整体性的规划,均属于长期规划,规划期限一般为10-20年。
在长期规划中划分两个时段,又分为近期规划(一般为3-5年)和远期规划(近期规划后至规划年的时段)。
一般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为短期规划,其年限为1-3年。
土地利用计划为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根据近期规划做出1年的用地计划。
3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分为:
专项用地规划;专项措施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措施专项规划,开发、整理、复垦、保护、整治规划)。
专项用地规划可分为:
农用地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为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36.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对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中的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
一般是对田、水、路、林、电、村进行综合规划,建立高标准农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7.规划有不同的模式:
从规划层次可分为高层次的宏观战略规划(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县、区)级;是宏观控制性、政策指导性的规划)、低层次的微观实施性规划(县(市、旗)、乡(镇)级,规划的内容多要落实在规划图上,具有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从规划内容所组成的性质可分为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从规划种类可分为目标规划、结构规划、布局规划等;从规划详细程度划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从规划内容的指标性能程度可分为弹性规划和刚性规划;按规划内容的设计要求,可做出单方案或者多方案的规划。
中层次的规划是市(地、盟)级的规划,承上肩下;它的规划模式具有两重性,高层次的宏观控制性和实施性,在指标控制上以宏观控制为主。
在空间布局上一般还是以地域分区为主,对于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整治、保护的指标都要具体落实到县(市、旗)。
土地利用的许多具体问题都集中在基层,相比较而言低层次的规划难度较大
3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类型可以是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功能区域、行政区域。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自然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七大特性:
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层次性、权威性、动态性和协调性。
40.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需平衡的可能性来确定,属于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研究的内容。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应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
我国的土地利用方针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生态”。
对园地的利用方针为“园地由平原向山区转移”。
4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和规划方案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应该是建立在横向上由理论支持系统为基础,产生土地利用决策系统(即规划方案),最终形成规划的执行系统(即规划的实施);纵向上要经过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系统综合、达到系统控制。
44.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可划分为5个阶段。
准备阶段:
思想、组织、工作和物质;调研与编制草案阶段;综合协调平衡;成果整饰阶段;报批与实施。
4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可分为专题研究的方法和总体规划的方法。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
传统的规划方法:
外业调查法、公众参与法、综合平衡法、“四定”法(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序);先进技术方法:
运用模型法进行人口与用地预测和规划方案的确定与优化等;交互式目标规划模型:
解算限制条件范围内为达到最佳效益下的目标函数
46.为了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条件、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即专题研究。
其作用是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4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包括:
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人口发展动态预测、各种用地需求量预测、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土地供需平衡的研究和耕地保护的研究。
4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原则: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贯穿规划全过程的原则;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因素;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执行情况、效益、作用、实施环境保障度和管理有效性、规划实施影响和社会认同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
它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规划目标的直接评价;规划实施环境保障度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性评价;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评价;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评价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一般绩效评价和分析方法。
5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是基本概况和土地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