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中级第一章.docx
- 文档编号:25474868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51.61KB
质量中级第一章.docx
《质量中级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中级第一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中级第一章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中级)
质量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的概念
1.质量的概念: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关于“固有特性”
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
物的特性、感官的特性、行为的特性、时间的特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功能的特性
①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②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增加的特性。
③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的特性。
(2)关于“要求”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①“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
②“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③“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强制
④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②质量的广义性
③质量的时效性、④质量的相对性
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
(1)组织: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2)过程:
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环节组成。
(3)产品:
是指过程的结果。
四种通用产品类别
服务、软件、硬件、流程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
(4)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5)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6)相关方:
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7)体系: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8)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硬件质量特性有内在特性、外在特性、经济特性等其它方面的特性。
服务质量特性是服务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特性。
服务特性分为五种类型:
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有形性。
软件质量是反映软件产品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软件质量特性包括:
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修性和可移植性等。
流程性材料质量特性,有可定量测量的特性,如强度、粘性、速度、抗化学性等,也有定性的特性。
常用的质量特性分类
关键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重要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次要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
“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
1.符合性的质量概念
(1)“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2)“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2.适用性的质量概念
(1)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2)要求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两方面理解质量的实质。
3.广义质量的概念
(1)GB/T19000-ISO9000:
2000版标准对“质量”一词的定义。
(2)综合了符合性和适用性的含义。
4.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的对比
朱兰将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的对比见表1.1-1所示。
*质量管理三部曲: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
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1.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2)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
(3)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
(4)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的资源。
2.管理层次和技能
(1)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
(2)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基层
(3)管理层次的创新:
扁平化、虚拟扁平化
(4)组织活动:
作业活动、战术活动、战略计划活动
(5)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二、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对质量方针的展开,也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
3.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过程运行的策划
4.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1)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
(2)质量控制不是检验。
(3)是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
5.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
(1)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
(2)不是保修、保换、保退。
(3)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6.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1)对象可涉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及其他方面。
(2)注意识别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
(3)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回顾
1.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预防、检测作用。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特征:
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2)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全员、全过程、全企业
(2)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二)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1.休哈特的质量理念
(1)波动有二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偶然波动,第二个分量是异常波动。
(2)异常波动可以用有效方法发现,并剔除,偶然波动不会消失,除非改变基本过程。
(3)基于3σ限的控制图可把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区分开来。
(4)PDCA循环也由休哈特提出。
2.戴明的质量理念
(1)主要观点:
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2)戴明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
①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②采用新观念;
③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④结束仅仅依靠价格来选择供应商的做法;⑾⑿
⑤持续地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⑥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⑦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⑧排除恐惧;
⑨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⑩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⑪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来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每个人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3.朱兰的质量理念
(1)关于质量的观点:
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
对质量的定义:
1.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2.质量意味着无缺陷。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4.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1)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等。
(2)认为TQC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
(3)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
内容可归纳6项:
①质量第一;②面向消费者;③下道工序是顾客;④用数据、事实说话
⑤尊重人的经营;⑥机能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概念
1.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中长期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自我控制与协调,以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共同成就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方针目标管理的特点:
(1)强调系统管理——层层设标,建立体系;
(2)强调重点管理——重点目标,重点事项;
(3)注重措施管理——不能空泛,落实措施;
(4)注重自我管理——分权参与,自我控制。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原理
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
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需要。
2.目标管理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
3.目标管理以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系统管理。
(三)方针目标管理的作用
1.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落实经营决策的根本途径。
2.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
方针目标的制定、展开、动态管理、考评四个环节。
(一)方针目标的制订
1.制订要求
(1)企业方针目标是由总方针、目标和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
(2)选择重点、关键项目作为目标;
(3)目标应有挑战性;
(4)指导思想三并重:
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发展生产与提高福利。
2.方针目标制订的依据
(1)顾客需求和市场状况;
(2)对顾客、公众、社会的承诺;
(3)法令、法规、政策;
(4)竞争对手情况;
(5)经济发展动向与宏观要求;
(6)中长期规划、经营目标;
(7)企业质量方针;
(8)上年未实现目标及问题点。
3.方针目标制订的程序
宣传教育—搜集资料,提出报告—确定问题点—起草草案—组织评议—审议通过
4.方针目标的修改
主、客观环境变化,条件丧失、修改方针目标或措施
(二)方针目标的展开
1.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
(1)搞好方针、目标和措施三个层次的衔接、对应;
(2)纵向按管理层次展开;
(3)用数据说话、目标量化;
(4)方针展开到企业、部门两级,目标、措施展开到考核层;
(5)立足于改进。
2.方针目标展开的程序
横向展开——纵向展开——开展协调活动——规定实施的经济考核办法——签字仪式
(三)方针目标的动态管理
1.下达计划任务书。
2.建立跟踪和分析制度。
3.抓好信息管理。
4.开展管理点上的QC小组活动。
5.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四)方针目标的考评
1.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
(1)重点——对上一时段的成果和部门、职工作出的贡献作考核;
(2)对象——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班组和个人;
(3)内容——一对进度实现、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二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2.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
(1)考核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评价是对全过程的综合评价。
(2)内容—方针执行,目标实现,措施实施,问题解决,工作协调,主管工作,整体管理。
3.方针目标管理的诊断
(1)与考核、评价的共同点:
提高方针目标管理有效性。
(2)区别:
诊断侧重提出改进建议并帮助解决;考核侧重作出鉴定意见和处罚决定;评价侧重评价贡献和业绩。
(3)主要内容:
①考察目标实现可能性。
②督促目标实施、加强考核检查。
③协调各级目标的上下左右关系。
④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一、质量的经济性
利益方面考虑:
1.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减少费用、改进适用性。
2.对组织而言,则需考虑提高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在成本方面考虑:
1.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仃机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
2.对组织而言,必须考虑由识别顾客需要和设计中的缺陷,包括不满意的产品返工、返修、更换、重新加工、生产损失、担保和现场修理等发生的费用,以及承担产品责任和索赔风险。
(一)质量与经济:
伴随质量概念不断演变,从符合性到追求顾客满意,质量经济性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质量经济性管理:
一是增加收入、利润和市场份额;
二是降低经营所需资源的成本,减少资源投入。
1.质量经济性管理的原则
从下图看出:
从组织方面——降低经营资源成本,实施质量成本管理;
从顾客方面——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
质量经济性应体现组织的宗旨——组织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1)增强顾客满意:
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市场营销。
(2)降低过程成本:
降低符合性成本,降低不合格成本。
2.质量经济性管理程序
(1)识别和(或)评审过程
组织的角度:
识别过程活动、监控费用、编制过程成本报告
顾客的角度:
识别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监测顾客满意度、编制顾客满意度报告
*顾客满意度受三组因素影响:
顾客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非常满意度因素
(2)改进的管理
1.管理评;2.识别机会;3.进行成本和(或)收益分析4.策划和实施改进
二、质量成本
(一)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损失。
(二)质量成本分类
1.PAF分类:
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损失)成本分类。
质量成本的预防、鉴定和故障(PAF)模型的构成:
有时还须考虑外部活动成本:
为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质量保证)。
2.符合性分类
(1)符合性成本:
在现行过程无故障情况下完成所有明确的和隐含的顾客要求所支付的费用。
(2)非符合性成本:
由于现行过程的故障造成的损失。
(3)为了与预防,鉴定和故障成本分类保持一致,也可作如下的分类:
(三)质量成本模型
如图,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图表示了故障成本、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以及总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
(四)质量成本管理
(1)确定过程;
(2)确定步骤;(3)确定质量成本项目
(4)核算质量成本;(5)编制质量成本报告
(五)质量成本分析
1.结构比
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时经常会使用质量成本结构比例指标。
2.相关比
三、质量成本构成
(一)预防成本
1.质量策划费用;2.过程控制费用;3.顾客调查费用。
4.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5.产品设计鉴定费用/生产前预评审费用。
6.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7.供应商评价费用;8.其它预防费用。
(二)鉴定成本
1.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2.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用。
3.检验费;4.试验费;5.核对工作费;6.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
7.试验、检验的材料与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8.质量审核费用。
9.外部担保费用;10.顾客满意调查费。
11.产品工程审查和装运发货的费用;12.现场试验费;13.其他鉴定费用。
(三)内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报废损失费;2.返工或返修损失费;3.降级损失费。
4.停工损失费;5.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
6.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7.其他内部故障费用。
(四)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投诉费;2.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
3.产品责任费;4.其他外部损失费。
四、劣质成本
1.劣质成本组成:
2.劣质成本分析步骤
造成总质量水平降低最好方法是降低劣质成本。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信息指有意义的数据,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一、质量信息
1.质量信息是有关质量方面有意义的数据。
2.产品形成中存在物流和信息流两种运动过程。
1.信息源
信息源指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
通过需求分析收集对过程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起作用的数据:
1.顾客满意度评价2.产品的符合性
3.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4.纠正、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2.信息传递
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经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
三部分组成:
信源——信道——信宿
“记录”(特殊文件)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3.信息处理
原始数据(信息)有意义的信息
4.信息反馈
1.信息反馈是双向的。
2.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
二、质量信息系统
组织的活动有三种:
作业活动、战术活动、战略计划活动。
1.作业活动:
在作业层上
①主要关注点:
收集、验证并记录质量数据和信息。
②特点:
重复性、可预见性、历史性、详细性、来源内部化、形式结构化(表式)、高精确度。
2.战术活动:
在战术层上
①主要是监督和控制。
②特点:
汇总法、不可预见性、阶段性、可比性、概要性、内部及外部信息源
3.战略计划活动
1高层管理者利用管理评审等活动获得质量战略信息并确定质量目标(中、长期)。
②特点:
随机性、异常信息、预测性、概要性、数据外部化、形式非结构化及主观性。
三、质量信息管理
(1)识别信息需求。
(2)识别并获取内外部的信息来源。
(3)转换为有用的知识。
(4)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5)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评估收益,进行改进。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一、质量教育培训内容
1.质量意识教育;
质量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的意义、作用、质量责任
2.质量知识培训;
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
不同层次培训。
3.技能培训。
是质量管理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层次人员培训。
二、质量教育培训的范围
高层、中层、基层所有人员
高层管理者培训
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培训
特殊职能部门人员培训
广泛的基础培训
三、质量教育培训的实施
(一)确定培训需求
1.明确现有岗位工作的目标和对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考虑未来发展和人员素质提高的需要,以及人员的实际绩效水平与要求的差距。
2.未来发展新知识技能的需要
(二)设计和策划培训
培训的制约条件、培训的方式
(三)提供培训
培训前:
提供支持
培训中:
提供有关工具、设备、文件、软件、食宿安排,获得知识能力
培训后:
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
(四)评价培训结果
评价方式:
学员自我评价
培训者训后评价
管理者跟踪评价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标准: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
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一、我国标准的体制
(一)标准分级
所谓标准分级就是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四级:
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
是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用的标准。
(1)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
(2)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
(3)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三部分构成。
2.行业标准
是指中国全国性的各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1)行业标准代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2)行业标准编写由行业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及年号组成。
3.地方标准
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
地方标准的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再加斜线、顺序号和年号共四部分组成。
4.企业标准
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1)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
(2)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办理备案。
(二)标准性质
按标准的性质区分,标准可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性质,对应称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1)“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2)强制性标准可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
2.推荐性标准
(1)所谓推荐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
(2)一经接受采用,或各方面商定同意纳入商品,经济合同之中,就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各方面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二、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标准的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并兼顾全社会的综合效益。
3.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先进技术成果。
在符合使用需求情况下,简化、选优、通用和互换,技术先进、经济上合理。
4.相关标准要协调配合。
5.有利于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6.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二)制定标准的对象
1.“重复性事物”是制定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
2.标准制定的对象
(1)国家标准制定对象
(2)行业标准制定对象
(3)地方标准制定对象
(4)企业标准制定对象
3.标准制定的程序(九个阶段)
1.预备阶段2.立项阶段3.起草阶段4.征求阶段5.审查阶段6.批准阶段7.出版阶段8.复审阶段9.废止阶段
4.标准的备案
(1)标准的备案,是指一项标准发布以后由申请备案的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备案的要求和程序,将标准文本报送到备案受理机构,进行登记和存档,以备查阅。
(2)备案规定: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5.标准的复审
(1)标准的复审工作一般是由标准制定单位组织进行。
(2)标准复审一般不超过5年
(3)复审的结果
1.确认标准继续有效
2.予以修订,修订标准的程序和制定标准基本一样。
3.予以废止。
三、标准化的常用形式
比较常用的标准化形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
(一)简化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二)统一化
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标准化形式
(三)通用化
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四)系列化
通常指产品系列化,它是对同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
四、企业标准化
所谓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活动。
(一)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二)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企业技术标准(主体)
企业管理标准
企业工作标准
(三)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与监督
五、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一)基本概念
(1)国际标准。
(2)国外先进标准。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1.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
(1)采用标准,符合国情,符合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2)以相应国际标准为基础;
(3)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4)一个标准尽可能采用一个国际标准;
(5)尽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中级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