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5473127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173.74KB
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x
《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
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方案
1、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1.1、编制依据
(1)中铁十九局衢宁铁路(福建段)IV标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衢宁铁路(福建段)土建工程QNFJ-4标段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答疑书及设计文件及桥梁施工图及现场会议纪要。
(4)验收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
【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1.2、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质量等目标编制技术文件,使业主的各项要求均得到有效保证。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施组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技术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掌握现场情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施组,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3)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严格按照铁路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4)遵循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耕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
(5)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
树立系统工程的概念。
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6)遵循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
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技术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7)遵循“六位一体”管理的原则。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建立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系统和评价评估体系,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环节,将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分解细化为最佳匹配的实施目标,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全面实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
(8)遵循施工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原则。
(9)遵循贯标机制的原则。
确保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在本项目工程施工中自始至终得到有效运行。
1.3、编制范围
新建衢宁铁路(福建段)QNFJ-IV标段何洋大桥、金字山大桥、咸村特大桥、川中特大桥。
2、工程概况
2.1、总体概述
何洋大桥1#墩-8#墩;金字山大桥衢州台-3#墩、8#墩-宁德台;咸村特大桥衢州台-3#墩、13#墩-宁德台;川中特大桥衢州台-2#墩、14#墩、15#墩、17#墩、21#墩、23#墩、宁德台;地处山坡陡坡处工作面狭窄,钻孔桩的施工场地无法布置,且何洋大桥位于山谷处,钻机无法托运至工作面,需采用人工挖孔工艺进行成孔。
何洋大桥1#墩、5#-8#墩桩基直径φ1.0m,受力为摩擦桩;2#-4#墩桩基直径φ1.0m,受力为柱桩。
何洋大桥基承台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30。
1#墩设计桩长为9.50米,共6根桩;2#墩设计桩长6.00米,共6根桩;3#墩设计桩长16.00米,共5根桩;4#墩设计桩长18.00米,共5根桩;5#墩设计桩长17.00米,共6根桩;6#墩设计桩长12.00米,共8根桩;7#墩设计桩长17.00米,共6根桩;8#墩设计桩长20.00米,共5根桩。
金字山大桥衢州台-2#墩、12#墩、衢州台桩基直径φ1.0m,1#墩、12#墩受力为柱桩,衢州台、2#墩、宁德台受力为摩擦桩;8#墩-11#墩桩径φ1.25m,3#墩、9#墩受力为摩擦桩,8#墩、10#墩、11#墩受力为柱桩。
金字山大桥桩基承台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35。
衢州台设计桩长17.50米,共6根桩;1#墩设计桩长为15.50米,共5根桩;2#墩设计桩长13.50米,共5根桩;3#墩设计桩长14.50米,共6根;8#墩设计桩长17.50米,共10根;9#墩设计桩长17.50米,共8根;10#墩设计桩长22.00米,共6根;11#墩设计桩长12.50米,共6根;12#墩设计桩长16.00米,共6根;宁德台设计桩长15.00米,共6根。
咸村特大桥衢州台-2#墩、17#墩、18#墩、20#墩-宁德台桩基直径φ1.0m,3#墩、15#墩、16#墩、19#桩基直径φ1.25m,13#墩、14#墩桩基直径φ1.5m,衢州台-3#墩、20#墩-宁德台受力为摩擦桩,13#墩-19#墩受力为柱桩;桩基承台混凝土标号为C35,衢州台桩长21.50m,共11根;1#墩桩长27.00m,共8根;2#墩桩长21.00m,共10根;3#墩桩长18.00m,共9根;13#墩桩长15.00m,共10根;14#墩桩长22.00m,共9根;15#墩桩长22.00m,共10根;16#墩桩长27.50m,共8根;17#墩桩长24.00m,共12根;18#墩桩长21.00m,共12根;19#墩桩长18.00m,共12根;20#墩桩长22.50m,共10根;21#墩桩长21.50m,共8根;22#墩桩长21.00m,共8根;宁德台桩长14.00m,共9根。
川中特大桥衢州台、1#墩、14#、16#墩、23#墩、宁德台桩基直径φ1.0m,2#墩、14#、15#墩桩基直径φ1.25m;桩基承台混凝土标号为C30;衢州台、2#墩、14#墩受力为摩擦桩;1#墩、15#墩、23#墩、宁德台桩基受力为柱桩;衢州台桩长8.00m,共计6根桩基础;1#墩桩长16.50m,共计5根桩基础;2#墩桩长14.00m,共计6根桩基础;14#墩桩长18.00m,共计5根桩基础;15#墩桩长16.00m,共计5根桩基础;17#墩桩长22.50m,共计6根桩基础;21#墩桩长12.50m,共计6根桩基础;23#墩桩长18.00m,共计5根桩基础;宁德台桩长18.00m,共计6根桩基础。
2.2、自然特征
何洋大桥位于宁德市屏南县咸村坑里水电站北面,本桥DK348+460处跨越一条正宽11m的小河,河底多为石头,河岸两侧为自然河岸,坡度陡,本桥为柱桩及摩擦桩,桥位处道路通行不便,且位于陡坡处,钻孔桩施工场地无法布设,经过四方现场会议,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成桩。
1.工程地质:
(3)5-2Q4al+pl卵石土:
稍密,σ0=500Kpa,Ⅲ,中硬土;
(4)1-1Q4el+dl含砾粉质粘土:
硬塑,σ0=200Kpa,Ⅲ,中软土;
(8)2-2γπ53d花岗斑岩:
褐灰色,强风化,σ0=500Kpa,V,次坚石;
(8)2-3γπ53d花岗斑岩:
灰色,弱风化,饱和压强度平均值Rc=68.7Mpa,VI,坚石。
(8)4-1γ53c黑云母花岗岩:
褐黄色,全风化,σ0=250Kpa,Ⅲ,中软土;
(8)4-100γ53c黑云母花岗岩:
褐黄色,全~强风化,σ0=350Kpa,IV,软石;
(8)4-2γ53c黑云母花岗岩:
褐灰色,强风化,σ0=550Kpa,V,次坚石;
(8)4-3γ53c黑云母花岗岩:
灰色,弱风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Rc=61.42Mpa,σ0=1200Kpa,VI,坚石。
2.未发现断裂构造和不良地质。
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桥区地表水无侵蚀性。
(2)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实验结果表明,桥区地下水无侵蚀性。
金字山大桥桥址位于咸村镇附近一山谷地带。
本桥为柱桩基础及摩擦桩基础,因位于山谷内,上坡坡势较陡且通行道路狭窄,钻机设备运至施工现场很困难且钻孔桩施工场地无法布设,经过四方现场会议,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成桩。
1.工程地质:
(3)5-2卵石土:
杂色,稍密,层厚3.5-6m,主要分布桥位区中部,σ0=50Kpa,III,中硬土;
(4)1-3粉质粘土:
黑褐色,软塑,σ0=90Kpa,I,软土;
(8)4-1含黑云母花岗岩:
褐黄色、褐灰色,全风化,层厚4-18.7m,偶夹碎石块,σ0=200Kpa,Ⅲ,中软土;
(8)4-2含黑云母花岗岩:
浅灰色、褐灰色,强风化,中粗粒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偶夹短柱状,层厚0.9-36.4m,σ0=550Kpa,V,软石;
(8)4-3含黑云母花岗岩:
灰色,弱风化,中粗粒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块状,层厚1.25-31.5m,σ0=1200Kpa,VI,坚石;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77.65MPa;
(9)2-1二长花岗岩、花岗岩:
褐黄色、褐灰色,全风化,层厚8-15.2m,偶夹碎石块,主要分布于4#、5#墩、宁德台附近,σ0=250Kpa,III,中软土。
(9)2-2二长花岗岩、花岗岩:
青灰色、浅灰色、灰色,强风化,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偶夹短柱状,层厚0.7-22.4m,σ0=550Kpa,V,软石。
(9)2-3二长花岗岩、花岗岩:
青灰色、灰灰色,弱风化,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柱状,层厚5.8-11.5m,σ0=1200Kpa,VI,坚石。
2.未发现断裂构造和不良地质。
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
(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桥位区地下水具酸性侵蚀。
咸村特大桥:
桥址宁德市周宁县咸村镇附近,于DK350+129处跨越县道X931,县道是一条宽约6m的水泥路,县道两侧均为民房,民房后均为山坡,且坡势较陡。
本桥为柱桩基础及摩擦桩基础,钻孔桩施工场地无法布设,经过四方现场会议,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成桩。
工程地质:
(0)Q4ml人工填土:
稍密,软弱土;
(3)5-2Q4al+pl卵石土:
稍密,中硬土,σ0=500Kpa;
(4)1-1Q4el+dl粉质粘土:
硬塑,中软土,σ0=200Kpa;
(4)1-2Q4el+dl块石土:
松散,中硬土,σ0=500Kpa;
(8)4-1γ53c花岗岩:
全风化,中软土,σ0=250Kpa;
(8)4-2γ53c花岗岩:
强风化,岩石,σ0=550Kpa;
(8)4-3γ53c花岗岩:
弱风化,岩石,σ0=1200Kpa;
(9)2-1ηγ53(3)b花岗岩:
全风化,中软土,σ0=250Kpa;
(9)2-2ηγ53(3)b花岗岩:
强风化,岩石,σ0=550Kpa;
(9)2-3ηγ53(3)b花岗岩:
弱风化,岩石,σ0=1200Kpa;
(14)1-2ηγ53(3)b凝灰岩:
强风化,岩石,σ0=500Kpa;
(14)1-3ηγ53(3)b凝灰岩:
弱风化,岩石,σ0=1000Kpa;
2.未发现断裂构造和不良地质。
3.水文地质:
(1)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樟源溪溪水,无侵蚀性。
(2)桥址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具酸性侵蚀。
川中特大桥
川中特大桥位于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以北,跨越川中溪,大里程一侧为山坡坡势较陡,小里程侧为水稻田,交通一般。
地质资料
(3)2-2含砾粉质粘土:
土褐色,软塑,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组成,Ⅱ,σ0=120kpa;
(3)5-2卵石土:
杂色饱和,稍密,卵石主要物质成分为花岗岩,Ⅲ,σ0=500kpa。
(4)1-1含砾粉质粘土:
褐红色,黄褐色,硬塑,含角砾,III,σ0=200kpa;
(4)1-2碎块石土:
杂色,稍湿,稍密,主要物质成分为花岗岩,III,σ0=500kpa,Ⅳ,软石。
(8)4-1黑云母花岗岩:
浅黄色、浅灰色,局部夹褐红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颗粒状,III,σ0=250kpa;
(8)4-2黑云母花岗岩:
褐灰色、浅灰色、灰色,强风化,V,σ0=550kpa;
(8)4-3黑云母花岗岩:
褐灰色、青灰色、灰色,弱风化,VI,σ0=550kpa。
水文地质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地表水及地下水均无侵蚀性,桥址区未见特殊岩土,无不良地质情况。
3、施工工艺
3.1、施工准备
3.1.1.测量放线
开工前精确测定墩台桩基位置,复测轴线方向是否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测量人员放出桩位后,应复核其桩距是否正确。
桩位放样,测定桩位和地面标高,并在桩的前后左右距中心2m处分别设置2个护桩(单孔共8个护桩),以供随时检测桩中心。
为了防止护桩松动,护桩要用φ20钢筋,护桩埋入砼不少于30cm。
护桩的砼长、宽和深度都不应少于30cm。
3.1.2.施工现场布置
开挖前,应在桩径以外周边部小于1.5m范围填筑平台,桩口需高于周边地面不小于30cm。
平整场地,清除坡面浮土,坡面有裂缝或坍塌迹象者应加设必要的保护,铲除松软土层并夯实,防止坍塌。
选择好弃砟位置,弃砟处距离井口不小于5米且弃砟后砟场的顶面标高不高于井口标高。
3.1.3.排水系统及提升设备
孔口四周挖设排水沟,准备抽水设备,做好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孔中渗水,孔口处设置可移式雨棚。
孔口用不小于30cm的钢筋砼制成围圈予以围护,围圈内布设3道间距25cmΦ10钢筋作为箍筋,竖向平均布设4道与围圈同高的Φ10钢筋作为竖向主筋。
安装提升设备,用以孔内挖掘土方的垂直运输,可采用1T小型卷扬机。
3.2、技术要求
1、桩深达到设计要求后,必须检查桩径、垂直度、指标,做好记录。
2、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笼制作,并按设计要求设置垫块。
3、混凝土灌注要及时进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混凝土灌注方式。
3.3、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3.1施工程序
场地整平——放线、定桩位——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模浇灌第一节混凝土护壁——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设置垂直运输架、安装电动葫芦(或卷扬机)、吊土桶、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施等——探孔——第二节桩身挖土——清理桩孔四壁、校核桩孔垂直度和直径——拆上节模板、支第二节模板、浇灌第二节混凝土护壁——重复第二节挖土、支模、浇灌混凝土护壁工序,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检查持力层后进行扩底——对桩孔直径、深度、扩底尺寸、持力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清理虚土、排除孔底积水——吊放钢筋笼就位——浇灌桩身混凝土——破桩头——桩身无损检测。
3.3.2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流程图见图3-1。
3.4施工方法
挖孔由人工自上而下逐层用镐、锹进行,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挖周边。
挖至地下水位时,在孔内挖集水井,设小型潜水泵将水排至场地排水沟内,集水井随挖土加深而加深。
随着挖孔加深,及时安装通风、照明、通讯等设备。
施工流程图3-1
3.4.1挖孔施工
挖孔施工示意图如下图3-2。
通风排水
挖孔施工示意图3-2
3.4.2孔内土石方开挖
1、土方开挖
(1)挖孔由人工从上到下逐层用镐、锹进行,遇坚硬土层用锤、钎破碎。
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后挖周边,弃土装入孔底吊桶或箩筐内,通过孔桩上口卷扬机吊至地面上,用手推车运至弃土场。
(2)每循环挖孔深度为1.0m,然后进行护壁。
挖孔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桩孔的平面位置、净空尺寸和标高。
孔的中线采用吊锤球的方法测量,先通过护桩挂十字线,定出桩孔中心,然后从桩孔中心向下吊锤球定出开挖节的桩孔中心点,然后依次丈量检查桩孔四周的半径。
标高检查从孔口护壁上标高控制点(或其它标高点)用长钢尺向下丈量至孔底开挖面,丈量数据与标高交底资料的高差值对比,即可检查开挖是否到位。
(3)每循环开挖应观察地质情况应留样,地质情况若与设计资料不符,应及时通知管段工程师现场察看。
(4)开挖深度超过10米时,需考虑通风。
通风方法为采用高压风管或电动鼓风机送风至开挖面。
(5)土层紧密、地下水不大时,一个墩台基础的所有桩孔必须跳桩开挖,但渗水量大的孔要超前开挖,集中排水,以降低其它孔水位。
(6)土层松软、地下水较大者,可考虑对角开挖,避免孔间内隔层太薄造成坍孔。
若孔桩为梅花式布置,则先挖中心孔,待砼灌注后再对角开挖其它孔。
2、石方开挖
石方开挖采用孔内浅孔爆破施工。
爆破后开挖方法同土方开挖方法。
爆破开挖方法如下:
(1)炮眼深度硬岩层不得超过0.4m,软岩层不得超过0.8m。
炮眼数目、位置和斜杆方向,应按岩层断面方向来定,中间一组集中掏心,四周斜杆挖边。
(2)爆破要采用电雷管引爆。
爆破严禁裸露药包。
(3)孔内爆破以松动为主,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一般中间炮眼装销铵炸药1/2节,边眼装药1/3~1/4节。
装药深度不得超过炮眼深度的三分之一。
(4)孔内放炮后应迅速排烟。
采用高压风管或电动鼓风机放入孔底吹风等措施促进空气对流,。
(5)一个孔内进行爆破作业,其他邻近孔内的施工人员也必须到地面安全处躲避。
(6)在距离孔底设计标高50cm时,不得采用爆破施工,应采用风镐人工挖掘。
3.5排水
1、地表水采用在孔位置四周开挖截水沟的方式进行排水,并对孔内排出水流采用胶管远引,避免地表水流入孔内,且在孔口设遮雨蓬。
2、孔内渗水量不大时采用人工提升排水,渗水量大时,采用抽水机排水;在同一墩台有数孔同时开挖时,渗水量大的孔超前开挖,集中抽水以降低其他孔桩水位。
3.6护壁施工
护壁施工采取一节组合式钢模板拼装而成,拆上节,支下节,循环周转使用,模板间用U形卡连接,或用螺栓连接,不另设支撑,以便浇灌混凝土和下一节挖土操作。
挖孔过程中首先要做孔桩锁口,锁口直径最低比桩径大1m,厚50cm,高出地面30cm以上,必须加φ10钢筋(20cm间距),锁口必须预埋好挂梯。
按设计及时对孔壁进行支撑,若通过地层为非岩层,采用C20混凝土护壁支撑,挖土深度控制在土体稳定的极限高度内。
每掘进0.5-1.0m时立模灌注护壁,灌注前,认真复核模板,保证同一水平面任意直径的极差不大于50mm,模板牢固不变形,护壁厚度为10-20cm,护壁上口20cm、下口15cm,上下节护壁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下端可扩大开挖为喇叭形式,使土壤支托护壁混凝土,故孔壁成锯齿形。
地质不良时,在护壁中加入适当钢筋,上下节钢筋要连接牢靠,以减少环向拉力。
详见人工挖孔桩锁口、护壁大样图3-3。
灌注护壁混凝土时,可用敲击模板或用木棒反复插捣。
不得在桩孔水淹没模板的情况下灌注护壁混凝土。
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应及时加以堵塞或导流,防止孔外水通过护壁流入桩孔内。
在第一节砼护壁上设十字控制点,每一节设横杆吊大线坠作中心线,用水平尺杆找圆周。
控制桩径偏差在+50mm~-50mm内。
护壁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模板拆除宜在24h后,强度达到2.5Mpa进行。
拆模后,对蜂窝、漏水、漏泥、露筋处及时用早强砼修补。
挖孔遇大漂石或进入岩石层时,采用浅眼松动爆破进行开挖,严禁使用裸露药包,对软岩层炮眼深度不宜超过0.8m,对硬岩石不超过0.5m,炮眼数目和位置及斜插方向根据岩层断面情况确定,中间一组集中掏心,四边斜查挖边,装药量不超过炮眼深度的1/3。
放炮后采取通风措施进行孔内排烟后,施工人员才能下井作业。
孔内出碴采用卷扬机配吊桶吊运出碴,进行孔底处理,做到护壁无淤泥,孔底平整,无松碴、污泥、积水。
挖至距离设计标高0.5米处不能进行爆破,采用人工凿除。
为防止有害气体,应该对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并采取通风措施。
3.7检底
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了解地质情况,若与设计资料不符应提出变更设计。
桩孔成形后通知监理工程师检验桩低基槽,确认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孔底达到设计标高后,应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孔底表面平整,无松渣、泥、沉淀土。
清孔采用人工清理的方法,在亚粘土层如有水流很易造成坍孔,应采取及时支护和砂浆封堵的方法解决。
在吊入钢筋骨架后,灌注砼之前,应进行孔底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灌筑砼。
如孔底地质复杂,应钎探了解孔底以下地质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应与监理,设计单位研究处理。
检孔器的长度为桩径的4-6倍,外径不小于设计孔径。
注意:
当距设计桩底标高50cm处,采取风枪凿除的方法进行挖掘,以便较少由于爆破对桩基底部岩层的扰动。
3.8钢筋笼制作及吊装
1、工棚进行,将已加工好的钢筋绑扎成钢筋笼,再运到现场,用汽车起重机吊装入孔。
2、钢筋接头必须错开布置,需分段吊装时应先在平地进行预拼。
3、桩的钢筋骨架,应紧接在混凝土灌注前,整体放入孔内。
如果混凝土不能紧接在钢筋骨架放入之后灌注,孔口应加盖,防落物入孔内。
4、钢筋笼外侧,采用绑扎预制的7cm砼块,控制保护层厚度,砼块标号不小于孔桩砼标号。
5、钢筋骨架应有强劲的内撑架,防止钢筋笼在运转就位时变形,在顶面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固定,防止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骨架上升。
支承系统应对准中线防止钢筋骨架倾斜和移动。
6、当设计明确需埋设声测管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内径50mm的检测管。
3.9混凝土灌注
人工挖孔桩砼灌注,根据地下渗水量确定施工工艺。
当挖孔桩内渗水量较小(小于6mm/h)时,桩基砼可以采用干灌。
当渗水量较大(大于6mm/h)时,桩基砼可以采用水下砼灌注工艺,无论采用何种灌注方法,桩顶应超灌30-50cm砼,以确保桩顶成桩质量。
3.9.1导管法干灌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采用拌合站统一拌制,混凝土输送车输送,插入式捣固器振捣。
2)、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孔底无松渣、泥、沉淀土、积水,且要凿平。
3)、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传送,导管底部与已浇筑砼面接触或插入一定深度。
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其分层厚度根据拌制能力,运输条件,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要求决定,但不超过1m。
4)、灌注混凝土必须振捣,振捣混凝土时,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
5)、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因故间歇时间尽可能缩短。
6)、认真做好施工及灌注记录。
3.9.2导管法水下砼灌注施工
1)、为保证工程质量,当渗水量较大时采用直升导管法进行灌注(施工程序见图5),即清除桩底沉碴后,不排水,按水下砼灌注到一定高度后,如孔内无水时,应人工进行振捣。
导管用直径250mm的钢管,壁厚3mm,每节长2.0~2.5m,配1~2节长1~1.5m短管,由管端粗丝扣、法兰螺栓连接,接头处用橡胶圈密封防水。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导管密闭性试验。
下导管时应防止碰撞钢筋笼,导管支撑架用型钢制作,支撑架支垫在钻孔平台上,用于支撑悬吊导管。
混凝土灌注期间时用钻架吊放拆卸导管。
人工挖孔桩锁口、护壁大样图3-3
导管法干灌混凝土施工图3-4
2)、混凝土施工采用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至导管顶部的漏斗中。
混凝土进入漏斗时的坍落度控制在18~22cm之间,并有很好的的和易性。
混凝土初凝时间应保证灌注工作在首批混凝土初凝以前的时间完成。
3)、使用砍球法灌注第一批混凝土,导管底距桩底为40cm左右,以便于球塞能顺利地从管底排出。
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
在整个灌注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少于1.0m,也不宜大于6.0m,一般控制在2~4m之间。
4)、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溢出或从漏斗处掉入孔底。
5)、施工中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
如导管法兰盘卡住钢筋管架,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骨架后,移到钻孔中心。
6)、当导管提升到法兰接头露出孔口以上一定高度,可拆除1节或2节导管(视每节导管长度和工作平台距孔口高度而定)。
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拆装一次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
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
已拆下的导管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
3.10施工注意事项
1)、遇到流动性淤泥或流砂时,孔圈护壁的施工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2)、对塌方施工段应即挖、即验收、即灌注护壁混凝土。
3)、当抽水影响邻近原有建(构)筑物基础及地面下沉时,应即在原有建(构)筑物附近设立灌水管,或利用已开挖但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挖孔桩 专项 施工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