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docx
- 文档编号:25469952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1.02KB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读读写写
鞍
抡
烙
烟囱
招架
驾驭
熏陶
隐匿
憋词
掂量
礼聘
一气呵成
不知好歹
妙手回春
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2.
(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
“你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回答:
“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
“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
“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
“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
提示:
①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③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2)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提示:
①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②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③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鱼我所欲也》
4.《鱼我所欲也》一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鱼我所欲也》。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6.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8.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唐雎不辱使命》
9.熟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0.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睢这一“士”的形象。
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睢沉着应对。
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一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
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唯的话只说已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11.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读读写写
鞍 鞍
抡 抡
烙 烙
烟囱 烟囱
招架 招架
驾驭 驾驭
熏陶 熏陶
隐匿 隐匿
憋词 憋词
掂量 掂量
礼聘 礼聘
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
不知好歹 不知好歹
妙手回春 妙手回春
两肋插刀 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
天伦之乐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望眼欲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此题属于基础题,只要细心,就能写出正确的汉字。
【解答】答案:
鞍;抡;烙;烟囱;招架;驾驭;熏陶;隐匿;憋词;掂量;礼聘;一气呵成;不知好歹;妙手回春;两肋插刀;如坐针毡;天伦之乐;望眼欲穿。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注意加强日常的识记和书写。
2.
(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
“你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回答:
“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
“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
“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
“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
提示:
①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③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2)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提示:
①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②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③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分析】这是一则动物故事寓言。
猫头鹰因为别人厌恶自己而搬家,搬到别处就得到得到别人的喜欢吗?
斑鸠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说明,如果在生活中,你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那就应该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是这则寓言故事本来的寓意。
这个故事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
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回避矛盾,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看问题:
猫头鹰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猫头鹰叫声难听是本性使然,也是猫头鹰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
既然叫声难听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猫头鹰叫声难听,但能捉田鼠,保护庄稼,人们不必责备求全。
猫头鹰是益鸟,善捉田鼠,功不可没。
凄厉的叫声是本性使然,无法与夜莺优美的歌喉相比。
但只要遵从自然,多做好事,又何必屈己从众?
这个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为论点,展开论述。
【解答】
改变才能生存发展
猫头鹰因为人们讨厌它的叫声,想要搬家。
孰不知,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叫声,就算搬到别处,又有谁会喜欢它呢?
如果改变了自己的叫声,或者改变了自己的习性﹣﹣只捉鼠而不发声,就是一直生活在原地,人们也一定会喜欢它。
不要一味地埋怨环境,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如果航船只贪恋大海的宽广,不懂得适时改变航向,永远也无法到达彼岸。
如果茧中的蛹只享受现时的安逸,不懂得改变,永远也变不成美丽的蝴蝶。
不改变就会停滞不前,就要落后,就会被淘汰。
漫漫人生长途总是充满艰难曲折。
如果一味固守,不知道改变,那阻挡在前方的巨石,会将你撞得头破血流。
循表夜涉,不知道河水的水位已经变化,结果被淹没在暴涨的河水之中。
清末闭关锁国,固守所谓“祖宗之本”,漠然与世界大势不知改变,结果只有在列强入侵的硝烟中沦丧。
前车之鉴已是如此可悲,难道我们还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吗?
古人告诉我们:
穷则变,变则通。
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如流水般涓涓向前,才能绕过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汇入广阔的江海。
也只有如此,你才能成功抵达彼岸。
只有主动改变,适应多变的环境,我们才能够被赏识,才能绽放光彩。
如果我们没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果获得的回报远没有达到预期,就要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我。
在日常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应该变换一种思维方式,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浴火重生。
高度决定视野,改变分行人生。
唯有改变发展,适者才能更好地生存。
【点评】本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开篇以猫头鹰为例引出“改变”的论题,接着提出观点,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
中心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结尾再次表明观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语言生动,引用的典故如“循表夜涉”“闭关锁国”等很贴切,与主题吻合,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显得富有文采。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分析】这道命题作文,要求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命题相对简单,构思起来也没有太大难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有利于考察同学们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作文将落入俗套、毫无新意,难以拿到高分。
要深剖题目,寻找构思方向。
翻过那座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亲人的笑脸;翻过那座山,观赏到美丽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
从“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很容易找到题眼“那座山”。
所以很多考生在看到题目后便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草率地选择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构思”,即写一次自己爬山战胜困难的经历。
当然,并不是说真正爬山的经历不能作为写作素材,只是提醒同学们,要在进一步剖析题眼“那座山”的基础上,选择更为适合、更具独特性的事件。
其实,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山”,它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可能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此“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
文体要写成记叙文,注意描绘细节,丰满作文血肉。
在精心选择了写作材料后,不可随意下笔,应当再次对题目仔细斟酌,进行二次分析。
题目中的“翻过”即为作文的主体部分,并且这个过程不容易,或许还会充满坎坷与艰辛;而这一份曲折正是作文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因此,应当对翻越过程进行具体详细的描绘,不仅要生动细腻,还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很多同学在看到题目之后,很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固化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即将作文的主人公默认为“我”,也就是自己。
其实,如果拓宽思路,将视野放宽,换个角度去思考的话,不难发现作文的构思还可以有很多出口。
这个隐形的“我”可以是作者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知名作家,或者是一棵小树、一只昆虫、一只飞鸟等等。
如若积极进行思维的创新,定能写出极具活力、吸引读者目光的好作文。
【解答】
翻过那座山
雨水从天空中落下,时缓时急。
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思索着这道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简简单单的一个三角形,一条边长的长度,怎能求出角的度数呢?
我思索着……几丝雨伴随着斜风吹落在窗上,变成大大小小的水珠。
我注视着这道题,大脑飞速转动,拿起笔,右手飞速记录着得出的结论,逐渐向正确的答案靠拢。
此时的我就像是一个登山的能手,缓缓向险峻高山的山顶攀登着。
长舒口气,打开窗户,望着雨中的世界,闻着泥土与草夹杂在一起的馨香,听着雨水与土地激烈地碰撞后发出的清脆响声,瞬间,心中的烦闷全都被抛之身外了。
低下头,无意间看到一只蜗牛在窗外缓缓爬行,虽然缓慢却执著向前,高昂着头颅似无畏的战士。
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停下来,仔细观察这新奇的小东西,却猛然间想到“山”未登顶,怎能放弃呢?
重回到登“山”的路上,缓缓地向山顶爬去,钟表的“嗒嗒”声陆续从我耳边飘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登上了险峻的山顶,紧接着就是让舅舅批改了。
批改就像是下山一样,有时能安然无恙地着陆,有时却可能跌入深谷,“粉身碎骨”,前功尽弃。
我的心忐忑着,到底是安然无恙,还是前功尽弃呢?
交给命运吧!
望着舅舅手中的钢笔飞速划动,这道题的答案逐渐呈现在眼前。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很快,答案已经在纸上清晰呈现。
虽然我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过程太烦琐。
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虽然都到达了终点,但是绕了弯路。
看来这次的结果既不是安然无恙也不是前功尽弃,而是“半身不遂”了啊!
随后,我再次去观察那新奇的小东西,可它却早已不知去向了,我的登山路也还要继续……
【点评】小作者选择了一次攻克难题的经历作为素材,情节曲折,颇为生动。
作文完全抛却了叙事可能带来的流水感,处处皆描写。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巧妙自然地相互融合,再加上对小蜗牛的相关活动的构思,使得作文不仅具有语言的感染力,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
结尾处更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鱼我所欲也》
4.《鱼我所欲也》一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分析】本题考查探寻作者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
要注意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议论性或总结性的句子。
【解答】《鱼我所欲也》首先,作者以一个生活常理为喻,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由此自然地引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从而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①舍生取义。
接下来,对论点进行具体论证。
作者首先指出了有的人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
“所欲有甚于生者”、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述,指出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情,即③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第二自然段,作者进行举例论证。
作者以饥民、乞丐不食嗟来之食两个例子从正面证明了人们应该把义看的比生命重要。
接下来,作者又列举了④有些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例子,把舍生取义和贪利忘义的人做对比,批判了那些为了高官厚禄、物质享受而做出不义之事的人,指出这些人实际上是丧失了本心。
答案:
①舍生取义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③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点评】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5.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鱼我所欲也》。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6.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助词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也可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
【解答】
(1)句意:
所想要的(东西)还有胜过生命的。
于:
比;/句意: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于:
对于。
(2)句意: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为:
动词,做;/句意: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为:
介词,为了。
(3)句意:
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与:
给;/句意:
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与:
通“欤”,语气助词。
答案:
(1)比/对于
(2)动词,做/介词,为了
(3)给/通“欤”,语气助词
【点评】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7.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谈看法的能力。
注意结合原文对于“舍生取义”的概述,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慷慨赴死。
这些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舍生取义”原本是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意思。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时俱进。
在今天,“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舍弃个人利益。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可为。
【点评】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注意结合原文以及文章写作背景,不可凭空捏造。
8.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论证方法)的理解。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解答】《鱼我所欲也》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来类比“生”和“义”,既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表达上看,既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又富有文学色彩。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示例:
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
如果他们将自己的书交换阅读,那么,书虽然没有增加,但两个人却各自看了两本书。
这说明了分享的好处。
【点评】类比说理,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唐雎不辱使命》
9.熟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完成使命的经过。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文章运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巧妙的人物衬托,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解答】答案:
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悦”“怫然怒”“色挠”。
秦王的这些变化,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表现出来的。
当秦王“易地”的要求被安陵君婉拒后,他感到“不悦”;当秦王的质问遭到唐睢的驳斥后,他“怫然怒”;当唐雎步步反攻,最后以死相拼时,他终于“色挠”。
表现了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特点。
【点评】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情节,不可凭空捏造。
10.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睢这一“士”的形象。
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睢沉着应对。
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一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
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唯的话只说已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多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文中涉及三个人物,唐雎、安陵君和秦王,唐雎为人刚正不阿,面对强权不肯屈服,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忘死。
秦王狡诈阴险,表面是为了安陵君好,实际是强取豪夺。
而安陵君在文章中的描写比重虽不多,但是对于他的语言描写能够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善于言谈、懂得分寸的君王。
答案:
示例: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
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
他首先肯定这是大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义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
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
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点评】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11.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本题考查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
【解答】
(1)句意:
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也,表示反问语气;句意: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也,表示陈述语气。
(2)句意: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哉,表示反问语气;句意:
我曾经探索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不同。
为什么呢?
哉,表示疑问语气;
(3)句意: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乎,表示疑问语气;句意: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乎,表示感叹语气;
(4)句意: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矣,表示陈述语气;句意:
你真的太愚蠢了!
矣,表示感叹语气。
答案:
(1)表示反问语气;表示陈述语气;
(2)表示反问语气;表示疑问语气;
(3)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感叹语气;
(4)表示陈述语气;表示感叹语气。
【点评】哉
文言语气助词
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
”“有何难~?
”
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的翻译。
【解答】
(1)重点词语: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许,答应。
句意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课后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