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docx
- 文档编号:25467331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67.77KB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docx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
第一章课程及课程设计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三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
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
(B)。
A.古代B.近代C.现代
2.下列哪位教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
(C)。
3.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三种常见的课程定义是: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的五种课程分别是: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3.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
1、4.学科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和相关课程。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的打“×”)
1.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相互孤立的。
(×)
2.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无权参与课程设计。
(×)
3.古典人文主义是古代课程设置的主要标准。
(√)
4.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
四、名词解释题
1.课程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
通俗地说,就是从当前至未来的某个时期学生所需从事的种种课业及从事这种课业的进程安排。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4.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
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
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
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
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
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六、论述题
1.试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
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
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
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2.试论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
“公平发展”的理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而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的公平的教育。
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
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在大众主义教育时代是对立统一的。
“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
“个性发展”也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使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发展条件、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具有平等的性质),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差别的、分轨式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使非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合法化。
这就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必修课与选修课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在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目前,我国教育界“优待”必修课程,“轻视”选修课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第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从长远看,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选择能力。
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选修课程也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经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学习。
所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
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A)。
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
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
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
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作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
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设计出平衡的课程
C.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计取向
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
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
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
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
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
B.儿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先制定
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
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
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
(A)。
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根据课程设计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成果是课程的科类结构。
3.课程设计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4.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视人的心灵的构造能力是第一性的,社会生活的内在结构或秩序是第二性的,这就充分显示了结构主义哲学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5.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包括社会基础学生基础知识基础。
6.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7.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有目标中心思路和过程中心思路两种。
8.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博比特。
9.泰勒被视为“教育评价之父”。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的打“×”)
1.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能将二者绝对地区分开来。
(√)
2.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中观课程设计的结果。
(×)
3.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体主要是课程专家和教师。
(√)
4.中观和宏观的设计充其量是关于课程的某些条件的准备,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适的微观课程设计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
(×)
5.实用主义课程设计的认识路线在课程设计的基本途径上主张“真理即效用”,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
(×)
6.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基本等同于一般意义上谈及的“备课”。
(√)
7.所谓课程设计最优化,就是指课程设计的最大合理化。
(×)
四、名词解释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课程设计取向
3.课程设计思路
4.目标模式
5.泰勒原理
五、简答题
1.简述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2.简述课程设计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
3.简述泰勒原理。
答: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
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
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
第一,三个来源。
一是学生。
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
三是学科。
第二,两个过滤器。
①哲学过滤器。
②心理过滤器。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
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界说教育目标。
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
4.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
答:
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
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
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
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具体论述如何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坚持课程设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2.阐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
1.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
A.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
2.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D)。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
3.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
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
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
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
5.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
(A)。
A.微观层面B.宏观层面C.中观层面D.总体层面
6.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C)。
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
7.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
(B)。
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
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
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属于(D)。
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整合
9.针对课堂上或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教师通过不同的载体,如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是(A)。
A.课程补充B.课程改编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
10.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最新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可能改变某一科目和关注焦点,而学校课程又必须对此予以重视,此时需要使用(C)。
A.课程新编的材料B.课程选择的材料C.课程补充的材料D.课程拓展的材料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2001)的课程目标包括:
普遍性目标,以及_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都围绕着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4.课程专家辛德(J.B.Snyder)等归纳了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为: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5.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专门性的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专题性评价;二是整体性评价。
6.课程选择有多种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科目选择;教材或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选择。
7.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
8.一般的课程补充材料则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活动;与科目内容有关的材料;言语、图画产品以及各种设备,也可以包括师生所用材料的目录和指南。
9.课程拓展材料可以划分为两类:
正规课程的延伸和个别化拓宽。
10.课程新编的方法有两种:
地方性专题;时事专题。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的打“×”)
1.学校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而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
(√)
2.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
(×)
3.教师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是课程改编的内容之一。
(√)
4.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这就是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
(√)
5.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外练习是课程选择的一种类型。
(×)
6.在中小学阶段,常常会有一些超常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针对这种“吃不饱饭”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课程拓展。
(√)
7.要实现教育目的,并不需要先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目标。
(×)
8.课程实施的创生性取向,其课程方案是不确定的。
(√)
9.只有评价者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单位或个人才有资格参与课程评价。
(×)
10.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收集资料,然后就可以进入价值判断阶段了。
(×)
四、名词解释题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2.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课程评价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4.课程改编
4.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
5.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表示学科教学中,各学科内部的知识和跨学科间的知识,通过渗透、互补、重组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它超越不同知识体系和不同的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等的统整,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简答题
1.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
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
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
2.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略?
2.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
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有: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在答出要点的基础上,稍加扩充即可。
4.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
4.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1)合法性;
(2)重要性;(3)真实性;(4)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
6、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论述课程设计的程序。
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
2.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恰当又合理的课程设计的策略,可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论述。
选择课程设计的策略时应该考虑一下因素:
新课程目标,注意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确定课程内容时应考
七、案例分析题
1.从前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相互争辩谁跑得快。
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分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
兔子带头冲出,跑了一阵,眼看自己已遥遥领先乌龟,心想:
我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比赛。
兔子很快就在树下睡着了,一路上笨手笨脚走来的乌龟则超越他,不一会儿就完成比赛,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冠军。
等兔子一觉醒来,才发觉他输了。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早已经听说过,请就这个小故事,运用课程设计的策略设计你的教学过程。
注意课程设计的程序问题。
2.“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积极的心态”是让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奋进”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教学,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
请根据以上说明,以“积极的心态”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设计 评价 课后 练习 合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