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467028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62KB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
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
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
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余音绕梁不落窠臼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烩炙人口曲高和寡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笔走龙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
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
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别有洞天鳞次栉比金碧辉煌不同凡响重峦叠嶂举世闻名盖世无双高楼大厦摩天大厦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
一唱三叹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丝竹管弦亡国之音黄钟大吕击节叹赏异曲同工弦外之音扣人心弦歌舞升平长歌当哭莺歌燕舞高歌猛进四面楚歌引吭高歌一板三眼有板有眼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
蚕头燕尾矫若惊龙矫若游龙力透纸背柳骨颜筋龙蛇飞舞龙翔凤舞飘飘欲仙飘如游云入木三分铁画银钩汪洋恣肆颜筋柳骨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画龙点睛丹青妙手活色生香一挥而就依葫芦画瓢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
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
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
描写“水”的四字词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
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
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
乐器)。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
(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绝弦”呢?
(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伯牙和子期。
)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想。
)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
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认为、以为。
)
那么“乃”呢?
(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
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断句:
“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
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
善哉。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
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
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
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
在古代就说成——善哉!
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
“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
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
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
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
“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很有气概地齐读)
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没错。
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
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伯牙心里的想法。
)
仿说句子:
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
(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
什么样的胸怀?
(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
(板书:
志)
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
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不能得。
)唯有谁能得之?
(钟子期!
)谁能必得之?
(钟子期!
)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
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
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善哉!
善哉!
……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非常高兴。
)是啊,欣喜若狂啊!
怎么说?
交流所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
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
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板书:
心)
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
(板书:
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一句伯牙——一句子期!
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
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
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
何等的和谐!
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
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
(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擦去板书:
志。
)——没有!
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擦去板书:
念。
——没有!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擦去板书:
心。
)——没有!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
(擦去板书:
知音。
)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
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
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
(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隐去全文背诵)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拓展阅读:
《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
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
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
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
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
(贝多芬)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你简单地讲一讲。
(乐圣。
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
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很有音乐天赋。
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
——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
贝多芬简介。
)
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
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
盲姑娘,蜡烛,琴键。
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
最后一个词“清幽”。
(订正:
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
(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
(2)沉静而安闲。
(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
)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
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
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
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
句子2: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
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
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
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两个您)
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
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
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
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
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
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
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
(飞奔)。
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
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
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
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
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
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第八 单元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