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5462040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20KB
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docx
《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
村支书事迹申报材料
扎根农村领头雁 为民甘为孺子牛
“扎实苦干、热心公道、敢想敢干、仗义执言”——这是干部群众对董家岭村支书李田利的评价。
现年43岁的他曾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党员,他所带领的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的执着、干练、拼命、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令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毫不吝惜地对他竖起大拇指,正是他带帮助村民建立了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也是他带领群众硬化了近10公里的村级公路,还是他带领着村民开始走上了富足安乐的康庄大道;正是因为他使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董岭硕果累累
董家岭村,地处秦岭北麋环山路边的丘陵地段,距县城10公里,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个一穷二白的“落后村”——没水、没电、没公路,全村178户702人都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吃的是土豆臻子大白菜,住的是窑洞土木矮平房,冬寒夏热,每一户村民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李田利感慨万千,至今他都不明白那段举步维艰的岁月是怎样度过的。
当时村里水没接、路没通,脚踩黄泥背朝天,三岁的娃娃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怎么驼水“苦啊……苦啊……”这是那时的艰苦生活给李田利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1996年,年仅25岁的李田利放弃了在**煤矿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蓝田县小寨乡董家岭村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职务。
当时的董家岭村还是经常被上级点名批评的后进村,“我们也算是在县里小有名气了……”,李田利尴尬的笑了。
面对这种状况,他努力查找制约董家岭村发展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迅速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凝聚全村内外乡亲的力量,克服困难,共谋发展。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董家岭村发生率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整洁,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们的钱包渐渐鼓起来了,李田利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
在20xx年,年仅33岁的李田利在村民的拥护下,顺利当选了人大代表。
现如今,一条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蜿蜒进组入户,一幢幢在新农村建设中修建的独门独院在青山绿树中错落有致,核桃产业示范园铺展在广袤的沃野上,,一张张堆满幸福的笑脸诠释出内心的无比喜悦……
胆大心细为百姓谋利谋福
李田利至今还记得,在他当选村支书兼主任后,面对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工作如何下手,如何让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
然而这里交通闭塞,羊肠小道,常年坑坑洼洼,虽然前几年进行过修填,仍不如人意,给村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李田利意识到这是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那以后,向这个阻碍群众致富的拦路虎开刀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田利明白了自身能力毕竟有限,只有依靠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
于是,他以着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为契机,带领村民上争取下动员,终于争取到村道硬化的规划项目并且上级给予拨款,但是细细算来政府的资金拨款并不够道路建设,那所差资金怎么办?
他立即组织召开全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在全村自行集资。
想要填补资金上的缺口,谈何容易。
不仅如此,还要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村路硬化任务。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李田利并没有退缩和动摇。
“路要修,把筹资”,体谅到国家的难处,他主张还是要靠村民共同努力筹措工程款。
在他的主持下,先从在户人口收起,在收款的一个月时间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无数次往返乡上和几个水泥厂联系引进水泥。
每天组织一班人起早摸黑,走村串户,都顾不得多抽出时间照顾生病的年迈的父亲,一心扑在筹资上,妻子曾埋怨说:
“你就住外面别回来了”。
李田利总是陪着笑脸解释,当干部不为村民办实事就不算一个好干部。
通过他的努力,工程款终于如期到位了。
但是董家岭村前后都是山沟,每逢汛期,河水上涨,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本能够休息的李田利,此时,又跑到乡上争取到了援助的水泥,村上自采砂石,混合砌成3公里河堤,确保了群众安全度汛。
村道的硬化看起来是一道简单的工作程序,一般发包以后,作为村干部至少可以松口气,但工程质量,水泥沙浆的配比,硬化后的养护等无一不要为之操心。
李田利一班人马,为确保工程质量,更是夜以继日投入工作,身体也瘦得不像人样。
一次李田利感冒发烧,仍然戴着斗笠,穿着雨靴,还坚持每天实地查看,巡视检查,群众无不被他的工作热忱所感动,一些群众无不感慨地说:
“只要李田利在,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李田利心里明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那就是改善村民用电状况。
20xx年李田利带领村干部多方努力,苦战两个月解决了全村的用电问题,完成电网改造工程,新增160千伏变压器一台,给村民带来了光明。
从小生长在董家岭村的李田利以及村干部,他们最了解村里最需要什么,最理解乡亲们的呼声。
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困扰着他们为了使全村村民吃到干净的自来水,他寻求乡、县的支持,村民投工投劳,在沟底进行架水,修建了一口水井。
今年村上的孩子们都在乡上寄宿制小学念书,当年让李田利费尽苦心建立起明亮宽敞的小学。
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村里的孩子有书念,有学上。
为了建校,争取资金,县委、县教育局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多少次路过孩子读书的学校,都没有看望孩子……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
村民点上了明亮的电灯,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看上了电视,走上了水泥路,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然而,等待李田利的将是又一份严峻的考验。
扶贫济困,带领群众共创致富路
村委会挂在村口的横幅上清晰地写着“核桃树致富路,强产业共致富”。
如今,核桃树已经成了董家岭村远近闻名的标志。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全村人一起富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致富。
李田利任支部书记以来,把因地制宜发展村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董家岭村依托传统核桃产业,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和扶持村民栽植核桃。
目前,全村已经建成市级核桃示范300亩,核桃产业大户有5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粮村”。
望着满山葱郁即将挂果的核桃树,李田利的心里却藏着别人不为所知的辛酸苦辣……
他清晰地记得当年为了动员全村种树,他率领村支两委一班子人挨家挨户鼓励村民一起种植核桃树,然而,换来的却是异样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
“全村种树不种粮,我们吃什么?
”
李田利采取了先示范的办法,以李田利为村支部书记的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5岁,凭借着年轻人敢想敢干的劲头,率领村里几户人家一起栽植核桃,在遇到栽植技术上的困难时,他不断学习、摸索、实践,成为了一名核桃管理能手,成为村里核桃种植名副其实的技术管理员。
经过五年实践的精心管理,核桃树成功挂果,收益可观,既增加了这些农户的经济收益,又没有影响粮食生产。
群众再也坐不住了,大家都跑到李田利那儿要求种核桃,但是一下子购买那么多的核桃苗部分村民也没办法支付,群众的积极性又开始滑落,李田利心想,五年来的殚精竭虑地想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如今不能不能因为缺少资金而消磨斗志。
二话没说,就三番五次往县林业局要苗圃,往乡上跑求帮助。
终于得到县里的支持,在栽种核桃苗最佳时节全部栽植了核桃树。
种植核桃,要想收益,还要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全村不种粮不赚钱怎么办,这也是李田利迫在眉睫要寻求方法解决的困难,他主动联系县就业和劳动保障局的领导,为村上定期为妇女开办劳动技能培训,保证农闲外出务工时比别人多一份技能,生活多一条出路。
村里男劳动力在李田利向县就业局多次争取下,通过正规渠道外出务工,既鼓了钱包又保证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核桃树成功挂果,眼看就要丰收,当村民正为丰收而喜悦的时候,李田利却没有展笑颜,每家每户以分散的形式卖核桃,那么核桃的价钱肯定不高,收益微薄,这不是李田利想要的结果,如何让村民得到最大的实惠,这又成了困扰李田利心中的难题。
他深知,现如今传统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发展,根本适应不了当今的市场经济,只有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形成董家岭村的特色产业。
在他的号召下,董家岭村党支部召开核桃栽植户会议,大胆创新,成立了核桃产业合作社,逐步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青皮核桃生产、加工为主题,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发展空间。
目前核桃产业合作社会员达到50多户,今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青皮核桃达到40多吨,每市斤销售差价为一元,仅此一项为群众增收8万多元。
在他的带领下,今年全村仅核桃产业一项收入就高达100多万元,核桃种植已经成为农户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
如今在“十二五”的规划中,李田利有条不紊地进行董家岭村的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在新五年里,将建立一个简易的核桃加工厂,解决核桃生产靠天烘干的棘手问题,想必这将带动着本村甚至周边的核桃生产加工。
李田利忙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家里很难得到照料,经常是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孩子也时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
多年来,李田利的妻子有时虽有怨言,却一直默默无闻的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只要是为了群众的事,都值得,用她的话说:
“宁愿自己吃亏点,也要让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
这才是最快乐的事。
”村里群众无不被李田利的工作态度所感动,纷纷帮助李田利打理核桃园。
乡风文明,带领群众建家园
从新村规划到小流域治理,从村庄道路硬化到电网改造,点点滴滴都装在他的心头。
他深深地明白民主法治建设才是农村奔小康的基石。
早在20xx年,董家岭村在李田利为首的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法治建设,在计划生育的工作中,已经实现了由知情选择走向了村民自治的过渡;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由三个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核桃专业合作社)把关,五个章子(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村出纳以及一名村民代表的印鉴)理财的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使得村里土地集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在人民调解的工作中,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我是村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老共产党员。
”李田利经常这样调侃自己。
他是经验丰富的守备官,二十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行使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村风正,人心稳,老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经济收入蒸蒸日上。
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李田利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先后完成道路硬化23000平方米,排水渠1640米,安装路灯35盏,添置垃圾箱7个,改厕82户,李田利总会开心地说,咱们村的改厕工程,都能赶得上城里的厕所卫生条件!
李田利还要求村委会组织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
村委会制定和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要求村委会干部带头严格执行。
号召村组干部争做政策上的明白人、经济发展的引路人、文明新风的带头人,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经过村两委班子不懈地追求努力,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小康之路。
为了更好地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李田利更是忙前忙后,率先在全乡完成村级活动阵地建设,20xx年又率先在全乡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由老年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
为村民提供卫生、科技、法律、信息、保障、教育等服务,为群众免费发布致富信息、招工信息等。
他对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邪教治理、社会治安、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父老乡亲总是说,“村里只要田利在,村里的发展我们就放心。
”
建言献策,愿为群众鼓与呼。
20xx年,李田利作为实干村干部、优秀党员,为即将奔赴农村基层第一线的西安市大学生“村官”讲解国家农村政策,树立正确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维,勇于实践,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做出一番事业。
听完李田利的讲话,不少大学生“村官”受益匪浅。
李田利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认为下基层是屈才,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昔日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小康村、富裕村、文明村。
李田利的荣誉接踵而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正如他所说: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新的任务还很艰巨,我要尽自己的所能,继续为乡亲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要对得起党组织的重托和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支书 事迹 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