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docx
- 文档编号:25461421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0.94KB
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docx
《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
常见诊疗技术操作与急救诊疗规范
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急救诊疗常规
胸腔穿刺术
【适应症】
1.诊断性穿刺,以确定积液的性质。
2.穿刺抽液或抽气以减轻肺脏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
3.胸腔内注射药物或人工气胸治疗。
【禁忌症】
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于耐受操作者慎用。
【准备工作】
1.向病人说明穿刺的目的,清除顾虑及精神紧张。
2.有药物过敏史者,需做普鲁卡因皮肤试验。
3.器械准备:
胸腔穿刺包、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椅子痰盂。
如需胸腔内注药,应准备好所需的药物。
【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
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前臂平放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
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卧位,患者前臂置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
胸腔穿刺抽液:
先进行胸部叩诊,选择实音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点可作标记,常选择:
①肩胛下角线7-9肋间;②腋后线7-8肋间;③腋中线6-7肋间;④腋前线5-6肋间。
包裹性胸腔积液,可结合X线及超声波定位进行穿刺。
气胸抽气减压:
穿刺部位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3.消毒:
分别用碘酒、乙醇在穿刺点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
解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盖消毒孔巾。
4.局部麻醉:
以2ml注射器抽取2%普鲁卡因2ml,在穿刺点肋骨上缘作自皮肤到胸膜壁层的局部麻醉,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气体、血液、胸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5.穿刺:
先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胶管,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包裹),沿麻醉部位经肋骨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后表示针尖已进入胸膜腔,接上50ml注射器。
由助手松开止血钳,助手同时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
抽吸胸腔液体,注射器抽满后,助手用止血钳夹紧橡皮胶管,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盛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抽液量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
6.术后处理:
①抽液完毕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以胶布固定,嘱病人静卧休息。
②观察术后反应,注意并发症,如气胸、肺水肿等。
腹腔穿刺术
腹膜腔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确定病因,或行腹腔内给药;当有大量腹水致呼吸困难或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故分为诊断性腹腔穿刺和治疗性腹腔
【适应证】
1.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各种实验室检验,以便寻找病因,协助临床诊断。
2.对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适当抽放腹水以缓解症状。
一般每次放液不超过3000~6000ml。
3.腹腔内注射药物,以协助治疗。
4.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5.进行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
【禁忌证】
1.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巨大卵巢囊肿者。
3.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紧急大量放腹水。
4.严重肠胀气。
5.妊娠。
【术前准备】
1.与病人或家属签定知情同意书。
做好病人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术前病人需排尿,以免穿刺膀胱。
2.核对病人姓名。
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3.术者、助手洗手。
戴好帽子、口罩。
4.器材:
胸(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2%利多卡因、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注意检查腹腔穿刺包是否失效。
【操作方法】
1.取平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或坐在靠背椅上。
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2.穿刺点:
多选在左下腹(相当于反麦氏点)、左侧腹或右侧腹,具体定位:
(1)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焦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3)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中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4)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3.病人向穿刺侧卧5分钟,在穿刺部位局部消毒(自内向外,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后,助手协助术者打开腹穿包;术者戴无菌手套,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和指示卡是否变色(呈黑色)。
铺无菌孔巾。
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麻醉皮肤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穿刺者左手固定腹壁,右手持穿刺针向腹壁穿刺,经腹膜时有突破感,回抽穿刺针可抽得腹腔内液体。
4.观察液体性状,如:
血液、脓液、消化液、混浊腹水、胆汁、尿液等,并将抽出液送检验,退出穿刺针,局部消毒后覆盖敷料;需放腹水,则应选用套管针,用套管针刺入腹腔置管抽取腹水。
5.术后处理:
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再次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
如无异常情况,送病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
观察术后反应。
书写穿刺记录。
【注意事项】
1.腹腔穿刺时应避免损伤腹腔内肠管和其他内脏:
肠梗阻病人不可进行腹腔穿刺;不在手术切口瘢痕及附近处进行穿刺,以免损伤与切口粘连的肠管;穿刺点多不选中腹部和上
2.在腹壁进针时应迅速进入皮肤,在接近腹膜时应缓慢。
3.放腹水时应速度均匀、缓慢、避免过多过快,以免造成腹内压迅速下降,膈下移从而影响病人的呼吸和循环。
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放液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4.当改变穿刺方向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进针,不可在腹腔改变穿刺方向。
5.当穿刺到大量的胆汁或消化道内容物时,应迅速退出穿刺针,判断是胃肠道穿孔还是穿刺针进入胃肠道;当穿刺出全血时,应迅速退出穿刺针,若血液迅速凝固提示穿刺针进入血管,若不凝固提示腹腔内脏损伤出血。
6.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7.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应注意勿使自皮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助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帖。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8.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心包穿刺术
用空心针穿人心包腔,抽取心包腔内液体,判断积液的性质和查找病原、解除压迫症状、排脓、进行药物治疗。
【适应证】
1.心包炎伴积液需确定病因者。
2.大量积液有心包填塞症状者。
3.心包腔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者。
4.炎性或脓性心包积液需反复冲洗者。
【禁忌证】
以心脏扩大为主而积液少者不宜进行。
【操作方法】
术前对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及超声波检查,确认有心包积液,用超声波确定穿刺部位、进针方向与深度。
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心包穿刺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器械与药物:
无菌心包穿刺包、消毒手套、量筒、容器、1%~2%普鲁卡因及需用的药物等。
焦虑者,给予镇静剂,必要时可肌注或静注阿托品0.5mg(青光眼、心动过速勿用),以防穿刺时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备用心电图机、抢救药品、心脏除颤器和人工呼吸器。
1.体位根据病情取坐位或半坐位。
2穿刺部位
(1)胸骨下穿刺取胸骨剑突与左肋弓交点处为穿刺点。
穿刺方向与腹前壁成450角,针刺向上、后、中。
缓慢推进,边进针边抽吸,至吸出液体时即停止前进,以免触及心肌或损伤冠状动脉。
(2)心前区穿刺于左第5或第6肋间隙,心浊音界内侧2cm,针自下向上、后方刺人心包腔。
进针时边进边吸,吸出液体时即把针头固定好,以避免触及心肌或损伤冠状动脉。
3.操作步骤皮肤常规消毒、麻醉,穿刺前检查器械是否正常完好,针头、空针及乳
胶管是否通畅。
持穿刺针并用血管钳夹紧胶管按选定部位及所需方向缓慢推进。
当刺人心包腔时,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即固定针头,助手协助抽液,缓慢抽吸,记下取液量,直至将心包腔内液体基本抽尽。
术毕拔出针后,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抽出液体根据需要分别作细菌学、生物化学、细胞学检查。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
因此术有一定危险性,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操怍或指导,并应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穿刺,较为安全。
2.术前须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液平段大小与穿刺部位,选择液平段最大、距体表最近点作为穿刺部位,或在超声显像指导下进行穿刺抽液更为准确、安全。
3.术前应向患者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嘱其在穿刺过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
术前半小时可服安定10mg与可待因0.03g。
4.麻醉要完善,以免因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5.抽液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以免空气进入心包腔,抽液速度要慢,首次抽液量不超过500ml。
为减轻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可抽500~1000ml,抽液时过多过快可导致心脏急性扩张或回心血量过多而引起肺水肿。
抽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及一般情况。
如患者感觉不适或有咳嗽时,应停止抽液。
如抽出血液,应立即拔出针头。
6.术后静卧,每半小时测1次脉搏、血压,共4次,以后1次/h,共观察24h。
腰椎穿刺术
【适应症】
1.脑和脊髓炎症性病变的诊断。
2.脑和脊髓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3.区别阻塞性有非阻塞性脊髓病变。
4.气脑造影和脊髓腔碘酒造影。
5.早期颅高压的诊断性穿刺。
6.鞘内给药。
7.蛛网膜下腔出血出少量血性脑脊液以缓解症状。
【禁忌症】
1.颅内占位性病,尤其是后颅窝占位性病变。
2.脑疝或疑有脑疝者。
3.腰椎穿刺处局部感染或脊柱病变。
【准备工作】
器械准备:
腰椎穿刺包、手套、闭式测压表或玻璃测压带、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2%普鲁卡因),需作培养者,准备培养基。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侧卧位,其背部和床面垂直,头颅向前屈曲,屈髋抱膝,使腰椎后凸,椎间隙增宽,以利进针。
2.定穿刺点:
通常选用腰椎3-4间隙,并做好标记。
3.自中线向两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并检查穿刺包内器械,铺无菌孔巾。
4.在穿刺点用2%的普鲁卡因做局部麻醉。
5.术者用左手拇指尖紧按住两个棘突间隙的皮肤凹陷,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皮下,使针垂直于脊背平面略向头端倾斜并缓慢推进,当感到阻力突然减低时,针已穿过硬脊膜,再进少许即可。
成人进针深度4-6cm。
6.拔出针心,可见脑脊液滴出。
接测压表(或测压管),让病人双腿缓慢伸直,可见脑脊液在测压表内随呼吸波动,记录脑脊液压力。
取下测压表,用无菌试管接脑脊液2-4ml,送化验室检查。
7.插入针心,拔出穿刺针,穿刺点以碘酒消毒后盖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毕,嘱去枕平卧4-6小时。
骨髓穿刺术
【适应证】
1.各种白血病的诊断;
2.帮助各种贫血、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3.帮助诊断骨髓内出现某些异常细胞的疾病,如Gaucher病,Nieman―Pick病和转移癌等;
4.帮助检查某些寄生虫疾病,如找疟原虫和黑热病原虫;
5.骨髓液的细菌培养;
6.某些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类白血病反应。
【禁忌证】
血友病。
【操作步骤】
1.髂后上棘穿刺术:
(1)病人侧卧(幼儿俯卧),侧卧时上面的腿向胸部弯曲,下面的腿伸直使腰骶部向后突出,髂后上棘一般明显突出于臀部之上;
(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3)以2%利多卡因麻醉皮肤、皮下组织并深至骨膜,按摩注射处使药液扩散;
(4)将骨穿刺针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然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皮肤压紧固定,右手持穿刺针与背面几乎垂直,左右旋转刺人髂后上棘,当感到阻力突然减少,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如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刺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接上10m1干燥注射器,抽吸约0.2ml骨髓液,迅速涂片;如需作细菌培养,另抽取l~2ml骨髓液,先拔下注射器,插入针芯,将骨髓液注入培养瓶中送检;
(6)如未能吸出骨髓液,应重新插入针芯,稍加旋转或再进或退针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
(7)抽吸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部位用2%碘酊涂布后,用无菌纱布按压针孔,出血停止后用胶布固定。
2.髂前上棘穿刺术:
(1)病人仰卧,穿刺点在髂前上棘后约l~2cm处;
(2)消毒、麻醉等步骤与髂后上棘穿刺术相同;
(3)以左手拇指、食指压紧固定髂前上棘,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用力旋转刺人,进针约lcm。
3.胸骨穿刺术:
(1)胸骨穿刺点:
胸骨中线相当于第2肋间隙的位置。
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
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应严防穿透胸骨发生意外。
(2)病人去枕仰卧,后背稍垫高,使前胸略抬起,消毒、麻醉等步骤与髂后上棘穿刺术相同;
(3)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0cm处,以左手拇、食指压紧固定穿刺点两侧胸骨缘,右手持针使针头斜面向髓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于穿刺点徐徐转动刺入,达骨髓腔时有突然丧失阻力的空松感,此时穿刺针可自立不倒;为避免不慎刺入胸腔伤及主动脉,术中应注意用右手食指抵住胸骨,匆用力过猛,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l.0cm。
4.脊椎棘突穿刺术穿刺方法与髂后上棘穿刺基本相同,但有以下几点不同:
(1)病人坐位面向椅背,双臂伏于椅背,头伏于前臂上,腰部尽量后突,使棘突明显暴露;也可取腰椎穿刺体位(左侧卧位);
(2)穿刺部位选第ll、12胸椎或第l、2.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
(3)棘突骨质较硬,刺人时须用较大力气。
【注意事项】
1.必需严格无菌操作,严防骨髓感染;
2.初诊病人行骨髓穿刺应在治疗之前;
3.吸取骨髓液量以0.1~0.2ml为宜;
4.死亡病例需作骨髓检查时应在死后半小时内进行为宜;
5.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6.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7.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以免凝固;
8.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后应适当延长穿刺点的压迫时间,并注意有无术后出血。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多由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室速和室颤、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较少见的原因为无脉性电活动,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主要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其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有些患者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h不等。
典型的表现包括:
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3.心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可出现二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辅助检查】
由于发病急骤,只有在医院内发生时才有可能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行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检查。
有助于明确室速/室颤抑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主要诊断标准:
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尤其是心音消失。
1.紧急处理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顺序如下: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
(2)呼救在实施CRP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应立即进行。
主要措施包括:
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简称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
开放气道单人采用仰头抬颏法,双人以上采用托颏法,注意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
人工呼吸包括口对口或口对鼻呼吸,有条件可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进行,应尽快争取气管插管和人工辅助通气。
人工胸外按压时,患者应水平仰卧于坚实平面,头部低于心脏水平,下肢可抬高。
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抢救者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只手掌叠放其上,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确保方向一致,手指离开胸部。
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压低约3~5cm,随后突然松弛,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
2。
胸外按压前可尝试拳击复律。
(4)高级心肺复苏即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t,ALS)。
主要措施包括:
气管插管建立通气、电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电复律的指征是:
室颤、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和药物治疗无效的室速,应当尽早进行,采用逐渐递增的单向波200、200~300、360J或重复用低能量双相波(<200J)。
主要药物包括:
对心室颤动采用肾上腺索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3~5min重复;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3―5min重复,总剂量不超过3mg/kg;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lOmin),随后1mg/min维持。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采用肾上腺素l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3~5min重复及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15~20μg/min)静脉滴注,若有条件,应争取施行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
心脏骤停或复苏时间过长者应酌情纠酸治疗,如碳酸氢钠1mmoL/kg静滴。
2.复苏后处理
(1)维持有效循环。
(2)维持呼吸。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即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主要包括:
①降温;②脱水;⑧防治抽搐;④高压氧治疗;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4)防治急性肾衰竭。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尽早留置胃管进行胃肠道营养。
3.预防
(1)病因治疗如治疗冠心病,包括血运重建PCI或CABG。
(2)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ACEI。
(3)介入治疗如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已证实有改善高危猝死患者预后作用。
意识障碍和昏迷
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意义的反应,缺乏这种反应能力即为意识障碍,严重的称为昏迷。
意识障碍和昏迷约占全部急症病例的3%左右,应积极诊治和抢救。
【临床分类】
在临床上,多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分成下述几类。
一、ㄋ状态
二、昏睡状态
三、浅昏迷状态
四、深昏迷状态
【病史采集】
诊治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必须第一时间向周围人群详细询问病史,迅速抓住病史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了解发病的基础。
一、意识障碍和昏迷的特点
(一)发病的急缓:
1.发生急骤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为意外原因所致,如中毒、服毒、低血糖等;但也可见于慢性疾患所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阿-斯综合征,又如颅内肿瘤引起的脑疝等;
2.渐进加重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这些患者在意识障碍前多半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慢性肺、肝、肾病,糖尿病等,且原发病随着意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
(二)意识障碍的过程:
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性大,以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居多。
头部外伤后陷入昏迷清醒后,再陷入昏迷者,要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
(三)意识障碍前或发生意识障碍时的伴随症状;要注意有无发热、头痛、呕吐、呕血、咯血、黄疸、浮肿、血压变化,尿便异常,抽搐等,以及这些症状与意识障碍的先后次序。
二、既往有无慢性病史及其药物治疗情况。
三、环境和现场的特点
【体格检查】
在意识障碍或昏迷的情况下,体格检查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但应当强调快而准确。
一、首先要把握和分析生命体征:
1.体温
增高:
提示有感染性疾患
过高:
提示脑干损伤、中暑
过低:
提示休克、第三脑室肿瘤等
2.脉搏
不齐:
可能为心脏病
微弱:
提示休克、内出血
过速:
提示休克、心衰、甲危
过缓:
提示颅压增高、阿斯综合征
3.呼吸
深快:
提示酸中毒
浅快:
提示休克、心肺疾患、中毒
潮式或点头呼吸:
提示脑内疾患
4.血压
过高:
提示颅压高、高血压病
过低:
提示脱水、休克、晕厥、深昏迷
5.气味
大蒜味---敌敌畏中毒
苹果味---酸中毒
屁臭味---尿毒症(氨味)
肝臭味---肝昏迷
酒味---急性酒精中毒
二、皮肤粘膜
黄染:
提示肝昏迷、药物中毒
紫绀:
提示心肺疾患
苍白:
提示休克、贫血、低血糖
潮红:
提示高热、阿托品或一氧化碳中毒
瘀斑:
胸腔挤压伤、DIC
三、头面部
1.注意发际内的皮下血肿、瘀斑
2.耳鼻道溢液或出血提示颅底骨折
3.双瞳缩小提示有机磷或安眠药中毒
4.双瞳散大提示阿托品中毒、深昏迷
5.双瞳不等大提示脑疝形成
四、胸腹部
1.桶状胸、叩实音、湿罗音提示肺水肿及肺部感染
2.肝脾肿大、腹水提示肝昏迷,腹部膨隆+压痛提示内出血、麻痹性肠梗阻
五、四肢
肌束震颤见于有机磷中毒,双手扑翼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六、神经系统
关注有无脑膜刺激征和椎体束征有:
颈强直、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的诊断帮助较大,一般应先做常规检查,必要时再做血液化学和影像学检查
【急救处理】
一、原则
尽力维持生命体征;必须避免各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进行周密的检查来确定意识障碍的病因。
二、具体措施
(一)保持气道通畅以保证充足的氧气,应立即检查口腔、喉部和气管有无梗阻,并用吸引器吸走分泌物,用鼻管或面罩吸氧。
必要时需插入气管套管,用麻醉机给氧,但气管套管最多只能维持72h,否则会造成喉头水肿。
因此72h后要作气管切开术,用人工呼吸器维持呼吸。
在抢救过程中,要经常作血液气体分析,一般氧分压至少高于10.67kPa(80mmHg),二氧化碳分压在4~4.67kPa(30~35mmHg)左右。
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
(二)维持循环血量应立即输液以保证入量和给药途径。
如血压下降,要及时给多巴胺和阿拉明类药物,平均血压应当维持在10.67kPa(80mmHg)或以上。
(三)给葡萄糖在给葡萄糖之前一定要先取血查血糖和其他血液化学检查。
葡萄糖以高渗为主,一方面可减轻脑水肿,另一方面可纠正低血糖状态。
但对疑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病人,最好等血糖结果回报后再给葡萄糖。
(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诊疗 技术 操作 急救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