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百分宝典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5460378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05.75KB
地理高考百分宝典剖析.docx
《地理高考百分宝典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百分宝典剖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高考百分宝典剖析
高中地理百分宝典
1.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3.气候类型的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4.各种气候类型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3)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4)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
5)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9)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10)极地气候:
终年酷寒,降水稀少
11)高原山地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12)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步 骤
依 据
气温或降水因素变化
结 论
判断南北半球
气温季节变化特点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高于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0~15℃
亚热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0℃以下
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
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13气候分布模式图
5.地球上的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我国干湿区的划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800mm湿润区400mm-800mm半湿润区
200mm-400mm半干旱区<200mm干旱区
7.热力环流及其表现(海陆风、山谷风、城郊风)。
8.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其季节移动规律(以北半球:
夏季:
北移;冬季:
南移)。
9.东亚季风显著的原因(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10.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1.气候的大陆性和海洋性(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降水多少)。
大陆性: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
海洋性: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多。
12.大气的作用(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
13.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和气旋、反气旋)
14.河流的分类(内流河和外流河)。
15.河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
16.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等)。
17.河流的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河网密度、流速等)。
18.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19.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0.河流的航运价值(结冰期、流量、季节变化、流速情况、流域内经济状况、资源状况等)。
21.河流综合开发效益(发电、防洪、旅游、养殖、灌溉、供水、航运等)。
2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
寒流和暖流,按成因:
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2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寒流:
降温减湿,暖流:
增温增湿)。
2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25.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6.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8.地质构造(背斜、向斜和断层)。
29.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
30.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春旱、伏旱、寒潮、沙尘暴、台风、低温冻害等)
31.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
3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岩层形态)
33.水能(水力)资源丰富的条件(落差大、流量大)。
34.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35.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特性(整体性、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36.影响雪线的分布因素(气温和降水)。
37.自然带的名称(气候—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8.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
①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②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③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
39.影响工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
1)自然因素:
气候(光、热、水)、地形、土壤、水源(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国家政策、工业基础、科技
工业:
1)自然因素:
原料、水源、土地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政策、科技
40.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园艺业等)。
41.工业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原料导向型)。
42.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郊区城市化→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后期阶段
43.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绿地面积减少等)。
44.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45.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6.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47.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的分布
森林面积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
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严重。
旱涝灾害:
分布较为广泛,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洪涝灾害区。
生物多样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机:
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在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破坏:
沿海地区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
由于围湖造田使我国几大淡水湖面积急剧萎缩。
次生盐渍化;在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48.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工农业问题、城市问题、城乡规划问题)
49.环境问题措施
土地盐碱化:
1善排灌系统;②井灌井排;③生物措施:
农田覆盖;④引淡淋盐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6、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等。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1、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滴灌、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兴建沼气池。
3、调节弄、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4、植树造林、植树种草。
5、控制人口增长。
沙尘暴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植树造林,种草。
营造“三北防护林”;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禁止采伐发菜等
防止森林面积锐减:
1、加强环保教育2、实行保护性开发3、建立自然保护区4、设立国际基金
5、加强缓冲区建设6、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7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黑土退化
1树造林,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②增施有机肥,桔杆还田;③合理耕作,轮耕休耕;
水土流失
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修筑梯田5、打坝淤地
6、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7、植树种草、植树造林
全球气候变暖:
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完善法律法规3、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
4、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5、改善能源消费结构6、发展循环经济
7、使用清洁生产8、调整产业结构9、植树造林10、建立绿化防护带
降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1、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发展低碳经济
3、调整产业结构4、提高能源利用率
5、节约能源6、发展循环经济
酸雨的防治:
1、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3、改进燃烧技术,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
4、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及第三产业
5、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汽车尾气,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6、加强植树在华,扩大绿化面积
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1、减少废水排放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3、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5、加强公民的环保意思6、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途径:
(开源节流)
1、开发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加强本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能源的自己能力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安全化
4、建立石油储备基地5、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6、节约能源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调整产业结构
保证粮食安全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保护耕地4、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系统
缓解水资源短缺措施:
(开源节流)
1、跨区域调水、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要看具体区域)
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
3、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5、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土地资源问题:
1、控制人口增长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加强管理,少占用农田
4、节约用地5、合理利用土地
50.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1)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利用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发挥品牌相应,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4)提高资源利用率
(5)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6)调整工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
51.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1)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利用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4)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5)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52.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1)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2)改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疏散、分流失去人口
(5)进行合理城市规划
53.城乡规划(园区、新区、开发区等规划和经济发展、产业引进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2)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少占用耕地
(3)合理规划绿化带、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4)防治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
(5)注重人才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6)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7)注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若是引进工业企业,除了防止传统工业企业过度引进外,还应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区位分析(工业、农业、城市、港口、航空港、卫星发射基地等)
54.农业区位:
1)自然因素:
气候(光、热、水)、地形、土壤、水源(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国家政策、工业基础、科技
55.工业区位:
1)自然因素:
原料、水源、土地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政策、科技
56.城市区位条件分析:
(1)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人居,关注图中有无判断气候的经纬度信息或文字材料中有无判断当地气候的信息)
(2)河流(河流为城市发展提供两大功能:
供水和航运)
(3)地形(平坦为城市有利于城市建设)
(4)位置(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有利于对外联系,有利于城市发展;相对位置:
周边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带动本地城市发展)
(5)交通干线(图中是否有高速公路或铁路干线,有利于加强该地与外部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从而带动城市化)
(6)资源(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
57.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水域条件:
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4).交通便利;
5).政策条件
56.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1).地形:
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2).地质: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
少云雾。
4).交通条件:
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5).经济:
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57.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1).气象条件:
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
平坦开阔4).人口: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5).交通:
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必修一
第一章
1.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4.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意义:
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
5、时间计算: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求东边+,求西边-)
6、时区=经度/15°(如有余数,若>7.5,则进一,如<7.5,则不用进一)
7、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8、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9、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这个半球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第二章
1、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3、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4、大气的保温效应: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5、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6、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7、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步骤:
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8、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如右图)
东亚: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0、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
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
(参考课本P6图1.6)
2、
(1)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
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相关、正相关、反相关。
)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那里环境优美,有配套的公共设施。
(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2、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
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
3、
(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
初期阶段(25%~30%以下):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
(1)季风水田农业:
农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区位条件:
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
(1)大牧场放牧业:
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
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
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
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1)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煤炭—铁矿—沿海。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
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
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
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
(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
(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鲁尔区
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高考 百分 宝典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