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3人民版必修30627130.docx
- 文档编号:25456864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4.32KB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3人民版必修30627130.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3人民版必修306271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3人民版必修30627130.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3人民版必修30627130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建立科研机构
〔材料一〕第十八条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和下列各部、会、院、署、行,主持各该部门的国家行政事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科学院、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的工作。
为进行工作,各负指导责任的委员会得对其所属各部、会、院、署、行和下级机关,颁发决议和命令,并审查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材料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特别是其中有关科学工作的各条规定,就是今后我国科学工作的总方针。
概括说来,就是要发展科学的思想以肃清落后的和反动的思想,培养健全的科学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力求学术研究与实际需要的密切配合,使科学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保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国科学院基本任务的指示》(1950年6月14日)
【解读】材料一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中央就已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
1949年7月13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上讲话时宣布:
不久的将来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
他号召科学工作者参加筹划工作。
为此科代会筹委会的计划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准备了向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建议设立国家科学院,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科学、教育与生产密切配合。
提案表达了中国科学界对建立科学院的殷切期望。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前,9月4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个文件草案初稿印发,提请先期到达北平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讨论。
《共同纲领》草案第四十三条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把科学院列为组成政务院的政府部门。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它与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和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同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导。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科学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标志了中国科学工作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我国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2.组织科研队伍
〔材料〕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五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到五百人,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只有三十多个,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中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的分类研究;工业生产技术十分陈旧;农业生产一直停留于几千年的传统落后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培养出一支九百六十万人的科技队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约七十万人,已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五千二百多个,企业和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五千多个。
回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切缅怀已故的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富春等同志和科学家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等同志。
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
【解读】材料引自1989年12月1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作的《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报告。
资料显示了四十年来我国科技队伍的发展变化和对科学家的缅怀,呼吁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注释】郭沫若(1892—1978),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四川乐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流亡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学术专著。
1930年参加左联。
抗日战争中,在国统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期间还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
湖北黄冈人。
早年先后赴日本和英国留学,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著有《中国北部之筳科》《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等。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2月赴英国参加国际会议,1950年回国。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浙江绍兴人。
早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
著有《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二十八宿起源之地点与时间》等。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3.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材料一〕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亟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
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
必须增加各个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的图书费,并加以合理的使用,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工作,极大地改善外国书刊的进口工作,并且使现有的书刊得到合理的分配。
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
〔材料二〕我国科学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国家大规模的建设事业是长远的,科学家的培养和科学成果的收获也都需要相当长远的时间。
一般说来,由一位刻苦努力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科学家,需要五年到十年的岁月;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机构,也要经过大约五年的时间才能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因此,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就尤其重要。
只有有了远景计划,才能够正确地安排今天的工作。
──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1955年6月2日)
〔材料三〕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亟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做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和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速度,并参考世界各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和我国工业建设初期发展技术的经验,我国发展科学必须执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解读】材料一引自周恩来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开始制定1956~1967年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二年长期规划。
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根据知识分子会议的精神,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召开了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规划工作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拟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
12月22日,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的意见的报告。
1957年6月26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已经制订,并且已经作为试行草案,付诸实施。
”这一宏伟规划提前5年基本完成。
随后,国家又制定实施了“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两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科学前进方向的指引。
“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标志性重大事件。
“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集中了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中国57项重大科技任务,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基本方针、战略步骤、实施重点,为20世纪后五十年中国科技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4.科学的春天
〔材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么,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
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要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
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党委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也应当是看它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基本任务。
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才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真正尽了自己的责任。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曾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怀,科学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误导下,科学技术以及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严重曲解,中国的科技事业受到摧残和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材料二引自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所作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敏锐地洞察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追踪世界科技革命,首先将目光投向中国科技事业的振兴,旗帜鲜明重申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论断。
讲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彻底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
邓小平在大会讲话中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论断。
大会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表彰了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1)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2)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一〕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
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
……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
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
这个政策不能变。
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
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
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及时地、果断地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他指出: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的上述论断,是建立在对现代生产力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重大科学命题。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重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目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决心和信念。
(1)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
(2)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对当前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巨大变革的一种高度的理论的概括,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精辟论断。
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6.科技体制改革
〔材料一〕中央作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全世界都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勇敢的创举。
现在,中央还要作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5年3月7日)
〔材料二〕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13日)
〔材料三〕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发挥科技优势,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88年5月3日)
〔材料四〕九十年代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下个世纪初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保证这项基本任务的完成,要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促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攀登科技发展的新高峰。
──朱镕基《加快经济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1993年5月12日)
【解读】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制定
〔材料一〕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
〔材料二〕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数代先烈志士为之奋斗追求的中国的现代化,即将在新的世纪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26日)
【解读】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决定》的核心内容是:
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强调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符合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的几项重要原则;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的丰衣足食;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到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性研究要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了科技战线以弘扬“四种精神”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强调了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确定了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科技投入目标,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几项重大措施。
1995年5月2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
此后,科教兴国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掀起。
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1998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两大战略举措。
“科教兴国”战略开始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科学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国际间科技的竞争正在成为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2)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8.星火计划
〔材料一〕第二条星火计划的宗旨是:
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加速农村小康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条星火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和农村特色产业等领域,集成配套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星火计划管理办法》
〔材料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处理好应用推广与研究开发的关系。
要推广适用、配套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工作,搞好纵深配置,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要继续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丰收”“燎原”等计划。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材料三〕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是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伟大实践。
实施这一计划,不仅为农村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送到农村,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江泽民《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1996年9月27日)
【解读】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热情,使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
进入80年代以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
1985年3月,中国政府在全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为广大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 现代 中国 文化 科技 科学技术 发展 成就 素材 人民 必修 306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