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运动.docx
- 文档编号:25453028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0.16KB
糖尿病人的运动.docx
《糖尿病人的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人的运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人的运动
糖尿病人的運動
陳俊忠
一、前言
飲食、運動、葯物為糖尿病治療三大支柱,其中運動可能是最早應用的治療方法,而目前生活習慣的體能活動,更已被證實為相當經濟有效、方便可行的慢性病防治措施,不僅糖尿病患者,一般大眾也能獲致類似效益,運動具有下列全面性的健康效益:
‧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
‧改善血脂肪數值
降低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提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改善中、輕度高血壓
‧增加能量消耗
‧減輕體重
‧保存去脂體重
‧增加肌力與柔軟度
‧強化骨質密度
‧改善姿態與平衡
‧增進日常活動能力
‧改善自我健康觀感
至於,針對糖尿病患者,運動更具有下列健康效益:
‧降低血中葡萄糖濃度
‧降低糖化血色素數值(HbA1c)
‧減少口服降糖劑及胰島素的需求量
‧增加非葯物治療的機率
‧提昇胰島素敏感度
‧減少高胰島素血症程度
‧增加葡萄糖轉運體(GlucoseTransporter4,GLUT4)的功能,
GLUT4蛋白為身體在飯後受胰島素控制,來運送葡萄糖的主要管道。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原因,已被證實為肌肉中GLUT4蛋白受胰島素支配來吸收葡萄糖的能力衰減,使得葡萄糖滯留於血液中形成高血糖症狀。
目前糖尿病研究,不斷在探詢以各種方式提高胰島素支配GLUT4蛋白的能力,或以基因治療法提高GLUT4基因的表現量,藉以治療糖尿病。
運動訓練可同時達到上述兩種功效,而成為天然的基因治療法。
使得運動訓練這個非藥物性的治療方式,受到國際糖尿病研究與運動醫學領域的重視。
經由上述可能的健康效益,運動不僅有助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對後續衍生的大血管病變也有預防與治療的效果,最近美國糖尿病防治計劃(DiabetesPreventiveProgram,DPP)也已經證實,每天30分鐘中度的運動(以快走步行為主),減輕體重(4.5-6.8公斤),可使肥胖、血糖略為偏高的高危險群,三年內的糖尿病發生率減少58%。
二、運動效益
(一)對非糖尿病患者的效益
休息狀態下,90%的骨骼肌能量來自游離脂肪酸,運動時增加之能量需求,則除了經由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刺激更多游離脂肪酸釋放,也會同時增加肌肉與肝臟糖原分解,提供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上述能量供應機制避免運動中低血糖的危險。
短暫快速運動的能源,主要來自葡萄糖,其中肌肉糖原最先使用,2-3分鐘後,血中葡萄糖成為接替能源,至於15分鐘以上較長的運動,能源供應與維持血糖濃度穩定,則需仰賴肝臟糖原分解來調節,少部分則由蛋白質代謝為氨基酸(特別是丙氨酸)轉化為葡萄糖供應。
一旦運動超過30分鐘,肌肉與肝臟儲存之糖原耗盡,提供葡萄糖能力下降,迫使運動強度下降,轉而由脂肪提供大部分之能源。
運動也能提昇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肌肉吸收血中葡萄糖能力長達12小時,甚至24小時,有助於後續肌肉與肝臟糖原填補儲存,但必須有足夠的血糖與功能、數量充足的胰島素,才能有效回補。
因此,糖尿病患者運動後,如果血糖太低,反而可能導致運動後數小時低血糖的危險。
(二)對第1型糖尿病的效益
第1型糖尿病對運動的代償能力,主要決定於患者自身胰島素與外來胰島素的總量、病情控制狀態和脫水的情況。
理論與實務經驗均顯示,經由胰島素與飲食控制病情穩定的患者,參與體能活動能力幾乎與常人不分軒輊,甚至可以參加奧運會,或攀登阿爾卑斯山。
但是,病情控制不佳者,運動可能導致嚴重代謝障礙。
身體中肌肉與肝臟糖原很快耗盡後,脂肪細胞的脂肪酸成為替代能源。
由於胰島素缺乏,血糖無法吸收,加上運動刺激肝臟葡萄糖新生,造成高血糖現象,但肌肉卻處於無法有效吸收運用的挨餓現象。
胰島素缺乏,再加上肌肉挨餓,刺激脂肪細胞釋出脂肪酸,供應能源,造成血糖更高與酮體濃度昇高,嚴重時會造成代謝性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但是只要胰島素供應充足,病情穩定控制,運動能使肌肉對胰島素敏感度增加,因此,運動時並不需要增加胰島素劑量,仍可有效維持血糖穩定。
對第1型糖尿病患而言,運動、飲食、胰島素仍是三大治療支柱。
(三)對第2型糖尿病的效益
第2型糖尿病與肥胖具有極高的關聯性。
這個疾病為人類長期演化遺傳與社會短期內產業型態迅速轉變兩者衝突所導致的結果。
人類在百萬年來必須不斷依賴勞力求生存,使得在遺傳上肌肉組織成為主要的醣類能源儲存部位(人體飯後葡萄糖有85%由肌肉組織吸收儲存),醣類為肌肉運動時的主要能源。
然而在最近二十年來人類產業型態快速改變,人類不再需
3-2-P.19
要勞動維生,使得肌肉組織已不再需要儲存太多能源(包括醣類與脂肪),能源繼而轉向脂肪組織堆積儲存造成肥胖的流行,使工業化國家糖尿病人口短期內迅速增加。
肌肉是葡萄糖吸收儲存的主要組織,在缺乏勞動的背景下吸收血糖能力退化(因胰島素敏感度下降),進而造成高血糖。
運動與糖尿病的起因,主要被歸因為身體活動量不足,而過度飲食也成為這個背景下發展糖尿病的溫床。
對處於高胰島素期的第2型糖尿病患,運動可以降低血糖,但卻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有效降低胰島素。
運動能提昇胰島素敏感度,而胰島素阻抗又是第2型糖尿病的代謝障礙,因此運動確實直接對抗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機制,所以說如果患者同時使用口服降血糖劑或胰島素,運動後數小時可能衍生後續低血糖現象。
運動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最撼人的效益,就在有效提昇胰島素敏感度,即使非糖尿病患者,缺乏運動也會導致葡萄糖耐量異常,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的發病也與普遍缺乏規律運動有關,規律運動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尤其就肥胖者而言,改善葡萄糖代謝的效益更顯著。
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運動可降低空腹血糖與飯後血糖濃度,這是第1型糖尿病患者不會有的運動效益。
運動訓練可預防第2型糖尿病,目前已被研究所證實。
研究亦顯示長期運動訓練可發揮部分治療效果。
糖尿病在目前藥物治療策略上仍然只能達到控制效果,卻無法達到根治效果。
目前糖尿病在台灣的現況仍以藥物治療為主,在這個現況下突顯了運動成為個人糖尿病防治的必要行為﹔在減少國家健保負擔的立場上,也增強對全民推行運動的必要性。
台灣目前糖尿病人口已近百萬(北美地區為一千五百萬以上),數目仍急速增加中。
目前糖尿病含其合併與併發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循環系統疾病如中風與心臟病、腎臟病、眼底病變等),在台灣以每年數百億的開支消耗,且預測未來將持續增加。
這些糖尿病相關疾病目前在台灣健保負擔上,遠
3-2-P.20
比國家推行全民運動的總開支高出近百倍。
三、運動計畫
依據運動特性與目的,運動計畫可分為:
耐力、柔軟度與肌力訓練三類。
耐力訓練使用全身大肌肉群,進行持續有節奏韻律的體能活動,可以有效刺激鍛鍊心肺功能,需要有氧代謝供應較多的活動能源。
柔軟度訓練,則是進行伸展各關節與肌肉群的活動。
目前強調安全有效的被動靜態持續伸展,及緩和輕柔的動態伸展,可以改善肌肉伸展與關節活動度,緩解疲勞與降低受傷。
肌力訓練則是利用重量或阻力做為肌肉收縮的抗力源,肌肉主動收縮刺激神經-肌肉系統,改善神經-肌肉協調執行功能,增加肌肉蛋白與肌肉量,提昇肌肉力量。
三種運動都應納入糖尿病防治運動計畫中,其中時間分配依序為:
耐力、肌力、柔軟度。
(一)事前評估
運動計畫前須有詳實的評估,尤其是某些併發性的檢測更不可忽略:
‧增生性視網膜病變
--前房出血
--視網膜剝離
‧腎病變
--尿蛋白
‧週邊神經病變
--軟組織與關節受傷
--跌倒
‧自律神經病變
--運動心血管立即反應降低
--最大有氧能力下降
--體態性低血壓
3-2-P.21
(二)建議進行系統性完整的運動前健康檢查,包括:
1.心血管系統:
(1)詳細的病史與一般檢查
A.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性別、年齡、家族史。
B.可以控制改變的危險因子--血脂肪、血壓、抽菸、肥胖、生活型態、運動習慣。
C.疾病的相關情況--糖尿病患病時間、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
(2)身體檢查
D.運動負荷心電圖或核子醫學檢查:
了解冠狀動脈阻塞,心肌缺氧的情況。
E.自律神經功能檢查:
了解體態性低血壓症狀,安靜心跳率高於100跳/分,或臥姿起立收縮壓下降20mmHg以上,都可能已有明顯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對運動反應異於常人,運動處方要特別小心。
2.眼睛:
眼科專科醫師檢查若有嚴重或進行性的視網膜病變,應避免會造成血壓快速變化的體能活動,包括刺激、過勞與閉氣用力的運動,以免導致出血與剝離。
3.腎功能:
運動中,尤其是閉氣用力會快速昇高血壓,導致腎臟壓昇高,促使腎功能惡化,因此,應避免運動中收縮壓高於180mmHg。
4.下肢:
糖尿病患應檢視下肢是否有:
神經病變、週邊血管疾病及骨科與足部傷害的病變,選擇低衝擊的運動,適當的鞋襪及隨時檢視是否受傷,可減少下肢運動的病變。
5.血糖控制情況:
3-2-P.22
運動會使升糖素和腎上腺素釋出增加,會使血糖昇高並惡化酮酸血症,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昏迷,應適時規律監測血糖控制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四、運動處方
糖尿病運動處方應包括下列項目:
(一)運動型態
使用大肌肉群、韻律性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腳踏車,或是傳統健身運動如:
太極拳、八段錦、元極舞、外丹功等都不錯,如果太胖或下肢關節有問題,可考慮低衝擊或非負重的運動型式,如水中有氧、游泳、腳踏車、划船、椅上運動等,以減少下肢關節負荷。
在沒有前述禁忌的情況,也應適量進行肌力活動訓練,增進神經肌肉功能,有助於改善體態、平衡步態與日常活動能力。
最近的研究顯示,肌力訓練可增加葡萄糖轉運體的基因表現,可協助改善糖尿病與老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現象,更支持加強肌力訓練的重要性。
對體能較差者,步行與爬樓梯等日常生活活動,也有助於下肢肌力之提昇。
原則上,運動型式之選擇,取決於個人體能與健康狀態,同時必須考量個人主觀性向、興趣與客觀資源條件(環境、經費、器材、時間、天氣等),儘量生活化、個人化與多元化,以增加可行性與趣味性,才有可能持續規律進行。
(二)運動強度
糖尿病患的運動強度可與健康人相似,通常只要能夠增加心跳率超過靜態基礎心跳數值20-30跳以上,就有顯著的健康促進效益。
運動時間較長時,運動強度稍低仍有相當效益,但在安全與樂趣的考量前提下,適當增加運動強度為目前糖尿病運動處方的趨勢。
間歇運動(短時間較高強度
3-2-P.23
運動間隔穿插低強度運動)兼顧強度、時間、安全與樂趣,以步行為例:
以微喘但仍可談話的程度快走1分鐘,接著慢走幾分鐘讓心跳恢復到100跳左右,然後再快走,如此交替持續至少10分鐘以上,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到一小時,可行且效果更顯著。
(三)運動時間
原則上,以減肥為主要目的時,運動持續時間應較長,每次45-60分鐘﹔血糖控制為目的時,則為20-40分鐘。
但對體能不佳,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可依上述間歇運動原則,每次運動時間較短,中間穿插休息,隨體能改善情況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減少休息時間。
只要增加體能活動,就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態,並可依每天感受與時間許可,機動調整運動時間。
(四)運動頻率
目前建議最好每天都維持生活型態的規律運動習慣,為了血糖控制至少每週運動3-4次,因為每次運動後胰島素敏感度改善可維持12-24小時﹔為了減重則至少每週運動4-5次,除了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也可增加體能活動熱量消耗與提高基礎代謝,減重效果更佳。
除了規律的全身性有氧運動外,肌力訓練則建議每週二到三次大肌肉群的肌力訓練,表3-1為運動處方:
依患者活動程度之不同,給予不同的運動頻率、時間、與強度之數值建議。
除非患者目前活動量確實高於”坐式靜態”等級,否則建議運動一律從最低活動建議量開始再逐漸增加。
表3-1運動處方
目前活動程度等級
頻率(次/週)
持續穩間(分鐘/次)
每週總活動時間(分鐘)
強度(儲備心跳率%)
坐式靜息
4-6
10-20
40-80
40-60%
些許活動
4-6
15-35
90-120
50-75%
中等活躍
3-5
30-45
120-180
60-80%
非常活躍
3-5
30-60
180-300
60-85%
運動員
5-7
60-120
300-840
70-85%
五、運動時的食物與葯物使用調整
運動時肌肉會增加葡萄糖的攝取與應用,為維持正常血糖,必須針對飲食的時間、份量和用葯的時間、劑量,作適當的調整。
(一)飲食的調整
下表3-2可做為運動時的食物調整的參考,最好的方式是在運動前後進行血糖偵測,確實記錄運動對血糖的影響與食物攝取是否正確,累積個人經驗做為調整依據,基本上最好有定時運動習慣,可以依運動量減少用葯量,運動時間最好在餐後1-2小時,儘量避免不定期運動,減少需要額外食物攝取之情況。
表3-2運動時的飲食建議指引
運動型態與範例
血糖濃度(毫克/毫升)
食物攝取建議
運動時間30分鐘以內中等強度運動
範例:
步行1.6公里或騎腳踏車30分鐘左右
低於100
100-180
180以上
1份水果+1份麵包+1份肉
1份麵包或1份水果
可能不需額外點心
運動時間1小時
中等強度運動
範例:
網球、游泳、慢跑、休閒腳踏車、
低於100
100-180
180-240
1份水果+1份麵包+1份肉
1份麵包+1份肉
1份麵包+1份水果
3-2-P.25
園藝、高爾夫、或清潔吸地1小時左右
240以上
可能不需額外點心
運動時間超過2小時
高強度運動
範例:
足球、曲棍球、壁球、籃球等球賽。
激烈的腳踏車、游泳、滑雪與健行
請教醫師與運動生理專家,胰島素用量可能需要減少30~75%,運動前點心為2份麵包、2份肉,然後運動中每小時至少攝食1份麵包或1份水果。
每小時測血糖一次,血糖180以上時,可能不需額外在那個小時補充點心。
(二)調整胰島素使用量與時間
表3-3提供運動時胰島素劑量使用減低之參考指引,經由嘗試、記錄、血糖偵測、累積個人經驗,在運動、飲食與胰島素三者之間取得平衡,達到最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
表3-3配合運動的胰島素劑量調整指引
高峰期胰島素調降%
運動強度
運動持續時間
0%
低、中等或高強度短時間
5%
低強度中度
至長時間
10%
中等強度中度
時間
20%
中等強度長時
間
20%
高強度中度
時間
30%
高強度長時
間
運動時間:
短:
少於30分鐘,不需要調整胰島素用量
中:
30~60分鐘
長:
1小時以上
運動強度:
高強度:
目標心跳率上限
中等強度:
目標心跳下限
3-2-P.26
低強度:
低於目標心跳率
運動調整胰島素作用的建議:
Lispro/Aspartpeakaction1~2小時
Regularinsulinpeakaction2~4小時
NPH/Lenteinsulinpeakaction6~12小時
Ultralenteinsulinpeakaction12~18小時
(不要調整Ultralenteinsulin)
Glarginenopeakaction
六、運動應注意事項
(一)一般原則:
1.儘量避免飯前運動,若臨時起意則可依運動時間與強度先行攝食適量點心,以防運動低血糖現象。
2.儘量避免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期運動,舉例來說:
若在早上7點注射短效及中效胰島素,則其作用高峰期會在早上10點及下午3點,在這兩段時間運動,容易使胰島素與運動兩者降血糖作用加成,導致低血糖,最好在運動前先攝取碳水化合物,或降低胰島素用量。
3.避免在血糖持續過高(超過300毫克/毫升)的狀態下運動。
在胰島素缺乏,血糖偏高下運動,易產生酮體可能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應先控制糖尿病情穩定再進行健身計畫。
4.預防激烈運動的過低血糖情況,應在長時間或激烈運動後,補充點心。
運動降血糖會有延遲作用現象,可能在運動後12-24小時才發生,在某些使用胰島素的患者,甚至會在1-2天之後才發生低血糖現象。
主要是因為運動後肌肉與肝臟會吸收血糖以增加糖原回補。
運動當天睡前血糖應在100毫克/毫升以上,否則建議補充睡前點心。
若是全天性的健行、登山、自由車等活動,則建議每30-60分鐘,攝取少量點心以防低血糖現象發生。
5.運動後血糖偏高的原因,可能是運動時間距離正餐太近,或者運動前攝取過量的點心所致,依此調整運動時間與運動前點心量。
6.以減重為主要目的時,應避免以增加食物攝取來預防運動低血糖現象。
攝取額外食物不容易達到減重目的,應儘量在飯後定期運動,配合適量降低胰島素用量,避免運動後血糖過低之危險。
7.生病時不要勉強運動。
血糖太高或有酮體時,或其他疾病狀態時,運動會造成身體的不適與病情惡化。
8.避免單獨在偏遠地區運動。
對於易有低血糖反應之患者,切忌單獨行動,最好與親朋好友在公共場所活動,以免昏迷無人急救,發生意外。
9.運動時佩戴識別證件。
隨身帶有說明患者為糖尿病人之資料,包括:
姓名、地址、電話號碼、醫師姓名、醫師電話、使用葯物種類與劑量,以便意外時方便他人協助。
10.運動時隨身攜帶點心預防低血糖。
自身攜帶容易吸收的糖粉、糖錠或糖漿點心,並告訴同伴低血糖之症狀,及低血糖發生適時給你補充點心。
11.配合胰島素的種類與劑量,調整運動時間與強度。
胰島素代謝與吸收在運動部分,可能會增快,但更重要的是作用的時間。
12.隨著運動也應調降口服降糖葯劑量。
當運動後血糖低於80毫克/毫升,應適時調降口服降糖葯劑量。
(二)銀髮族運動注意事項:
隨著年齡增長,銀髮族們的基礎代謝率、肌力、活動量與能量消耗都明顯下降。
1.去脂體重下降主要是由於骨骼肌肉量減少與體脂肪量增加所致,肌肉量下降直接造成銀髮族肌力大幅降低。
2.研究顯示肌肉量(非肌肉功能)為造成不同年齡與性別間肌力差異的主因。
隨著老化活動量減少,肌肉爆發力與肌力成為行走能力的關鍵因素。
3.銀髮族對運動訓練的效益常被低估。
已有研究顯示:
60歲以上的銀髮族,接受有氧與肌力訓練後,在體能、肌力、生理功能和葡萄糖耐受性等方面,所獲得健康效益遠大於年輕族群。
4.老年族群運動應注意下列事項,以減少可能的危險:
(1)運動訓練前應接受完整詳盡的健康檢查,尤其是心臟疾病、血管疾病、骨關節疾病及其他可能的併發症。
(2)肌力訓練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減緩肌肉無力。
督促指導病患每週至少活動全身主要肌群二到三次,可以應用啞鈴、踝/腕負重帶或肌力訓練機,進行訓練。
重量以每組8至12次反覆活動時,感覺有些吃力的程度的負荷為原則。
(3)銀髮族有氧適能很重要,但由於老化所造成氧氣運送能力與生理功能下降,有氧運動的有效運動強度遠比年輕時所需的運動強度為低。
5.對於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疾病的銀髮族,運動時應避免骨骼肌肉與關節的過度負荷,調整運動型式組合,一天負重間隔一天不負重,可以減少關節不適。
6.平常不活動的銀髮族,突然激烈運動時發生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較高。
督促他們先以低強度運動開始,並緩慢增加強度,而改以增加運動時間和頻率達到改善體能的目的。
(三)肥胖者運動應注意事項
肥胖者的生活型態改變,應包括運動、飲食計畫與行為改變,效果才會顯著。
1.強調提昇體能活動量的治療,除了有助於增加能量消耗,也同時產
3-2-P.29
生諸如:
改善血脂、血糖、血壓、情緒與態度的許多正面效益。
2.通常對於肥胖者初期提昇體能的目標,只要將他們從完全不活動,增加些微活動量即可達到。
3.運動加上飲食計畫,已被證實在長期體重控制的成效,遠高於單純的飲食計畫或運動計畫。
喜歡上體重控制計畫的運動活動,通常比全靠熱量攝食限制,更能維持長期的減重效果。
4.體重控制時,規律運動有助於維持肌肉量,同時促進脂肪減低。
單純的飲食熱量攝食限制的減重,不只會減少體脂肪,也會造成肌肉量的流失。
5.連續性有氧運動能增加多熱量消耗,減重效益最顯著。
(1)步行為連續性有氧運動最佳選擇之一,其他如腳踏車或水中有氧運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2)其他較次佳的選擇為游泳(較不容易產生減重或有氧運動效益)和跑步(對肥胖者的膝關節負荷太大)。
6.隨著運動時間延長,脂肪當作能量使用的總量也會增加,較長的運動時間(如大於45分鐘)比較短的運動時間,會有較多卡路里燃燒與脂肪消耗的作用。
7.運動強度應由運動目標心跳率的低限開始:
(1)每次運動時間以能消耗200-300大卡為目標。
(2)可試著由類似走路的低強度、長時間(40-60分鐘)運動,來達到消耗上述熱量的目標。
8.運動頻率至少達到每週3次。
理想的目標則為每週5次,更能增加減重與控制理想血糖的目標。
(四)罹患併發症患者注意事項
1.已知有慢性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通常不參加各種體能活動。
但是,這些病患參與運動有助於提昇或維持身體功能、肌力與柔軟度。
由
3-2-P.30
於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險較高,運動前詳細的健康與體能評估非常重要。
2.已知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在心臟復健部門專家監督下運動:
(1)高血壓和運動高血壓反應(收縮壓>260mmHg,舒張壓>125mmHg)常可在糖尿病患身上發現。
A.運動強度應控制在不會產生高血壓的反應之下。
B.已有高血壓的患者,指導他們避免舉重物與閉氣用力。
C.使用上半身與上肢的運動比相同負荷的下半身運動,較會產生較高的收縮壓升高反應。
(2)建議採取步行、慢跑與自由車等使用下肢的有節奏韻律的活動。
重量訓練時則應採用輕負荷、高重複性的方式進行。
3.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在體能活動時,由於氧氣供應不足及活動肌肉需氧量增加,可能會有缺血性疼痛的情況發生。
(1)針對間歇性跛行設計的步行練習,有助於改善側枝循環與肌肉代謝功能,從而減輕疼痛。
(2)使用走路與休息相隔的間歇訓練,可以提高運動耐受力與疼痛限制活動量能力。
A.步行的距離和時間取決於疼痛限制閾值。
B.指導病患保持低運動強度,因為較高強度增加血液供應需求,易導致血循不良性疼痛。
C.教導病患利用交談、音樂等分散疼痛不適的注意力。
D.當疼痛不適由中到強不斷加劇,且注意力又無法轉移分散時,必須適時停止運動。
(3)雖然非負重性活動或許可以持續較久,強度可以較高,但仍以負重活動優先考慮。
(4)休息與夜間疼痛為嚴重週邊血管疾病發生的指標,也是走路運動
3-2-P.31
訓練的絕對禁忌。
(5)每天運動可以提高疼痛忍受能力。
4.嚴重視網膜病變患者,運動參與有相當多的限制:
(1)依據個案視網膜病變的等級與嚴重程度,規劃運動處方。
通常運動應不會加速病變惡化。
(2)初期視網膜病變,運動時只有些許限制:
A.運動事實上可減少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危險。
運動可降低血壓和提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兩者都與視網膜病變相關。
B.患有進行性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患,激烈用力運動可能會誘發玻璃體出血或牽扯視網膜剝離,運動前必須先經眼科醫師確認可以後才開始運動。
(3)何種活動合宜,何種活動必須避免,取決於視網膜病變的程度,參考資料如下表3-4:
表3-4糖尿病併發視網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人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