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docx
- 文档编号:25451378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03KB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docx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5篇)
【第1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课,上课引入课题以后,我直接板书课题,在板书时,我故意将“牧童”的“牧”写成了《收》,写完后,眼尖的同学,大声喊“写错了”。
我就让他告诉我哪个地方写错了,然后向他表示感谢。
然后,我问学生,从老师刚才的做法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老师故意的。
”有的说“老师想考察我们的注意力”。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是想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我对学生说“这也正是这一课想告诉我们的”。
然后就引入学习。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
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
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我在读课文是,就被戴嵩的做法感动了,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
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1)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2)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3)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总之,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读书时间较多,通过读,就对课文有了感悟。
教习生字时,分类指导,个别板书、范写。
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了。
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
【第2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
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
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
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
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
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
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
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
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
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习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
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
称赞、赞扬。
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
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
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
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
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
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
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
”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
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
怎么做?
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
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
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
“多谢你的指教!
”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
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比如:
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
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
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
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
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
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第3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花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课堂效果较好,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学起来也是快乐十足。
学完之后,我细细思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开头设置悬疑,吸引孩子进入角色。
上课时,我让孩子和我一起写课题,可我写的画家两个字要写的大一些,牧童两个字写得小一些,我问孩子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大家都觉得因为画家著名,所以画家写得大些。
但在学完课文后,我又问孩子,标题是不是该改一改,孩子立马回答,应该改。
因为画家和牧童各有各的优点,都值得学习。
这样首尾呼应,孩子们对画家和牧童的优点就印象深刻了。
二、重视词语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字词的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
因此,本堂课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识字与个人经验相联系。
对于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觉得学生对“拱手、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拱手”;用水墨画帮助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三、重视语言训练
本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读,来体会到画家画技高超,如““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于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进行语言训练,使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新的收获,接着用这种句式进行训练。
如:
“()一(),就()。
”学生说得很不错。
但是,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透过问题,引起我的思考是:
上课节奏快了一些,容量太大,词句训练的点太多,以至于设计的内容讲不完,所以如何设计训练点,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如何让孩子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这几个方面将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第4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结束了,静心反思课堂的得与失,本课中较好地体现了以下理念:
一、引导发现,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课一开始,通过课题中字号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深入读文,感悟发现的阅读实践中。
同时,这样不但回顾了课文内容,更引起学生对画家与牧童“地位与年龄”等方面的悬殊差别的注意,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而从课文哪些自然段、哪些句子看出他的著名?
这样就始终围绕著名展开教学。
孩子们通过自由朗读,纷纷划出描写戴嵩画画著名的句子。
二、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课标》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本课我设计初衷是重视读的实践过程,始终以读为主。
朗读的形式多样,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
语感,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
学生的语感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同桌读、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想象当时还有谁在场,用上老师补充的词语把自己定位成想象中的角色夸戴嵩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感悟到短句式反复出现、感叹号、及人物角色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三、注重语言、词语积累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积累。
本课教学,我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通过抓重点词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
在教学第2自然段,戴嵩怎么绘画时抓住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完成了。
”我让学生在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后,观看老师作画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到画画水平的高超的基础,用上“一会儿......一会儿......”说说老师的作画过程,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认识,又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积累了这个关联词。
而带着对词语的理解朗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完成了。
”更是在读中积累语言。
在学习“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时,先读“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制作!
”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然后针对这几句话我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第四第五句中,我重点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补充词语、扮演角色称赞画家来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
对于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在理解词语的同时,我还让学生补充积累相关的词语: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出神入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并且我还让学生用以上的词语来夸夸戴嵩。
在说话练习中也有一些孩子,他们选择词语但是并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通过孩子们的纠正,很多孩子都能灵活运用如上词语,当他们响亮的说出句子,我看到他们是十分的开心。
在学习中孩子们兴趣高涨,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们深深感叹戴嵩的技艺高超。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夸赞”“称赞”“赞扬”一组同义词;老师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就叫“纷纷夸赞”,理解、积累词语水到渠成。
四、读中促进运用
叶圣陶曾指出: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倾吐,表达是否合乎法度,吸收很重要。
低年级的写课堂体现在说话练习。
本课教学我将读说结合,加强读与写的迁移,促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第1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语言,练习用“一……就……”说话。
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时,老师绘画后,让学生用上“一会儿......一会儿......”说说老师的绘画过程。
在教学“纷纷夸赞”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所提供的词语,模仿文中的语言形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夸奖戴嵩的《斗牛图》。
学生体会到人物品质后,进行说话练习,表达感受。
这些说话练习既提升了他们的情感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激发想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
“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
”同时想像又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
在“纷纷夸赞”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还会有谁夸赞、会怎样夸赞,用所补充积累相关的词语: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出神入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想象还有谁在场夸戴嵩的画,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而当小牧童说话错了时,让孩子想象在场的人会怎么想?
入情入景,提高了课堂兴趣,激发了孩子们想象能力。
六、今后的方向: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遗憾,但也有收获。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既要放手,也要适时点拨、引导,老师在课堂上需要时时调动急智,能让学生思维发散,但也能及时收回并引领至更高的层次感悟,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引领。
研读课文时,要善于调动各种资源,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引导,让学生真正能深入文本体会。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深度挖掘。
【第5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了教材。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
本文谋篇布局上富有特色,戴嵩高超的画技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笔锋一转却传来了一位不起眼的小牧童的批评,前后对比明显。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意图如下:
1、寻找问题的切入口,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开展任务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中提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存在着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没有重点的教学是低效的。
要求我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这节课教学时,我整体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
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安排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开始由课件引出戴嵩和牧童,出示了我知道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从而对戴嵩有初步的了解,再书写课题时特意把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再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接着,让学生初步谈谈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抓住了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让学生合作学习,读一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然后结合朗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读句子的体会。
在读文的同时,我有机地安排了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
运用“一……就……”的句式说话,找“称赞”的近义词、想象围观的人怎么夸赞等。
在通过各种说话、想象、讨论、朗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个著名谦虚的画家,同时还体会到牧童也是一个勇敢、实事求是的人。
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后,老师在特地为牧童平反。
然后再让孩子们选喜欢的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人物品质。
这样通过一个主线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自主。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
①提问体现主体性。
例如让学生的当场作画,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一改《斗牛图》的错误,问:
“你为什么这样画?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有跟小牧童不同看法时,我肯定他,鼓励他大胆向书本挑战,课后寻找资料。
②朗读体现主体性。
朗读感悟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
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引导他们在读读、想想、说说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体会到戴嵩作为一名著名画家画技的高超。
③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
如让学生接触文本谈自己的感受,说说画家是怎样的人?
如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中,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合作交流体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当牧童改《斗牛图》的错误地方等。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都意图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3、立足文本,让语文课姓“语”。
1)、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如,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在朗读感悟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有关围观人说话的句子,朗读感受人们是怎样夸?
找出三个夸赞的近义词,再引导学生如果你在场会也会怎样夸夸戴嵩的画?
让学生在想象夸赞斗牛图的说话中,理解商人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
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
2)、抓住重点句,将理解、体验、朗读和对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在学生找到重点句中的第一段课文二、三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我出示句子,交流对句子的体会后,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在读中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又抓住了“一……就……”这个句式,及时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练习。
再如,在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理解上,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很难理解。
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读词,再让学生猜两张图片(出示图):
谁能猜一猜,哪张是浓墨涂抹?
哪张是轻笔细描?
学生在这样直观形象中,再猜字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到此,我并没有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从直观理解到运用,最后回到课文,整个学习过程源于文本,始终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又对文本有一定的提升。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我认为学生的朗读自主还可以加强。
虽然课上是有朗读指导,可我有时还是按照自己的体会加以指导朗读,没有顾及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
通过新课标学习我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因此比如在某些重点句子的朗读训练,我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可问他为什么这样读?
对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同学同时可给予肯定。
除外,课上有的学生有时会对某个问题不惑或有感而发,我又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影响了预案中下一个精彩环节的实施,这样行吗?
虽说是以生为本,如果在某个问题上让学生毫无限制的说,行吗?
这是否也应该有个度呢?
希望各位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家和牧童 画家 牧童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