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5446708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91.29KB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说课稿.docx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说课稿.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说课设计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狮子坪乡前庄小学王治超
2010年4月30日
《平行四边形》说课设计
狮子坪乡前庄小学王治超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7—99页中的例1、例2;练习二十中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是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由于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表面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
因此向学生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栏杆、篱笆等,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这些物体的平行四边形,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在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安排动手量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把已经建立的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以物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再一次丰富学生的感知。
抽象出图形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自主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形成对平行四边形的正确认识。
3、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及合作精神。
4、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教学中将通过观察、动手量、动手折和动手画等教学活动突出重点
2、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是对应的,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不同的高。
教学中将通过试一试、画一画、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力争突破难点。
3、关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
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其特征。
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
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
争取实现让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通过设计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试一试、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质疑、领悟;最后通过堂清检测及时反馈。
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2、学习策略:
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试一试、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我的发现”报告单等。
学具:
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六、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激趣导入、动手操作、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操作、堂清检测和全课小结等六个教学活动进行,下面就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及设计意图做具体的阐述:
活动一:
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课件突出显示,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
师生小结后问:
“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
”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
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确探究目的。
活动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
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
“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
”(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
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
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
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
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
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
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
堂清检测,及时反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根据艾滨皓斯遗忘曲线,四年级学生易记易忘这一特点,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活动六:
全课小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给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七、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将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以上所说,只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种预设方案。
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是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
所以,这一预设方案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狮子坪乡前庄小学王治超
2010年4月29日
(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教材分析
教材编委、本册执笔:
陈祥彬
第一部分全册教材总体说明
从本册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已进第二学段。
本学段,在数与代数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探索规律;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学习中,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在统计与概率学习中,将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判断与预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综合应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只介绍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知识联系。
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运算。
本册这里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测混合运算的基础,具体涉及乘加、乘减、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3)教学目标
①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②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在计算中培养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2.第二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
(1)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读写(包括拓展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认识十进制,结合计数单位建立数概念),多位数大小比较及多位数的改写。
(2)知识联系。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本单元内容最直接的认知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等都将直接推动本单元的学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用数表现生活中的事物的能力,促进数感的培养。
(3)教学目标
①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②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在计算中培养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3、第三单元:
整数加减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的整数加减法,主要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同时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数理知识,主要有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2)知识联系。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它以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和多位数的认识为直接的认知基础。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是将多位数改写成整千、整百及整亿的数来进行口算和估算。
用计算器计算,主要是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多位数加减法制操作方法。
加减法的关系及运算律,它以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的意义及有关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加减法将告一段落,同时,也使他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掌握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教学目标。
①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并能进行万以上数的加减法的估算。
②认识计算器,能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互运关系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④经历加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
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⑤在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4.第五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和解决问题等内容,这是整数乘法的最后一次安排。
(2)知识联系。
第6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是本单元乘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从本质上讲,本单元并无新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推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计算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教学目标。
①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
②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
③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④能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第七单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探索乘除法算式的规律等内容。
这些是对整数除内容的最后一次安排。
(2)知识联系。
表内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是学习本单元有直接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除法的计算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教学目标。
①会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②结合笔算试商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③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除法运算,探索乘除法算式的简单规律。
④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类比能力。
⑤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
角
(1)教学内容:
认知线段、直线和射张,了解这些线的特征和联系;认识角及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用量角器量角、画角。
(2)知识联系;本单元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基本的几何形(长、正、三、圆)体(长、正、圆柱球)的基础上,借助生活经验,对几何图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线的关系及研究基本几何形体的性质作准备。
(3)教学目标。
①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会画线段、直线和射线。
②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③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会画角。
④经历探索线段、直线、射线、角等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⑤了解线段、直线、射线、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价值。
2.第六单元:
相交与平行
(1)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相交,互相垂直和平行等几何现象。
(2)知识联系。
本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线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认识相产和平行的最得知识基础。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情景理解垂线和平行线的意义,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
②学习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③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体会垂线和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④经历探索垂线,平行线及其特征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会。
(三)统计与概率
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的内容,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了一些简要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重点认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理全面、深入的判断、分析。
(四)综合应用
除解决问题外,本册教材安排了3个综合应用的内容。
一是第五单元后面小小设计师;二是第七单元后的节约一粒米;三是第八单元后的小钱也能办大事。
三个活动题材小,操作性强,也贴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为学生综合运用的学习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促进学生对数学获得进一步理解。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
1.突出数的认识与计算的现实意义
(1) 结合现实意义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2) 注重题材的现实性。
(3) 注重为学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搭建活动平台。
2. 几何内容分两个单元编排(考虑计算内容太重)。
3. 统计学习重点解决一个表示多个单位。
一、四则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全面学习并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本单元正式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在本单元只介绍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这些内容既是前面已掌握的四则计算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在整个整数、小数四则计算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和习题选取的都是一些学生熟悉的,并且有四则混合运算需要的事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道例题教材都让学生联系到商场买东西时付款的经验理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以此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三是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不仅注意选取实际生活中有计算需要的实际问题,引出四则混合运算,而且在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从实际问题解决中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并利用混合运算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
本单元可用3~4课时完成教学。
从整体上讲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
二是重视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小括号作为一种特殊数学符号,它主要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
列算式为什么要用括号;在计算过程中小括小括号起了什么作用。
使学生感受到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
三是淡化运算方法的文字表述,注重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
教学时,应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际计算中分别总结出没有括号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学生计算时操作程序的理解和掌握,不必要求学生将混合运算顺序作为一种结论加以背颂,允许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表述混合运算顺序。
重点要突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应用,并适当关注学生对混合运算理的理解。
四是注意搞好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混合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学生用混合运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相应计算问题的活动过程去加深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实现对混合运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1.主题图(P1页)
主题图以老师、同学、妈妈到商场买球、文具盒、衣服的生活事例为素材,为两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背景。
这一背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混合运算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是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后面例题的安排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本单元三道例题的内容都源自主题图,所以主题图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全单元所要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
教学时,重点让他们分析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买1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钱等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计算的需要,并产生列一步计算的算式不能解决画面上所提出的问题的矛盾冲突,以此为后面列两步混合算式作好准备。
在主题图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和一步计算不能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列出两步计算的混合算式。
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安排了例1和例2两道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题和相应的习题,其内容都是含两级运算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1(P2例1)用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的问题呈现需要乘加的两步混合运算,由于运算顺序与实际生活中买东西时付款的思考顺序完全一致,加上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中对乘加的运算顺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例1采取先计算,计算后说运算顺序的方式呈现其内容,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去探索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一是充分利用在主题图中已经熟悉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对画面中的内容及反映的问题展开思考,着重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一个算式算出4个篮球和1个足球要多少元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出“35×4+45”的混合算式。
二是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画面中的题意说一说算式中的“45”以及“35×4”所表示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平时买东西时算总价的生活经验思考:
“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是完成例1的学习以后,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相应混合运算的顺序,以此强化学生在例1学习中所形成的“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例2(P3例2)是一道减、乘的混合算式题,教材选用了学生熟悉的买文具付款的素材。
由于这类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其运算顺序与式题的书写顺序刚好相反,在运算顺序的理解上比例1难,所以教材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用对话框的形式提示学生要“要先出买13个文具盒要多少元,再算应找回的钱”,以此提出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还配合例题安排两组“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一第1~3题,以进一步强化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配合两级混合运算的编排,教材在第3页安排了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由于这些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所以教材没有明确地总结出它们的运算顺序,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针对具体式题说运算顺序并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将同级混合运算纳入两级混合运算中去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同级混合运算与两级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时,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联系买东西时售货员找回剩余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确:
只有先算出买13个文具盒要多少元才能算出应找回多少元钱,所以算式列为“100-7×13”,并结合理解其运算顺序。
二是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防止出现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错误。
因此,要重视例2后面“算一算”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强化“先算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三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综合例1和例2的计算,完整地总结出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运算顺序,要防止学生形成“先乘后除,再算加减法”的错误认识。
对于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安排列1,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过去加、减法和乘除法学习中这样两步计算的式题是怎样计算的,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从左到可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
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3(P4例3)集中安排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以主题图中买衣服的素材为资源和线索,设计了一个计算儿童衣服单价的实际问题,引出先算3件儿童衣服一共要多少元,再算一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的需要,以此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为什么要用小括号和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道理。
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内容的编写上教材采取了几个措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①继续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小括号和先算小括号里的必要性;②教材没有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作为一种结论让学生去记住,而是让他们联系实际计算很自然地总结出“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的运算顺序;③在习题中的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对比练习,以此突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提高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明确(213―78)÷3,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减去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小括号的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行四边形 西南师大 四年级 下册 第六 单元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