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docx
- 文档编号:25438137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23
- 大小:115.50KB
黄元御.docx
《黄元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元御.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元御
长沙药解
清·黄元御
长沙药解自叙
闻之《吕览》: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成之者,遂其生也,是天人之合也。
然生之者,布帛也,菽粟也,杀之者,若锋刃,若鼎镬,若水旱,若蝗螟。
生之途,未能十一,杀之途,不止十三,何其生之寡而杀之多也?
此人事乎?
抑天道耶?
玉楸子曰:
此未足以为多也,有其至多者焉。
屠羊说以屠羊传,而羊不哀,其道孤也。
无何,屠牛垣以屠牛传,而庖丁起,其党渐众,牛始哀矣。
无何,高渐离以屠狗传,而聂政兴,朱亥出,樊哙生,其徒愈繁,而狗始悲矣。
无何,白起、章邯之属以战将名,宁成、郅都之辈,以刑官著,自兹屠人者传矣。
风气开,下流众,苟道将、尔朱荣之徒且比肩来,索元礼、来俊臣之类更接踵至,尤而效之,抑又甚焉。
至于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人始哭矣。
此良可疾首痛心已,而君子未以为痛也。
何则?
大难既平,目不睹兵革之事,耳不闻罗织之经,其人死,其祸绝,往者已矣,来者犹幸。
夫何庸工群起,而谈岐黄,则杀之至多,而不可胜穷者,无如此甚矣。
不以戈铤,而人罹锋刃,不事箝网,而人遭诛夷。
其书多,其传久,其流远,其派众,其人已死,其祸不绝。
遂使四海之大,百世之远,尽饮其羽,饱其锋,登其梯,入其瓮。
水旱不年有,而此无免时,蝗螟不岁见,而此无逃期。
痛哉!
痛哉!
此最可痛哭流涕者也!
其天道乎?
抑人事耶?
玉楸子悲先圣之不作,后学之多悖,处滑靡波流之日,思以一篑障江河,垂帘著述,十载于兹矣。
以为书者,庸工之法律,药者,庸工之刀斧,千载大难,吾将解之。
张睢阳曰:
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天道远,人理近,始欲与之言人理,人理玄,物性昭,今且与之晰物性。
恒有辩章百草之志,未遑也。
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丘,默默不得意。
癸酉仲春之初,东郊气转,北陆寒收,遂乃远考《农经》,旁概百氏。
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征野史稗官以著其富。
纪载博矣,而醜谬不经。
嗟乎!
未认人理,焉知物性,今欲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晰人理。
侍读吴公驻马相过,闻之惆然离席,进曰:
惟吾子删其怪妄,归于简约,以复炎黄之旧,意亦可焉。
玉楸子伏而唯曰,吾无从删也。
经传炎帝,非尽曩文,录出桐君,不皆昔义,下及余子,更不晓事,莠盛苗秽,非种难锄,悉刬尔类,利用大耕耳。
乃取仲景方药笺疏之,作《长沙药解》。
停笔怆怀,中宵而叹,公孙悼倍偏枯之药,以起死人,其药不灵,何则?
人已死也,然以治偏枯,则其药灵。
偏枯者,半死半生也,偏枯之人而使之不枯,是半死之人而使之不死也,则谓公孙悼之药能起死人也可。
今以起死人之药而治偏枯,其药亦不灵,非药之不灵,人之不解也。
噫!
前古圣人,尝草木而作经,后古圣人,依感复而立法,欲以生人,而后世乃以之杀人,由其不解人理,不解物性也。
玉楸子《长沙药解》成,知其解者,旦暮遇之,斯拱而俟之耳。
乾隆十八年岁在癸酉二月昌邑黄元御撰
长沙药解后序
《长沙药解》者,黄氏述《伤寒》、《金匮》方药之旨而作也。
自神农尝百草以治民疾,而医学始兴,故言药性者以神农为主。
而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汉志》不著录,其言不类上古,又杂出后汉地名。
陶宏景以为仲景、元化辈所记。
而《伤寒论序》云:
撰用《素问》、《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而不及《本草经》,以其说按之,亦往往不合。
盖上古文字未兴,多出口授传,其学者乃编勒成书。
受授既久,多所差谬,或间以己说,故其言杂而不能醇。
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陶宏景皆有增益,各为撰述。
唐宋诸臣,复屡事修纂,务为炫博,以求该备,于是异说横出,破碎无纪。
医者无所宗尚,乃各出私智,人自为书,故宋元而后,医有异学,药有异性。
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思以正之,而援据繁缛,辄未得其精要。
盖沿袭讹谬,数千百年,古籍淆乱,无所依据,而欲以一人心力拾掇而得之,斯固难矣。
余尝以为学者生千载后,既不能具生知之性,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仅据往籍,以得大概,而《本草》既讹,杂不可信,《素问》诸书,又不及方药。
惟仲景氏继炎黄之业,作《伤寒》、《金匮》,后世宗之,为方书之祖。
其处方论药,条理精密,有端绪可寻。
又生当汉世,多得古说。
然则今日而欲辨章百物,求神农黄帝之所传者,舍仲景之书,其奚适焉?
此即黄氏作书之意也。
余既刊《伤寒悬解》,乃复刊此,俾相辅以行,而述所知者序其后。
至若排比方药,以求其性,贯串大义,以达其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世有知者,自能鉴之,无事赘说耳。
阳湖张琦
长沙药解卷一
甘草
味甘,气平,性缓。
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伤寒》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二两,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麦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胶,消化,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
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
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
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
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
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
治太阳伤寒中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者。
以下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
君相火炎,宫城不清,是以心烦。
甘、姜、大枣,温补中气之虚寒,芩、连清泻上焦之烦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
四逆汤
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一枚。
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
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
附子温补其肾水,姜、甘,温补其脾土也。
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
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
姜、甘、附子,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者。
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
姜、甘、附子,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通脉四逆汤
甘草、干姜各三两,生附子一枚。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
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
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
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
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
治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以水土寒湿,木郁贼脾,微阳不敛,表里疏泄。
姜、甘、附子,温暖水土,以达木郁也。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
治少阴病,四逆者。
以水寒木枯,郁生风燥,侵克脾土,中气痞塞,不能四达。
柴、芍,清其风木,甘草补其中气,枳实泻其痞满也。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者。
以汗后火泄土败,四肢失养,微阳离根,胃气升逆。
甘草、干姜,补土温中,以回升逆之阳也。
《金匮》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以水寒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阻关节,经络不通,是以痛肿。
湿蒸汗泄,卫阳不固,故恶风寒,术、甘,补土燥湿,桂枝疏木通经,附子温其水寒也。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者。
以土湿不能行水,皮毛外闭,溲尿下阻,湿无去路,淫蒸肌肤,而发黄肿。
甘草补其土,麻黄开皮毛而泻水湿也。
《伤寒》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大黄三两,芒硝半斤。
治太阳伤寒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者。
以寒闭皮毛,经郁发热,汗出热泄,病当自解。
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胃阳素盛,腑热内作,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
方其蒸蒸发热之时,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黄泻其热,胃气调和,则异日之腑证不成也。
《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甘草、阿胶各二两。
治产后下利虚极者。
以产后亡血木燥,贼伤脾土,而病下利。
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甘草补其脾土,阿胶润其风木也。
《伤寒》甘草汤
生甘草二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少阴水旺,二火俱腾,上行清道,是以咽痛。
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
甘草粉蜜汤
甘草二两,铅粉一两,蜜四两,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入粉、蜜,煎如薄粥。
治蛔虫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者。
以土弱气滞,木郁虫化。
甘草补土,白粉杀虫,蜂蜜润燥而清风,滑肠而下积也。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
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
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
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
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
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
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
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
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
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
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
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
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
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
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
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
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
熟用,去皮,蜜炙。
白术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
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金匮》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二两,大枣六枚,生姜两半,附子一枚,白术一两。
治风湿相抟,身体疼烦,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以汗出遇风,表闭汗回,流溢经络关节,营卫郁阻,是以疼烦。
若小便不利,此应桂枝加附子,暖水达木,以通水道。
今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兼在表而不在里。
而水道过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术以补津液也。
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术四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自利而渴者。
以皮毛外闭,湿气在经,不得泄路,郁而生热,湿热淫蒸,是以一身面目黄肿。
若小便不利,此应表里渗泻,以驱湿热。
今小便自利而渴,则湿兼在表,而不但在里。
便利亡津,是以发渴。
甘草、姜、枣,补土和中,麻、膏,泻经络之湿热,白术补脏腑之津液也。
麻黄加术汤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白术四两。
治湿家身烦疼者。
以湿郁经络,皮毛不泄,故身烦疼。
麻黄汤泄皮毛以驱湿,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术,以益津也。
(此即里水之证,小便不利者也。
)
理中丸
方在人参。
治霍乱吐利。
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去术之滞,加桂枝益肝阳而伐肾阴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去术之壅,加生姜降逆而止呕吐也。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去术之闭,加附子开瘀浊而消胀满也。
下多者,仍用术,以其固脱陷而止泄也。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湿也。
白术散
白术、蜀椒、川芎、牡蛎等分。
妊娠养胎。
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湿,木气郁结,而克脾土,则脾困不能养胎。
白术补土燥湿,蜀椒暖水敛火,芎䓖疏乙木之郁,牡蛎消肝气之结也。
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木火,胃以阳明而含阴精,故清降而生金水。
胃降则空虚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呕,脾升则磨荡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
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湿,太阴脾土,升自水分,因从水分而化湿,阳明胃土,降于火位,因从火位而化燥。
太阴之湿济阳明之燥,阳明之燥济太阴之湿,燥湿调和,中气轮旋,是以胃纳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阴脾土以湿土司令,阳明胃从燥金化气。
辛金己土,俱属太阴,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湿,庚金戊土,俱属阳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缘化于人,不敌主令于己者之旺也。
人之衰也,火日亏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湿日长,湿则中气凝郁,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
脾陷则乙木不达,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为泄,胃逆则甲木失归,上克戊土,饮食不纳而为呕。
白术补土燥湿,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医。
理中汤,(方在人参。
)用之以治痞满呕泄,盖与姜、甘、人参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轴,自复清浊之位也。
其性守而不走,故于补虚固脱,独擅其长,而于疏通宣导,则未能焉。
若脐动腹满诸证,非姜、桂、附子,不能胜任矣。
凡去湿之品,每伤于燥。
白术气味浓郁,汁浆淳厚,既养胃气,亦补脾气,最生津液,而止燥渴。
仲景用之于桂枝、麻黄之内,汗去而津液不伤,至妙之法也。
盖湿淫之病,善伤津液。
以土燥金清,则肺气降洒,而化雨露。
其露气之氤氲而游溢者,浸润滑泽,是谓之津。
津液渗灌,脏腑沾濡,是以不渴。
湿则气滞津凝,淫生痰涎,脏腑失滋,每生燥渴。
津液无多,而再经汗泄,湿愈而燥伤矣。
加白术去湿而养津,此除湿发汗之金绳也。
水火之交,其权在土。
水化而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为金水,缘戊土之右转,土者,水火之中气也。
中气旺则戊土蛰封,阴降而抱阳,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发,阳升而含阴,九天之上,常凛然而如秋。
中气衰则戊土逆升,失其封蛰之职,火飞而病上热,己土顺陷,乖其发达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热水寒之病,必缘土败。
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泽泻诸方,俱用白术,所以培土而制水也。
禹平水土,非土则水不可平。
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圣圣心符,天人不殊也。
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疏利之品。
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产于潜者佳。
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晒干用。
人参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
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金匮》人参汤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
即理中汤。
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以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则胸中痞结,己土逼于乙木,则胁下逆抢。
甘草、白术,培土而燥湿,姜、参,温中而扶阳,所以转升降之轴也。
理中丸
即人参汤四味作丸。
治霍乱吐利,头痛身疼,发热恶寒。
以夏月饮食寒冷,水谷未消,感冒风寒,皮毛外闭,宿食内阻,木气不舒,菀郁而克土,胃气壅遏,水谷莫容,胃逆则呕,脾陷则利。
参、术、姜、甘,温补中气,所以拨上下之枢也。
腹痛,加人参足前成四两。
以阳衰气滞,土木逼迫,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消阴滞也。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二两,干姜二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
治霍乱利止脉微。
以泄利既多,风木不敛,亡血中之温气。
四逆汤暖补水土,加人参以益血中之温气也。
《伤寒》通脉四逆汤
方在甘草。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一两。
以利亡血中温气,故肢寒,脉微欲将断绝,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充经脉也。
新加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
治伤寒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以汗泻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
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
甘、枣、桂枝,补脾精而达肝气,加芍药清风木之燥,加生姜行血脉之瘀,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充经脉也。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治伤寒汗后心烦,口渴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大者。
以胃阳素盛,津液汗亡,腑热未定,肺燥先动。
白虎泻热清金,加人参以补汗亡之阳气也。
治太阳中暍,汗出恶风,身热而渴者。
以暑月感冒,风寒郁其内热,而伤元气。
热盛而寒不能闭,是以汗出。
白虎清金泻热,加人参以益耗伤之阳也。
小柴胡汤
方在柴胡。
治少阳伤寒。
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以津化于气,气热故津伤而渴,人参、栝蒌根,清金而益气也。
气充于肺,而实原于肾,肺气下降,而化肾水,水非气也,而水实含肺气。
(此气在水,《难经》谓之生气之原,道家名为水中气。
)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
阳气一胎,己土左旋,升于东南,则化木火。
脾以阴体而抱阳魂,非脾阳之春生,则木不温,非脾阳之夏长,则火不热,故肝脾虽盛于血,而血中之温气,实阳升火化之原也。
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则气盛矣,是以肝脾之气虚,肺胃之气实。
虚而实则肝脾升,实而虚则肺胃降。
实而实则胃壅塞而不降,虚而虚则肝脾抑郁而不升,而总由于中气之不旺。
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
中气不旺,则轮枢莫转,虚者益虚而左陷,实者益实而右逆。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
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
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
大建中汤,(方见胶饴。
)大半夏汤、(方见半夏。
)黄连汤(方在黄连。
)诸方,皆用之治痞痛呕利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
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
但入心则宜凉,入肾则宜热,入肺胃则宜清降,入肝脾则宜温升,五脏自然之气化,不可违也。
中气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气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自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营,肺胃主卫,皆中气所变化也。
凡沉、迟、微、细、弱、涩、结、代之诊,虽是经气之虚,而实缘中气之败,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
)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充经络也。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
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至于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清补之妙,未可言喻。
麦门冬汤,(方在麦冬。
)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
)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大枣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
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金匮》十枣汤
甘遂、芫花、大戟等分为散,大枣十枚。
煎服一钱匕。
治中风表解,内有水气,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者。
以土败不能制水,水邪泛滥,中气郁阻,肝脾下陷而为泄利,胆胃上逆而作呕吐。
戊土迫于甲木,是以心痞胁痛。
相火升而卫泄,是以汗出。
表证既解,故不恶寒。
芫、遂、大戟,决其积水,大枣保其脾精也。
《伤寒》苓桂甘枣汤
方在茯苓。
用之治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
以汗泻肝脾精气。
木枯风动,郁勃冲击,土败而风木升腾,是为奔豚,大枣补脾精而滋风木也。
《金匮》甘麦大枣汤,(方在小麦。
)用之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以木枯风盛,肺津被耗,大枣补脾精而润风燥也。
《伤寒》小柴胡汤
方在柴胡。
治少阳伤寒。
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胶饴。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以其补而不行,益滞而助壅也。
木宜直升,曲则作酸,金宜从降,革则作辛,水宜上行,润下则咸,火宜下济,炎上则苦。
酸则木病,故宜辛散,辛则金病,故宜酸收,咸则水病,故宜苦温,苦则心病,故宜咸寒。
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治宜对宫之味,所以反逆而为顺也。
土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气之正,不酸、不辛、不苦、不咸,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气曰香。
味为阴而气为阳,阳性动而阴性静,以其味甘,则阴静而降,以其气香,则阳动而升。
升则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则戊土右转而火金不逆。
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气之弱也。
大枣纯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气味甘香,直走中宫,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
而香甘之外,则四象之味俱备,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苦宜肾,其咸宜心。
补中宫而养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达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间之良药。
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
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入己土,补脾精而养肝血。
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
盖汗血一也。
肺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主营血而司经络。
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非卫则营不生,非营则卫不化。
酝于卫而藏于营,则为血,酿于营而泄于卫,则为汗,虽异名而实同出,故曰夺汗者勿血,夺血者勿汗。
太阳中风,卫气外敛,营郁而生内热,(义详桂枝、麻黄。
)桂枝汤(方在桂枝。
)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其营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
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
惟伤寒营闭卫郁,义在泻卫,不在泻营,故麻黄汤(方在麻黄。
)不用也。
其甘多而香少,则动少而静多,与姜桂同用,调其凝重之气,使之游溢于脏腑,洒陈于经络。
以精专之体,改而为流利之性,此先圣之化裁也。
桂枝为内外感伤之原,遇沉、迟、结、代之脉,一变而为新加,再变而为炙甘草,(方在甘草。
)总不离桂枝之法。
而当归四逆(方在当归。
)治厥阴脉微欲绝,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方用大枣二十五枚。
)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
其伟绩殊效,备见于仲景诸方矣。
新制大枣法:
选坚实肥大者,煮去苦水,换水煮烂,去皮核,净肉半斤,加生姜汁八两,入原汤煮化,连汁晒干。
胶饴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伤寒》小建中汤
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治少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寸为阳,尺为阴。
)法当腹中急痛者。
以甲乙二木,表里同气,甲木不降,则阳脉涩,乙木不升,则阴脉弦。
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胁,乙木不升,必克己土,法当痛见于腹胁。
木气枯硬,是以其痛迫急。
少阳胆从相火化气,厥阴肝以风木主令,肝胆合邪,风火郁生,中气被贼,势在迫急。
胶饴、甘草,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治少阳伤寒,心中悸而烦者。
以病传少阳,相火郁隆,不可发汗。
汗亡少阳之津,木枯土弱,必传阳明,五行之理,病则传其所胜也。
胃气调和则病愈,胃土堙郁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烦悸。
盖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
汗泻中脘之阳,土弱胃逆,不能降蛰相火,相火飞腾,升炎于上,心液消烁,故生郁烦。
胆胃上壅,阻碍厥阴升降之路,是以动悸。
以枯木而贼弱土,燥热郁生,伤耗胃脘之精液,则中宫败矣。
胶饴、甘草、大枣,补脾而生胃液,姜、桂、芍药,疏木而清相火也。
(小建中证,即炙甘草之轻者,烦悸不已,必至经脉结代。
)《金匮》治虚劳里急腹痛,悸衄,梦而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以中气衰弱,凝郁莫运,甲木不降,累及厥阴,升路郁阻而生动悸,相火刑金,收令不行而生吐衄。
肺津消烁,则咽干口燥。
乙木不升,生气莫遂,贼伤己土,则腹痛里急。
木郁风动,疏泄不藏,则梦而失精。
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则手足烦热而肢节疼痛。
胶饴、甘、枣,补土养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达郁而清风也。
《金匮》大建中汤
胶饴一升,人参一两,干姜四两,蜀椒二合。
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头足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元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