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考真题集.docx
- 文档编号:25431297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0.68KB
中考语文之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考真题集.docx
《中考语文之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考真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之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考真题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之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考真题集
一、(2015·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
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
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
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
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
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
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
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
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
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
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ɡ)斯:
一种昆虫。
②若虫:
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面。
答案:
颜色(或“体色”) 行为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好处?
(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摹状貌、列图表等。
其作用是说明事物的某一特点。
答案(示例):
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
做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3.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
从“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等句中不难看出。
答案:
相似性;普遍性。
4.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内容顺序的安排分析。
从第④段“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可以看出,下文要介绍探究的原因和机制。
答案:
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5.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提炼。
应围绕第④⑥段来概括作答。
答案:
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二、(2015·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聚焦“PM2.5”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
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
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
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
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
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
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戴口罩。
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1.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
答案:
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2.“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主要从第④段筛选提炼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心脏疾病;使人体产生病变,诱发癌症。
3.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PM2.5”?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彼此关系,做出判断。
答案:
逻辑顺序。
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具体方法。
答案(示例):
少开汽车,公交出行;植树种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分类处理;不随意焚烧物品。
三、(2015·黄冈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埃博拉病毒——人类共同的敌人
①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并在全球拉响警报。
由于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超强,且致死率高达50%~90%,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
同时,这种病毒也被视为最高等级的生物恐怖袭击武器。
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也就由此而得名。
多年来多次暴发被控制,但从未被消灭。
科学家将这一病毒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科特迪瓦埃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三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据不完全统计,非洲埃博拉病例已逾两万,死亡病例近八千。
如此凶险的病毒,若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②当前,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国家流行。
该病毒会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这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
在潜伏期内,病毒传染风险较小,一旦发病,则发展十分迅速。
重症患者发病两三天后就可能死亡。
③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发病则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不仅如此,该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不仅能感染人类,也能引起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感染。
“接触”是这种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与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会造成病毒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院内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以及处理病人遗体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极易受到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迄今为止,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四个国家,一共有240多名医务工作者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已经有120多人死亡。
④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所以应特别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行区别,如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
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并在2014年年底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的国家。
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4轮向西非疫区国家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
中国援建的利比里亚诊疗中心已于2014年11月25号建成。
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
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⑤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
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
此外,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
1.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埃博拉病毒的各种类型都可以感染人类。
B.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如果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混淆会贻误治疗。
C.埃博拉病毒因在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得名,截至目前只在非洲地区流行。
D.成年人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解析】选B。
A项“埃博拉病毒的各种类型都可以感染人类”范围扩大,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
C项“截至目前只在非洲地区流行”理解错误,原文为“主要在非洲国家流行”。
D项“成年人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错误,原文为“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发病则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语境,分析其说明作用。
答案: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极易受到感染,这种状况很普遍。
3.第①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理解词语含义及在句中的意义,比较去掉之后的变化,突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答案:
“据不完全统计”不能去掉,说明非洲埃博拉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数字的来源是不完全的,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当埃博拉疫情正在西非肆虐之际,中国一方面“严防死守”,抵御埃博拉病毒侵入,另一方面“雪中送炭”,为西非提供援助物资和医疗人员,被动防御和主动出击并举,筑起防控埃博拉病毒的铜墙铁壁,在抗击埃博拉病毒这场战争中担负起大国的责任。
结合本文的介绍和自己的认识,你认为我国这样做有必要吗?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积累,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案:
很有必要。
(1)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超强,有可能会通过输入的渠道进入我国;
(2)非洲国家,经济科技落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能力;(3)埃博拉病毒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仅仅依靠少数国家难以应对,所以抗击疫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4)也为我国今后抵抗相似传染病积累有效的经验。
【拓展链接】
2014年度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
危难时刻,他们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博拉医疗队。
【颁奖词】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四、(2013·龙岩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福建土楼:
聚族而居的“活标本”
许 珍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
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
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这样的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
它巍峨、凛然,堡垒式威严的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
但内部却温馨、亲和,每个房间都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便于交流和互助,从而让人备感亲切。
和其他经典民居不同,“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天人合一是福建土楼的又一神笔,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理念。
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
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
这里,建筑材料取自大地,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
这种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模式,在钢筋水泥不断肆虐和步步紧逼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启示价值。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
作为乡土建筑,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
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
土楼的居民们享受着安详的幸福,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由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的土楼组成的“六群四楼”(共46座)统称为“福建土楼”。
B.土楼以黏土、杉木、石头、竹片、糖、蛋清和糯米等原料为主要建筑材料。
C.“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D.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
【解析】选B。
2.“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形成土楼抗震能力强的原因有哪些?
请概括。
答案:
(1)生土黏性强;
(2)墙体加入竹片和杉木,能起到牵扯作用;(3)土木结构,采用穿斗方法;(4)有些墙泥中还搅拌有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
3.请结合土楼“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天人合一”是就地取材、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不仅是一道人文景观,更体现了节约、节能的先进的建筑理念,是现代人浮躁心理的疗养胜地。
当农林被毁,河道干涸时,我们要做的是遵守自然法则,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2015·潍坊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段奇清
①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
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
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
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③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
④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的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
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⑤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
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
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出地震波的波长范围,经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0.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
⑥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
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
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
⑦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的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
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
⑧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⑨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
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
⑩精确定位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乌有。
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
⑪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
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⑦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对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判断。
由“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的特殊隐形衣”这句可以看出。
答案:
打比方
2.“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
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⑩段可以找到答案。
答案:
孔洞可以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使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
3.请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
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可从拟人修辞入手,结合说明内容“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重要作用,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地震波以人的特性,使语言更有趣味,生动地说明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重要作用。
4.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
请结合全文概括。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整合的能力。
由⑤⑧⑨三段可以概括出。
答案:
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确定孔洞的直径、深度和洞间距离;两次诱发人工地震并进行监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能够精确定位孔洞位置。
实战演练·知能提升
一、(2015·杭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歌舞厅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使其1分钟内连爆近10次。
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
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
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
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
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
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
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
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
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
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
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
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本文有删改)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概括。
从文章第二、三、四段中,筛选提炼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
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1)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2)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语言。
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意思的变化,最后结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做出判断。
答案:
(1)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2)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第二、三段内容,结合关键词句来回答。
答案:
夏秋季节日照强烈,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产生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学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点建议。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文章说明内容,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示例):
建议一:
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
建议二:
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
建议三:
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有名的品牌。
(写出两点即可)
二、(2015·福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脸,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
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
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
不相信?
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说明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真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