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5429953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69.35KB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docx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
信、达、雅。
信:
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
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
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
增、删、调、留、换。
增:
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
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
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
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
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
加字法:
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
改字法:
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
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
改变顺序法:
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
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特殊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
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这些词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
例句②: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
例句③: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例句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
例句⑤: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
例句⑤:
“虽鸡狗不得安宁。
”(《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
例句⑥: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
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
例句⑦: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例句⑧:
“屠惧,投以骨。
”(《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信、达、雅。
信,忠实原文,就是所谓的直译。
达,翻译出来的句子最起码要通顺,上下句要连贯,不能首尾相悖。
雅,有文采。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
宋代朱熹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
“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
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
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
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此言差矣:
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例如:
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
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
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归纳如下: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
人名示例: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录;年号示例: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
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
如: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
示例:
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3、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
示例: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如:
《曹刿论战》“何以战?
”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
又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
“甚矣,汝之不慧。
”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如《扁鹊见蔡恒公》: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
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
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
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
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
(六)选择法,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进行翻译时要选用恰当的词义。
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对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们应作客观处理,不能作片面的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
并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
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
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
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
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
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朱子之诗曰:
“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
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
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孔子不得位 得位:
得志
B. 勤不废经者 废:
停止
C.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 乡:
向往
D. 而与吾徒锄治之 徒:
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其得力于经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答案】
(1)D
(2)B
(3)A
(4)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解析】【分析】
(1)D项解释错误,“而与吾徒锄治之”意思是:
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
徒,指一类人,一辈人。
故选D。
(2)A项,而: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B项,于:
①②都作介词,从。
D项,者:
①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②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项,其:
①代词,那、那些;②代词,自己的。
故选B。
(3)A项,“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说伏羲、神农时并无经文经书。
故选A。
(4)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因”后面的内容是指出“公文章衣被天下”的原因的,因此,“因”前要断开。
“皆是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也”后需要断开。
“……不……而……”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不”之前,“而”之前,都需要断开。
“以祛邪慝”表示“振兴经教”目的,前后需要断开。
“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这里说的两句话,“不存于心”与“求见诸行事”中间需要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即可。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荣,以……为荣;侈,夸大,显耀;记,记述。
②方,当……的时候;委曲,屈身折节;好,喜好。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
⑷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⑸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筛选翻译】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古时文字尚未出现,天地万物之常理便显豁于世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依据它来修养自己,治理万物,虽无经书之名,但无一不是经书。
孔子不得志时,曾著述《诗》《书》,编定《礼》《乐》,编纂《春秋》,后世尊奉它们为六经。
世人放在自己身边就能行事精通,天下人取法它用来治理天下;记载在书籍里,义理详备,后世追随它用来治理学问。
新城王公做御史大夫时,皇帝亲笔书写“带经堂”匾额三个大字赏赐他,朝廷之士都深感荣耀,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带经”一说,始于汉代。
御史大夫倪宽年少贫穷,常带着经书耕种劳作。
倪宽本是贵族之后,弱冠之年便摘取科举功名,官途显赫达四十余年,备受朝廷恩宠,是近年来所未有的。
这与憔悴贫贱之人,在为众人烧菜做饭劳作之间,勤奋而不停止读经之人,相差很大。
倪宽既能让像张汤那样的酷吏向往学习,也能让像汉武帝那样有雄才大略者与他谈论经学而感到愉悦,这与他得益于经书,必定过人之处(大有关系)。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哎!
重视经书的风尚荒废也已经很久了。
凭借倪宽平生的学问,也只不过是采用儒术,文饰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迎合君王,赢得君王一杯赏赐的酒罢了。
经书的用途,难道就像这样吗?
孔子圣明,代理鲁国国相之职三个月,也断然不能使鲁国成为东周,只好与他的弟子退隐而在洙水泗水给他们讲授古代传下来的经书,并将它们传那些人罢了。
那对倪宽又怎可指责呢?
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只是在回想自己耕种劳作之余,倪宽难道不曾说过我现在御史大夫的尊贵,大概不如从前为他人烧饭煮菜劳作而能够悠闲自得地读一卷经书的快乐吗?
新城王公以自己天下世人所仰赖的身躯,担负传承六经的重托,著书满屋,到他门下仰望其风采向他求教的人,数不胜数。
给他的大厅取名带经堂,大概是想以礼耕种,以义种植,和天下一起整修人之常情吧?
还是像那农夫能耕种庄稼而不能收获庄稼,就把它藏在名山,等待那合适的人吧?
朱熹曾写过“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的诗句,王公大概考虑读经书的风气久已被荒废,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那又怎么样呢?
我本来就是一个扛锄头的农夫,很幸运能够和王公交往,所以为王公大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