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docx
- 文档编号:25423760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85KB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docx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
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全世界:
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展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和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突出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尼克松主义";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时期,美国试图通过宣扬人权、自由等观念,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以便改善美国的处境。
但1979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美国认为苏联严重地损害了其战略利益,以致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
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起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还对苏联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
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里根政府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
打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
1985年里根再次当选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1986年,"里根主义"出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布什政府针对苏东剧变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超越遏制:
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并进一步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新大西洋主义"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制基础上,对这些组织分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得职能,建立适应欧洲新形式的政治军事结构,以便保证东欧转轨顺利发展,并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
对中国,在不严重破坏中美关系基本框架的同时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
对第三世界,根据美国战略需要,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和地区强国的崛起。
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张"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调整地区战略部署,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甚至一度将其置于全球战略的首尾,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即"帮助塑造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国际安全环境、随时对危机作出反应和为应付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布什政府推出"先发制人"战略,将维护美国的军事安全置于对外战略的首位,将恐怖主义作为首要威胁,确定所谓"邪恶轴心",追求军事绝对有时和国家绝对安全。
采取"点菜式的多边主义",一方面利用多边主义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坚决摆脱多边机制与多边合作对其权势与行动的限制,经常一意孤行地采取单变主义政策。
调整全球地缘战略,构建国际安全新框架。
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十分突出,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
而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本质特征:
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
文艺复兴以降,源远流长的科学精神和逐步形成的学术规范使得西方国家在上百年间形成了各方面的垄断性优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几乎所有的主要领域都执全球之牛耳。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的内容和目标无疑是引人深思的。
考察美全球战略体系,离不开几十年间的世界历史进程。
二战后,二大阵营对峙而立,美苏中几大国互相角力。
自苏东巨变后,俄罗斯艰难地走上民主化道路,企图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重振雄风。
中国也在短短二十几年内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欧洲也在一系列的演变后走上了欧盟的轨道。
伴之而来的是世界一些地区战乱不断,民族冲突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动荡日益令人不安。
美国在这几十年间国际社会进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大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是唯一从中渔利的大国,战争工业使得其经济,军事,国际政治实力完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
美国国家利益体现为保证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文化的延续;保证美国的国内各方面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其全球霸主地位不被挑战;保证其他国家的发展不构成对美全球或国家利益的威胁。
美国的终极国家利益就是保证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美国文化不受侵犯,并得以延续和传播。
从目前来看,美全球战略的本质在于竭力使世界其他各国纳入其所引导的轨道。
具体而言就是:
弱小的国家不能产生对其不利影响的社会政治基础;中等程度的国家的战略规划不能对其全球利益有着负面的作用;地区性大国要尽力使其不走上穷兵黩武之路,极力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于潜在的军事强国如中国遏制其各方面可能有损美国利益的举动。
以上手段的最终目标在于确定和巩固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保证美国所倡导的民主价值体系畅通无阻,捍卫美国的全球利益。
满足这一全球战略构想的一个可用途径是推行美国所倡导的民主制度。
这一方面固然在客观上促使了原本专制或极端的政权逐渐软化,走上民主化道路。
但应看到,其实质在于美国政府认为,只有推行民主的国家才不会走极端,不会不经过民主程序,XX或协商,冒然使用本国的军事政治实力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和霸主地位。
因为美国所倡导的民主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美国的政治价值观,其推行者怎会与美国利益背道而弛呢?
今日所谓的新欧洲国家如波兰,捷克等无不把美国当成它们最大的老板由此可见一斑。
几十年来,对格林纳达,巴拿马,海地,阿富汗,乃至今日的伊拉克的行动无不如此。
同时也给利比亚,伊朗,古巴,朝鲜,白俄,津巴布韦,缅甸等国敲响了警钟,其中利比亚已经大部转变了立场。
对于弱小国家和中等强国这一招一般都可见效,然而对于美国来说,一个国家若强大到足以或有潜力和美国叫板时,它的全球战略又该如何应对呢?
毫无疑问,其上策仍寄希望于在这类大国推行其民主价值主张。
因为这在其看来,是保证该大国不对美国构成军事威胁的最佳方案,正所谓和平演变。
但若对大国此招奏效是否美国仍一如既往地希望这个强国一直发展下去呢?
不能这样看,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一个敌对或有威胁国家不仅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那怕就是把它和平演变为己方或靠近己方阵营后,倘若这个民主国家发展下去有可能触及或动摇其霸主地位,美国也是不乐见于此的。
今日俄罗斯来说,很多西方承诺的援助的空头支票不到位不说,单就现在北约四面八方包围俄国就可看出美国的心计来了。
一句话:
对于专制国家,先使其走上民主化道路,即没有了冒然使用本国武力威胁美国利益的政治基础;对于演变过来的大国,即使民主了也想方设法不让其具有挑战美国规划的单极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能力。
纵观越战后,美国在全球各地讨伐的对象基本上是些弱小国家,伊拉克已算是这类国家的上限了。
在向此类国家灌输美国的民主制度理念时,并没有完全结合多少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之,在今日伊拉克就暴露了许多问题极待解决。
固然民主化是一个国家所应走的正确道路,但怎么个走法却是因地制宜的,勿囵吞枣显然并不合适。
目前伊和阿国内大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有一点是明确的,今日世界民主道路才是人间正道,逆流而行的制度迟早要被人民所抛弃。
上述探讨可以看出,美国真正担心的是它认为不民主的国家有可能使用它不能控制的权力来使用武力构成对其的威胁,今日北韩核武危机就是一例。
而它认为实现民主的国家未经它授权或协商,是没有军事威胁的。
这就是美全球战略框架的理论基础。
从此理论基石来看,的确无论传统盟友,欧洲诸国还是日韩,都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
这也使其确信全球战略构想架构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
美国会一如既往地实施它的全球战略体系,这也是美国的核心安全理念。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⑴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把本国利益凌驾于别国利益之上,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公开践踏国际法和国际社会行为准则,不择手段地(往往通过武力和武力威胁)达到目的。
⑵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建立在反对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的基础之上。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把“人权外交”放到了重要战略位置,以之作为对付中国和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主要手段之一。
⑶维护西方特殊利益,即西方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与特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
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的扩张性所决定的。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这一节内容为本章的重点,极易就其中主要的知识点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这一题目,极易同第二章第二节“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⑴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敌视而结成各种联盟。
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降到次要地位。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利益转向更为务实的内外政策,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
而美国以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引起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全面展开。
不过,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发展到不可妥协的地步。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合作、协调仍占主导地位。
⑵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调整。
双方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但双方发展关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东欧得手。
受这一胜利的鼓舞,它们对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了更强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企图一举搞垮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但由于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沿着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前进,终于使社会主义事业站稳了脚跟。
通过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施压促使其在短期内瓦解无望,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改变了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开始实行以接触为主、在接触中和平演变、在接触中贯穿遏制的战略。
政治上,积极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或改善外交关系。
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但为了防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和经济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仍然维持许多经济限制和禁运措施。
在安全上,资本主义仍设法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
在意识形态上,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力宣扬西方价值观。
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瞩目的重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过去,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争夺对象。
冷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改为有重点、有层次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首先,是高度关注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发展很快的国家。
拉美地区被认为是除亚洲以外的另一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
美国提出新兴市场战略,把16个国家作为重点;欧盟加强与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也重视与第三世界的联系。
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非洲,强调美非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其次,发达国家注意组建各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经济组织。
这些对扩大南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有一定作用。
但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防范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保护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
政治上,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在国际事务上,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在国际经济领域顽固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
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中消极的一面。
目前,南北矛盾有扩大趋势,有时甚至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因素之一。
(1)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重点注意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变化。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重点是美中关系、中国与欧洲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结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的有关知识点,综合把握这些问题。
(3)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损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独立,肆意干涉内部事务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矛盾和斗争加剧。
3.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
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
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
“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
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
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
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
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
⑤重视人权外交。
1979年2月伊朗霍梅尼革命胜利、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
1980年1月,“卡特主义”出台,美苏关系再趋紧张。
⑹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
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
①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并且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拖垮苏联。
②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在第三世界和军备上同苏联激烈争夺。
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
④里根执政初期,美中关系起伏波折,随后趋于平稳。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⑺布什政府(1989-1993年)的全球战略
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
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
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③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两手方针。
④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美国处理地区危机的能力。
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
⑤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
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
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
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
其内容是:
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
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
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⑼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2001年1月-?
)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
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
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
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
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
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1)“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这一小节内容中,要重点掌握遏制战略、尼克松主义、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些战略标志不同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转变和调整。
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把握其全球战略演变的轨迹,注意各个时期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杜鲁门时期要注意掌握:
遏制战略的内容,马歇尔计划的实质,美国杜鲁门政府在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主要措施。
(3)艾森豪威尔时期要注意掌握:
“解放”战略的目的,“和平取胜”战略的实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战略,在亚非拉地区进行的侵略扩张。
(4)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和平战略”的实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而提出的军事战略。
(5)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第一,尼克松主义出台,是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转折,标志美国称霸世界暂时由进攻转为防守;第二,尼克松主义提出的原因、三大支柱、内容、实质。
(6)卡特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卡特政府世界秩序战略的内容、人权外交(1998年考研第30题分析题的第一个小问题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7)里根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里根政府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星球大战”计划的背景和实质,可结合美国小布什政府强力推行、部署“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引发的国际危机进行掌握。
(8)布什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布什政府“超越遏制战略”的实质、内容(2000年考研第13题单项选择题考查了布什政府超越遏制战略的核心内容)。
(9)克林顿政府时期要注意掌握:
第一,克林顿政府“参与和扩展”战略的目标、支柱和内容,1996年考研第17题不定项选择题,曾经考查了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支柱;第二,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着重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第三,美国的对华政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可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10)关于小布什政府对华的政策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这一部分里命题,也可以命制分析题,其现实性较强。
4.西欧、日本的对外政策
⑴战后西欧对外政策
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①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②20世纪60-70年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全球战略 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