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5415555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2.86KB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x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一定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2.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
“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3.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
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
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
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
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4.1882年《申报》载:
“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5.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
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
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
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
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6.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
“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7.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大清子民“剃发蓄辫”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D.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9.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
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10.西方的各种节日近年来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影响颇大,例如“圣诞节”在中国各大城市成为狂欢节,商家抓住时机促销,也成为购物节。
对这种现象到底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直接冲击,还是异化,专家众说不一。
因此有必要对西方文化历史有基本的了解。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复活
B.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圣诞老人给世人带来平安和好运
C.圣诞文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D.如今以色列犹太人和西欧人宗教信仰是一致的
11.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
“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
”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国闻报》
12.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
A.传统戏曲B.辛亥革命C.近代城市生活D.抗日战争
13.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4.《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15.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16.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17.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B.1901~1911C.1912~1927D.1928~1937
18.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19.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干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
“洋楼更比蜃楼好,准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2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汽车的通行④电报的使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22.“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是报刊具有
A.权威性B.准确性C.娱乐性D.沟通性
23.有学者记载,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
”(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24.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25.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
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
此事汝母知否?
严阿苏: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
(斥梁海):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26.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
A.表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当局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27.“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28.《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材料二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只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
材料三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
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
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
……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风气?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4分)
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四合院图二:
欧洲城堡图三:
上海浦东
材料二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1)结合图一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4分)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
(4分)
(2)图二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2分)为什么?
(6分)
(3)图三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4分)这一景象有何标志性意义?
(2分)
(4)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4分)
必须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考查对近代习俗变迁的理解。
时间是1906年,地区在两广、湖北、江苏和河南等地。
由时间排除B;由局部地区可排除A、D。
故选C。
2.【答案】B【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项。
3.【答案】B【解析】A项“中山装”出现在民国时期;C项“买办”出现在清末,文革期间不可能存在;D项“QQ”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CD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年前,没有人乐于出钱购买股票,而二十年后,人们乐于购买股票,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进步。
故选B。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化。
女人没有时装跟观念的保守有关,而这是专制的结果,故选A。
题目主要是对清政府统治下妇女无时装的批判,故B不符合题意。
外国侵略导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时装、生活习俗的传入,会导致服装衣着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男尊女卑与是否穿时装无直接关系,排除D。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
从其对女方的要求,“天足”“中西学术”“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可以看出其婚俗观念变化。
以及受西方的影响。
故选D。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状况社会,根据所学ABC三项正确。
D项“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9.【答案】A【解析】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二十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能居住;C项剪辫是针对辛亥革命后男性的;D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时间上不符材料。
本题A项正确,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10.【答案】C【解析】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
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据此各选项中AB项说法错误,D项中犹太人信仰犹太教与基督教不同,本题选C项。
11.【答案】B【解析】考查辛亥革命。
本题指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与报纸的宣传分不开。
这个报纸即是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故选B。
A、D是维新派的报纸。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的报纸,1912年还没创办。
排除D。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
题材是京剧。
故选A。
1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
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
1912年是民国元年。
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法令,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故选A。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B项已不是“新闻”了;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C项也不是“新闻”了;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912年的《申报》不可能报道。
1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有轨电车是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处于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本题选D项。
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属于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新风气,因此应选C项。
18.【答案】B【解析】考察社会风俗的改变。
A、C明显错误。
D项不全面,也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它主要是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故选B。
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对报,电话,电灯,洋楼的赞美,说明了科技被国人接纳。
故选B。
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中国的文明没有体现,排除C。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882年传入中国,无线电广播是在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在1896年在中国出现。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此时出现了机器、蒸汽轮船等发明。
汽车和电报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2.【答案】D【解析】“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23.【答案】C【解析】材料中“脑袋里的辫子”是旧势力、旧思想的象征。
“脑袋里的辫子”依旧存留“不那么好剪”,说明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答案选C。
选项ABD都是对旧思想产生冲击的原因,均可排除。
24.【答案】D【解析】“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大意是:
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
分析各选项,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项错误,服饰等级材料中没有波及;C项自然经济一说与材料完全不相关,本题选D项,表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25.【答案】C【解析】考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材料严梁二人私定终身,结果梁海被官府以不凭媒妁之言、有伤风化关押,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选择C项。
B项错在开始。
2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变迁。
根据题干“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体现了中英交往平等的要求,排除ABD项,该句规定打破了清朝统治者传统的夷夏观念,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发展。
27.【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
故选C。
28.【答案】D【解析】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幼女缠足之后废除缠足并且女子可以上学堂,这些现象出现在辛亥革命后,规定的禁止缠足,提倡男女平等之后。
二、非选择题
29.【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
问可依据材料一,对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变化进行回答。
第
问材料二反映的因素是通商口岸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材料三反映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发展变化。
第
问可根据三则材料的信息来回答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况,“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第
问影响可从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但也导致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变化:
从重社会身分、出身门弟,(2分)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
(2分)
(2)原因:
通商口岸开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4分)
(3)风气:
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
(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4)评价:
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
(4分)
30.【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可从图中和材料二中“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等归纳四合院的图示归纳,对称、封闭等,第二小问,四合院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民居,根据出现的政治时代和经济特征回答。
第
(2)问,根据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点回答,此时正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冲击作用,骑士的封建堡垒在逐渐减少。
第(3)问,图三上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浦东的发展,可以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意义回答。
第(4)问,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回答。
【答案】
(1)特点:
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4分)
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
(4分)
(2)趋势:
不断减少。
(2分)
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火药的传入)等。
(6分)
(3)政策和制度:
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分)
标志性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分)
(4)因素:
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等。
(每一点2分,最高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必修 专题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