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399987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63KB
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
(二)
[试卷免费提供]
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
(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2013年5月
评分说明
1.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2.考生答案中,中国地名出现错别字一般不给分;外国地名应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为依据评分,若出现同音字可酌情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按做答所选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36.(22分)
(1)海拔高,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降水较丰富等。
(8分)
(2)堆土可以增加垄的土层厚度,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降低坡度,减少水土流失;成熟期降水丰富,垄间排水沟可以降低土壤中的水分等。
(6分)
(3)模式一:
就地深加工。
理由:
当地原料丰富、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低;产品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模式二:
直接外销。
理由:
马铃薯便于运输;距离大城市及东南亚较近,市场需求量大;有高速公路及其它公路连接产区,交通较为便利;当地深加工技术水平偏低等。
(表明态度2分,理由答对三点得6分,只表明态度或理由与态度相背不得分)
37.(24分)
(1)湖泊水域面积大,储水量大;水体冬季放热、夏季吸热(比热容大),对气温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6分)
(2)自然原因:
乙城市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河流水量小等。
(6分)
不利条件:
自北向南地势增高;路程较长;冬季河水结冰;跨国调水等。
(6分)
(3)丙城市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集聚效应好;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临近机场,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人才聚集;靠近贝加尔湖,环境优美等。
(6分)
38.(26分)
(1)①材料一反映了自2009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2分)另一方面,出口增幅呈下降趋势,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和资源性产品对外依赖度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质量有待提高。
(2分)
②对策: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应加大科技创新投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与东道国的交往与合作,更好地在当地开展投资和经营;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研发、生产等方面开展全球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注:
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3点,就可给6分。
)
③意义:
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能源供应;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中俄双方更好地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注:
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2点,就可给4分。
)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中方关于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制定国际发展议程的主张,符合金砖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促进金砖国家的共同发展;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主张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主张符合时代潮流;④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⑤中方的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表明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注:
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4点,就可给12分。
)
39.(26分)
(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政府必须认识和把握持续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政府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要对症下药,既能够治标、更能够治本;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政府要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
(每点3分,共12分)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有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公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有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境的文化氛围;③公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
学生回答出1点给3分,2点给6分,3点给8分。
)
(3)①价值取向:
应尊重自然规律,把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应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分)②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注:
学生回答出任意2点,就可给3分)
40.(25分)
(1)通过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群体日益庞大,入仕艰难;政府的重商措施;官僚贫困化日益加剧;选官标准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士大夫贱商的观念,投身于商业活动。
(9分)
(2)政治上:
科举制导致明清时期的地主、商人和官僚渐趋三位一体;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和延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4分)
文化上: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重视发展教育,维护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传统轻商观念淡化;体现商人价值的市民文学流行。
(6分)
(3)促进者:
士大夫通过商品流通积累商业资本,带动工商业发展,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3分)
阻碍者:
士大夫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束缚;致富后资金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3分)
41.(12分)
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评分要点:
①肯定胡佛政府对经济危机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否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结论:
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政府采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政府借危机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会导致专制统治的产生。
②肯定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危机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是完美无缺,政府须采取宏观调控的举措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对公民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政府有维护失业者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的责任。
结论: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
罗斯福政府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资本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体制。
③评价:
胡佛的观点反映有忧患意识比盲目乐观强,法西斯政府就是通过统制经济进而走向集权。
胡佛的错误不是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政策,而是粗暴地干预了经济和市场运行的规律,才导致危机形势严重。
罗斯福新政坚守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效地解决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一度繁荣,也是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根源。
第42~44题为地理的选考题。
42.(10分)【旅游地理】
(1)促进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当地的文化更趋多元化;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
(6分)
(2)气候干旱炎热,应注意防晒防中暑,补充水分;昼夜温差大,应注意早晚的保暖。
(4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1)甲地主要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乙地主要为洪涝等水文灾害。
(4分)
(2)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降水多,易引发滑坡、泥石流;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易受台风灾害影响;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
(6分)
44.(10分)【环境保护】
(1)甲地: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乙地:
土地沙漠化。
(4分)
(2)土壤盐渍化:
改善排灌条件;发展节水农业;引淡淋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
土地沙漠化:
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退耕还草;合理放牧,改变能源结构,保护草场;完善相关法令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等。
(6分。
从土壤盐渍化或土地沙漠化方面作答均为6分,不能重复给分)
第45~48题为历史的选考题。
45.(15分)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侵略加剧,外事纷繁;适应侵略者的需求;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洋务派产生。
(3分)
变化:
初期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2分)
作用:
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客观上加强了中外联系,标志着中国国家机构开始走向近代化;推动洋务运动;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
(3分)
(2)特点:
积极与西方修改不平等条约,争取独立;开始挑战西方列强,积极向外扩张。
(4分)
原因:
通过明治维新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长期努力。
(3分)
46.(15分)
(1)基本思想:
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限制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
(2分)
影响:
材料一的思想力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2分)
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混合了传统君主制、贵族制和现代民主制度的成分,把多种因素在制度的框架下结合起来。
(3分)
(2)观点:
传统的沿袭是指13世纪英国就有议会;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收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保留了君主制。
(2分)
变革:
议会的权力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具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4分)
这种模式适应了国情,协调了各阶层的利益,缓和矛盾;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稳定、和平过渡,加速了英国近代化的进程。
(2分)
47.(15分)
(1)转变:
材料一中,杜鲁门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美国可以援助苏联,与苏联共同抗击纳粹德国;材料二中,杜鲁门将苏联视为美国的敌对阵营。
(2分)
原因:
二战结束,美、苏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已经被消灭;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尖锐对立;美国把称霸世界的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5分)
(2)柏林危机反映美、苏争霸直接导致当地人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极大的损害;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使世界处于战争边缘;在军事竞争、对峙中,美、苏既保持极大的克制,运用外交手段相互攻击,又最大限度地采用军事恫吓手段威胁对方;在解决危机过程中,既看到大国面临重大危机时应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又反映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
(8分)
48.(15分)
(1)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
(3分)
核心思想:
西方人重视平等;强调天下为公;主张主权在民。
(4分)
(2)观点:
革新图强,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人的作用;引进社会进化论,救亡图存。
认识:
严复的观点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发现社会科学对国家强盛有巨大贡献,超越了同时代的认识;他基于对中西方国情的深刻比较和认识,认为国家富强更急迫关键的是人学,改变人与制度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在晚清政权尚存的情况下,严复的认识是极为可贵的。
不足之处在于对东西方认识具有绝对化的倾向。
(8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适应性 监测 考试 文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