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390840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125.64KB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附件1:
法人证书
附图:
附图1:
项目建设地理位置图
附图2:
骨灰存放楼一层平面图
附图3:
骨灰存放楼二层平面图
附图4:
骨灰存放楼效果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XX市XX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
二、项目承办单位
本项目承办单位是XX市XX殡仪馆。
XX殡仪馆位于XX市XX镇,始建于1976年,1978年正式投入使用,现有职工18人。
殡仪馆总占地面积30227平方米,现有火化炉4台、接尸车4台、办公用车1台,固定资产总值300余万元。
XX殡仪馆主要承担XX市北部10个乡镇及部分邻近市县的火化任务,年均化尸2000具左右。
XX殡仪馆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殡仪管理、建设和服务上,始终坚持并推行“安慰百姓,让群众满意再多一点”的理念,始终把“满意在民政”通过殡仪馆这个窗口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工作目标。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办公厅颁发《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3、《辽宁省殡葬管理办法》;
4、《大连市殡葬管理办法》;
5、XX市(普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XX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7、有关设计标准与规范;
8、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基础数据。
四、项目建设背景
殡仪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一个部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阵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其功能是通过人们在殡仪馆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们的悲伤得到慰藉,哀思有所寄托,生者得到安慰,逝者得到安息,起到移风易俗,升华人们思想的作用,使整个丧葬过程成为文明、健康、进步的活动。
同时对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来几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家庭。
资料显示,老龄人口的死亡率大约占死亡人口的72%,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进入人口死亡的高峰时段。
同理,随着XX市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XX镇及附近乡镇人口的积聚,人口老年化现象日益严重,现有的XX殡仪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XX市XX殡仪馆始建于1976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8名,主要承担XX市北部乡镇及部分邻近县市的火花任务,每年化尸2000具左右。
该殡仪馆投入使用多年,建设规模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简陋狭小,部分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近几年来,该馆虽然进行了一些翻修改建,但是仍然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殡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科学性、复杂性、连续性,根据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和XX市、XX镇十二五发展规划,XX镇殡仪馆决定投入200多万元,在原有殡仪馆场地内新建一座骨灰存放楼,包括办公、休息、骨灰存放等功能,改善XX镇及周边地区殉葬条件,加快丧事服务的进程,满足群众不同档次的合理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XX镇XX社区大屯村北部。
二、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新建二层骨灰存放楼一幢,同时建设给排水工程、配电及照明工程、消防安全系统、避雷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配套设施。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新建骨灰存放楼占地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
项目建成后将设置骨灰存放格位10000个。
四、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200万元。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为18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0万元,基本预备费为6万元。
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为:
全部使用政府财政投资。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内容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一
技术指标
1
建筑占地面积
㎡
664
2
总建筑面积
㎡
1170
二
投资指标
1
总投资
万元
200
1.1
建筑安装工程费
万元
184
1.2
其他费用
万元
10
1.3
基本预备费
万元
6
2
资金筹措
万元
200
2.1
财政资金
万元
200
三
经济指标
1
单位功能建筑面积投资
元/平方米
1709
2
单位骨灰存放投资
元/盒
20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实施是有利于破除落后的传统习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殡葬陈规陋习至今尚未根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之有些地方思想治工作的薄弱,丧葬陋习一遇适宜气候,便会沉渣泛起,甚至泛滥,导致了当前殡葬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传统的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叶落归根”的归祖寻根意识,“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死后保留“全尸”的观念至今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相当多的农民中作祟。
另外,在清明节和其他祭奠日,许多城市的街头、路口不断出现焚烧纸钱、纸马等冥品冥物的封建迷信现象,不仅严重污染了市区环境,而且有损于城市形象。
在农村地区,清明节正逢干旱多风季节,在坟山墓地焚烧祭祖物品,稍有疏忽就会酿成火灾。
本项目的实施可引导群众丧事新办,去除陋俗,倡导厚养薄葬,实行文明科学的丧葬方式,逐步形成群众自觉进行丧葬习俗改革的社会新风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项目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实施稳定人们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5,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还要减少600万亩,每年却新增人口1500万左右。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人均森林蓄积量仅9.1平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7。
而土葬直接导致两个重大浪费,一是土地浪费,另一个木材的浪费。
我国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亡,如果全部采用传统方式处理,按每副棺材1立方米木材,人均0.5分墓地计算,每年土葬消耗优质木材约700万立方米,相当于福建省两年的采伐量;每年新占用的土地面积为35万亩,传统上坟头要保留好几代,按4世100年计,便要占用土地3500万亩。
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浪费。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土地等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节约资源,保护我们的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实施有利于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我国推行殡葬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礼俗,丧葬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产生的弊端和危害影响深远,其突出表现是丧仪繁琐、丧礼残忍、等级森严、重男轻女、浪费严重。
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丧葬和祭祀都挥霍无度,这对黎民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持久而深入地发起了以推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以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殡葬改革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礼俗改革相对滞后。
有的地方对葬式改革比较重视。
推行火化的力度较大,而对丧葬礼俗改革则满足于“倡导”,力度不够。
因此,在一些火化率较高的地区,依然存在着火化后重新装棺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甚至修坟立碑建陵园等不正常现象,造成严重浪费。
由此可见,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实行新的殡葬方式和礼仪,树立新的殡葬习俗,从而减轻群众负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需求分析及服务规模
殡仪馆服务对象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统一的。
殡仪馆的服务对象是死亡人口,其绝对增长性体现在,根据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状况分析,21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将达到相对的高峰期。
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的死亡数及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渐变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这一特征为制定殡仪馆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内部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根据。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殡仪馆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专业治丧场所。
XX殡仪馆服务范围为XX市北部10个乡镇及邻近市县,服务人口约40万人。
根据《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最近几年,XX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1‰,人口自然死亡率为5.11‰。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项目服务区现状总人口约40万人,人口自然死亡率为5.11‰,则现状火化量每年约2000具;随着服务区域交通区位大幅改善,工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至中期(2020年)自然死亡人口年均增长率按2%测算,即年火化量为2340具。
从XX殡仪馆实际情况看,过去死亡人口骨灰80%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究其原因,是因为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
但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和人民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最近几年,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骨灰堂的人越来越多,寄存比例达到30%,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以上。
通过上述估算可以看出,至2015年,XX殡仪馆年骨灰寄存量将超过1000盒。
根据项目建设可满足项目服务区较长时间服务需求,避免短期内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本项目确定XX殡仪馆骨灰存放楼设置骨灰寄存格位10000盒。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第一节场址现状
一、项目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地点XX市XX镇XX社区大屯村北部,现XX殡仪馆院内东侧空地。
项目选址处处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
二、土地所有权属及占地面积
该项目新建骨灰存放楼占地面积664平方米,土地权属类别为国有土地无偿划拨。
三、场址土地利用现状
场地为殡仪馆原有土地,进行平整后即具备现场施工条件。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场区地形相对平坦,孔口标高最大相差0.71m。
场区地貌类型单一,为波状台地。
二、自然条件
项目区属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无严寒之冬,无酷暑之夏,四季分明,日光充足,雨量适中。
全年平均气温摄氏8.4-9.4度。
年平均降水量635-920.8毫米,年无霜期180天左右,日照平均每天7小时。
全年以东南、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3.9米/秒,基本风压0.6KPa。
年平均日照为2700多小时,平均相对湿度65%。
三、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
经勘探揭露,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
1)杂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砖头、煤渣、粉土、碎砾石组成,厚度为0.30~0.90m。
2)含砾粗砂(Q4dl):
黄褐色,湿,稍密,厚度1.0~1.5米。
3)片麻岩(AnZaC2):
灰绿色,强风化,豆饼状,砂土状。
层厚1.0-1.6米。
2、地质构造
钻探过程中钻孔揭露至基岩,未发现断裂构造迹象。
因此,地质构造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可不考虑。
3、地下水
勘察期间,钻探深度内,场地未见地下水,地下水对场地的影响可不予考虑。
4、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地杂填土较厚,下部是片麻岩,承载力较高,可以满足建筑物浅基础方案。
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依据场地土综合评定,确定该场地土为中硬土。
场地类别为0<dov≤3m的1类建筑场地。
3)场地建筑条件评价
Ø杂填土
成分复杂,欠固结,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
Ø含砾粗砂
松散,欠固结,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
Ø片麻岩
强风化,fk=350kpa。
四、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已达到“三通一平”,即通路、通上水、通电和场地平整。
五、社会经济条件
XX镇位于XX市的北部,距离XX市77公里,南距大连市150公里,东接庄河市、西邻同益乡、北连盖州市,地理坐标东经122度22分,北纬39度58分。
XX镇辖区面积为305平方公里,人口4.4万,共有2个社区、8个行政村和一个镇办林场,共231个自然屯。
XX镇交通四通八达,城松线、普安县、永青线等干线穿境而过,距东西两翼30公里便是黄海大道和沈大高速公路。
XX镇农业生产主要以林果业、畜牧业、食用菌养殖和种菜业为主。
第五章总体规划方案
第一节设计依据及指导原则
一、规划设计依据
XX市XX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应严格按《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FGJ124-1999)以及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二、服务宗旨与目标
1、服务宗旨
修建殡仪馆骨灰存放楼的宗旨是“上为国家分优、下为民众解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次的服务方向,全心全意为丧户服务,使人民满意”。
2、建设目标
努力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型”殡仪馆骨灰存放楼。
项目服务能力满足骨灰存放10000盒的能力。
三、总体规划要求
总体规划要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关爱平和气氛,建筑与景观自然和;主体建筑应注重展示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功能合理,交通流畅,环保节能。
从其使用性质来说,骨灰存放楼要有合理的选址,应考虑人的心理卫生和其中火化遗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远离城区的主导风向下风侧。
另外还应考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便利的交通。
从使用流程来说,骨灰存放楼要有合理、完善的功能,功能分区可以有:
骨灰寄存区和行政办公以及附属用房等。
骨灰存放楼要考虑丧葬习俗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不同的地域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同一地域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民族带来不同的丧葬习俗,最终对骨灰存放楼建筑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节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一、总体规划指标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6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70平方米。
二、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新建二层骨灰存放楼一幢,同时建设给排水工程、配电及照明工程、消防安全系统、避雷系统、通风系统等配套设施。
三、场内外交通运输流量组织
对外交通运输主要依托场区紧邻的村镇公路进行。
现状公路能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场区主出入口位于场区南部,次出入口位于场区东部。
道路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方便、安全的方案,并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需要。
四、场区竖向及总平面布置要求
1、竖向布置
竖向设计应充分结合地形,以斜坡或台地形式,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景观的需要,对各区用地进行整合。
2、总平面布置
平面设计应紧密结合项目工作流程,体现“简洁、流畅、方便、节省”等原则,合理布局各建(构)筑物,充分、高效利用场地。
本项目新建骨灰存放楼位于XX殡仪馆整个场区的空地,紧邻殡仪馆火化区。
五、项目总体功能布局
根据工作流程及项目建设特点,骨灰存放楼分为祭拜寄存区和综合业务服务区。
祭拜寄存区设置于骨灰存放楼的一层,综合业务服务区设置于骨灰存放楼的二层。
1、祭拜寄存区
祭拜寄存区设置于骨灰存放楼的一层,设置有休息大厅、结算室、休息室、骨灰存放室和库房等。
骨灰存放楼规划容纳10000盒。
2、办公生活综合服务区
综合业务服务区设置于骨灰存放楼的二层,设置有业务室、办公室、财务室、职工休息室等。
第六章项目工程方案
第一节建筑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53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7;
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二、建筑方案
新建骨灰存放楼为二层框架结构建筑,一层高度4.2米,二层高度3.9米,建筑总高度为8.1米。
平面布局考虑骨灰存放楼的特点,每层用一条宽敞的走廊联系,联系方便。
骨灰存放楼每层都有一部疏散楼梯,充分解决了疏散问题。
骨灰存放楼每层卫生间在建筑东部设置。
主出入口设在骨灰存放楼一楼南部西侧,在一楼东西部各设置一个次级出入口。
骨灰存放楼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骨灰存放楼各层功能的需要,结合现有建筑物总体布局,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各楼层布局方案如下:
表6-1楼层详细功能布局表
序号
层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主要功能
1
第一层
595.44
休息大厅、结算室、休息室、库房、骨灰存放室、卫生间等
2
第二层
574.56
车队、业务室、会议室、库房、办公室、休息室、财务室、卫生间等
合计
1170
三、装修方案
1、建筑外装修
骨灰存放楼外墙装修采用灰色真石漆和白色真石漆。
2、建筑内装修
(1)楼地面
库房采用C15混凝土垫层,1:
2水泥砂浆地面,卫生间采用彩色釉面砖地面,其余房间采用防滑地砖地面。
(2)内墙面
骨灰存放楼内墙面均采用刮腻子喷大白。
各房间踢脚材料与楼地面材质相同。
(3)顶棚
骨灰存放楼顶棚均采用板底刮腻子喷涂顶棚。
(4)门窗
骨灰存放楼外窗断桥铝合金窗,实木门。
入楼口处采用双开门。
(5)屋面
屋面采用50厚聚苯板保温层,30厚陶粒找坡层,2厘米找平层,改性沥青油毡防水。
第二节结构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2002年局部修订);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3年版)。
二、结构设计的基本条件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
结构的安全等级
三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结构使用年限
50年
抗震等级
三级
建筑抗震设防等级
丙类
2、自然条件
(1)风雪荷载
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
基本雪压
W=0.5KN/m2
B类
S=0.3KN/m2
(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地震分组
建筑场地类别
结构形式
7度
0.20g
第一组
II
框架
(3)地基土标准冻深0.80m,最大冻深0.93m
三、结构设计
1、结构类型:
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二层。
2、楼盖结构体系:
楼板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3、基础形式:
采用独立柱基础。
4、结构计算分析
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计算程序(PKPM)软件。
四、荷载取值
1、楼、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KN/m2):
会议室:
2.0
楼梯间:
3.5
休息室:
2.0
卫生间:
2.0
屋顶(上人):
2.0
2、计算地震作用时采用重力荷载包括下列:
100%恒荷载
50%楼面活荷载
五、抗震设计概述
项目位于XX市XX镇,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即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按设防烈度7度计算(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5g;地震分组:
第一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1010,框架结构部分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六、结构主要材料
1、混凝土:
基础垫层C15,基础C30,框架柱C30~C35,梁、板C30,非结构构件C20。
主要结构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基础40毫米,梁25毫米,柱30毫米,板15毫米。
2、钢筋选用:
钢筋(国产)材料应符合中国国家规范GB1499及GB50010。
受力钢筋:
HPB300级钢筋(fy=270N/mm2)
HRB335级钢筋(fy=300N/mm2)
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构造钢筋:
HPB300级钢筋(fy=270N/mm2)
3、埋件与型钢:
Q235。
4、框架填充墙:
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砌筑砂浆±0.00以上用RM5商品砂浆;±0.00以下用DM5商品砂浆砌筑。
第三节给排水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1、提供的本工程周围城市市政管道概况资料。
2、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50016-2006;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殡仪馆设计规范》。
二、给水量计算
1、生活用水
用水标准:
根据《XX镇总体规划》、《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结合项目区实际用水情况,并参考相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规划用水量标准(平均日用水量标准)。
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按6L/平方米·日计,项目用地面积664平方米,则日生活用水量为3.98立方米,年用水量为1454立方米。
2、消防用水量
本工程消防为二路供水,给水引入管至红线与本工程室外生活消防合用环状给水管相连接,且表后设“倒流防止器”。
表6-2消防用水量标准表
序号
消防系统名称
消防用水量标准
火灾延续时间
一次灭火用水量
备注
1
室内消火栓系统
10L/s
2h
72m3
由城市管网供
2
室外消火栓系统
15L/s
2h
108m3
由城市管网供
三、给水系统方案
1、生活给水系统方案
(1)水源
本工程水源为市政自来水。
(2)管材
生活给水管道采用PP-R管材及管件,压力等级为1.6Mpa,阀门为铜截止阀,除阀门和水表螺纹连接外,其他均为熔接。
(3)水表井和阀门井
水表井和阀门井均采用砖砌筑。
井盖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位于行车道上者为重型井盖,位于非行车道上者为轻型井盖。
2、消防给水系统方案
(1)室外消防水源采用市政自来水。
(2)室内消火栓流量为5L/s,室外消火栓流量为15L/s,由室外市政管网直接供给,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3)室外采用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合用管道系统。
共设有4套室外地下式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米,距道路边不大于2.0米,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0米。
(4)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给水系统,由城市自来水直接供水,发生火灾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取水经加压进行灭火或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四、排水系统方案
1、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就近排入市政管线。
2、建筑物内生活污水以重力流排出室外排入污水管道。
3、本工程采用砖砌检查井,全部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
4、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5、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均采用砖砌筑。
第四节采暖通风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50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殡仪馆 骨灰 存放 新建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