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2.docx
- 文档编号:25390349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32KB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2.docx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2
专题四 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
②其那:
怎奈。
鉴赏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为诗人的写怀之作,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全诗写得苍凉悲郁,格调高远,深衷浅貌,句平意远,脱弃繁缛而丰华古韵,天然呈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
“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
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
“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
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
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至暮年,处境维艰。
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
以“满耳”的蝉鸣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诗人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宋]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 ①披猖:
这里是飞扬的意思。
②荷衣:
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鉴赏 李山甫,晚唐诗人。
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
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
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气温不热不躁,万物吐旧纳新,天地之间一片盎然的景象。
这个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活动。
本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语言朴素直白。
前三联,点面结合,抓住寒食节的时令特点和特色活动,描写了寒食节明媚的春景和欢快的活动场面。
首句,赋予春风、春花以动感,“放荡”“披猖”二词让人看到春风妖娆拂面,鲜花烂漫绽放,处处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
接下来,颔联分别写了女子荡秋千和男子驰马拾翠、广场斗鸡的热闹场面,年轻的男女自由奔放、释放活力,尽情享受无边春色,为浓浓的春意增添了生机。
颈联,继续描写春日美景:
天地之间气候调和、春意浓重;池苑楼台沐浴暖阳、葱郁叠翠。
此时的诗人,本应为这样的美时美景所感染,却没有这份闲情,联想到自己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空虚、无聊,诗人只能将满腔抱负,随酒化入愁肠。
全诗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将久郁心间的不快喷薄而发,令人叹息。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
(2)①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夜忆群从
[南宋]范成大
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
青灯聊自照,浊酒为谁温?
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
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融情于景,作者借透过窗户的月光、悄然绽放的寒梅,表达对兄弟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之情。
②用词富有表现力,“知”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隙月的善解人意;“寄”即“寄托”,写出了作者的孤寂。
③化静为动,“寄”还可理解为“邮寄”,即把窗外的寒梅邮寄给“断魂”之人,富有动感。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蝉
[唐]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注]。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闻 蝉
[唐]来鹄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 轸:
此处意为拨弄。
围:
腰围。
鉴赏 《晚蝉》:
首句写蝉傍晚时分深藏在高高的柳树中,凄厉地叫着。
虽没明点叫声,但如果没有叫声,怎么知道密密的高柳之中会有蝉,“斜晖”二字暗合题目中的“晚”。
蝉的叫声拨弄着旅人孤单寂寞的离愁,憔悴着旅人的身体,令旅人腰围减损。
第三句“犹畏旅人头不白”化用骆宾王的诗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里指旅人漂泊中离愁渐染黑发,白了少年头。
结句寓情于景,蝉离树,人挪地,“三”是“多”的意思,寓意漂泊没有尽头,旅人的羁旅之愁、凄苦之情,通过写景表现得含蓄蕴藉。
《闻蝉》: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绿槐荫里发出一声新叫,这声新叫在薄雾轻风中显得力气不匀。
开头两句写蝉的叫声,一个“新”字,表示又一年的一个新的开始;“力未匀”,有低弱,有高昂。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不要说闻蝉声时总是感到惆怅,当中有感愁苦的人,也有不感愁苦的人。
前两句的描写,为后两句的议论张本;后两句以议论入诗,表明不同的人听到蝉声,有不同的感受:
有人听到蝉声的高昂,有人感受到蝉声的低弱。
本诗力翻陈案,没有定死蝉声只给人惆怅、愁苦之感,可谓出人意表。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方式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晚蝉》:
抒情和描写相结合,怨蝉声惹人愁,无理而有情。
《闻蝉》:
以议论入诗;力翻陈案,出人意表。
问题直击
作为古诗鉴赏最常见的考点与考题,赏析艺术技巧在一轮复习结束后遗留下来的问题主要有:
①审题不准,明明是要答修辞手法的却答成了表现手法(狭义的)。
②对所用的技巧判断不准确。
③具体赏析时机械套用,牵强附会地答出表达效果。
问题的解决,主要放在关键的第一步上——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
一、精微品鉴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艺术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
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艺术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
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赏出表达效果来。
1.欣赏“象”,感受“境”。
所谓“象”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
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象”统统找出来,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或两幅)画面。
试以2015年全国卷Ⅱ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
两句中的“象”有:
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
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
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
2.抓住“诗眼”,领悟(情感)意蕴。
所谓“诗眼”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诗眼”,就领悟到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说出其艺术效果了。
仍以《残春旅舍》“晚唐巧句”为例,“抱”“吹”固然是描写“蜂”“鱼”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恍然”诗眼及其他情语,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象”及“画”“境”,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艺术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宋]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
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客恨渺无涯”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薄暮)、地点(鸳浦)及景物特色。
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
“鸳浦”二字颇有深意,“鸳”即“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
词中的“江云叠叠遮鸳浦”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幽怨之情亦隐在“叠叠”二字之中。
“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
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
一个“流”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
“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
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
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
“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
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
过片继续写游子情怀。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
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之情,又嗔怪她无留客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
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的思归深情。
结句“白沙烟树有无中”两句,以景结情。
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
“何处所”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
“沧洲”是滨水之处。
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杳杳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
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和借景抒情。
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
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
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精细判断
要准确判断艺术技巧,除了前面谈的精微品鉴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
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
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
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
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
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
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艺术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
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
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鉴赏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前两句写归途所见: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从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
要渡水了!
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
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两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可惜,是可爱的意思。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
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少休”。
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③叠词。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
“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
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
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蕲:
求。
三折肱:
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
鉴赏 这是一首怀念远方友人的诗。
黄几复是诗人年少时的好友,已十年不曾相见。
诗中叙述了两人十年别离之苦,回忆了昔日友情,并想象好友身处逆境之情形,表达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说彼此相隔遥远,连鸿雁都拒绝传书,音信难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彼此相聚的时间太短,而漂泊别离的时间太长。
桃李、春风,这些春天里才有的美好事物,象征了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江湖、夜雨、残灯指漂泊在外的生活。
这两句喜与悲之对比强烈,更凸显了相思之深。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写好友家里虽然只有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但他能做到“君子固穷”,志存高远;他想象到黄几复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可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苦读,赞扬他学而不倦、为人正直、不肯屈从流俗的高洁品质。
立意造奇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如说两人相隔遥远书信难通,他不直接言明,而是说连鸿雁也谢绝传书,新意倍出。
这首诗还多处化用典故,力求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从经传古籍中寻求诗料,在一定程度上给律诗带来厚重古朴的意蕴。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忆京城相聚之乐与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欢会极其短促与漂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写,运用想象(或“以景结情”),设想(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惋惜。
特别提醒
判断艺术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
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
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三、细析效果
几乎所有的艺术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
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艺术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
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
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
试以句子为例。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艺术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
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艺术技巧的自身效果。
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
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注]
[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 耒阳:
湖南省耒阳县。
张处父:
作者好友。
推官:
官职名。
鉴赏 上片前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
公元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
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作者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
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作者的心理状态结合。
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之间的景象。
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
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
作者于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
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作者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
“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片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
下片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作者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
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
作者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
“招魂”是《楚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最新 江苏省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文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