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5385804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22MB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docx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
第22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
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包括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推力和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不同。
3.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判断]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
(2015·天津卷改编)
(1)结合图1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
①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 )
②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 )
③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 )
④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 )
(2)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①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 )
②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 )
③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 )
④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 )
答案:
(1)①× ②√ ③× ④×
(2)①× ②× ③× ④√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而全市的人口密度增加。
第
(2)题,城区面积扩大,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新工业区分布分散,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中部、南部道路增多,路网密度增大。
2.[判断]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 )
(2)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 )
(3)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 )
(4)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 )
答案:
(1)×
(2)× (3)√ (4)×
解析:
中国总人口比印度多,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亦比印度高,因此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德国属于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多;该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多。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的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的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890~1950年美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比英国的快,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的。
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2题,英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应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视环保,城市环境得到关注和治理,且其城市化水平在此期间未大幅上升,故其环境质量应提升,B项错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误。
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幅度大,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减少,故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提升。
[解题秘诀]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2)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3)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4)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大气
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和取暖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实行集中供热,合理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城市水源
使江河湖海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饮用水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
固体垃
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的噪声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增多,汽车增加,交通出行频率增加
拥挤、堵塞,造成时间和能源浪费,污染加重
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居住条
件差
城市人口增加过快,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住房缺少
居住简陋、拥挤,环境卫生差,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
加快城市住房建设
就业困
难,失业
人数增多
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迁入,产业结构调整,等等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方法突破]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判断]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2015·山东卷改编)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下班时段。
( )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 )
答案:
(1)×
(2)√ 解析:
第
(1)题,本题考查城市交通。
读图可知,该时段总体来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拥堵,应该是人口由郊区移向城市中心区的上班时间。
第
(2)题,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
由题干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
2.[判断,填空]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判断并填空。
(2016·课标丙卷改编)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
( )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________。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
答案:
(1)√
(2)②③ 解析:
第
(1)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
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第
(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
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
3.[问答]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14·课标卷Ⅱ改编)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的什么问题?
答案:
(1)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
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了该中心城市城区房价昂贵。
4.[问答]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回答问题。
(2015·课标卷Ⅰ改编)
分析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
答案: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少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1.下图为1990~2012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 ②空气质量改善 ③基础设施建设 ④产业结构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各功能区在各环线圈内的面积和面积比例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读图可知,1990~2012年,该特大城市二环内居住用地比例减小,二、三环间和三环外居住用地比例增大,反映了城区的扩大过程。
城区面积扩大和郊区城市化发展受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保障。
近来,一个词很热,即“广场舞”。
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
据此回答2~3题。
2.“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3.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D项正确。
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化过快、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与“广场舞”流行于广场无直接关联。
第3题,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舞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A项正确。
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城市居住用地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不是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1.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判读城市化进程
(1)直接读图,根据城市用地规模演变的一般规律判读
城市的演变过程,即城市的发展,一般按由小到大,由集中到建设卫星城,再到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如图所示:
图1 北京城市发展图
图2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图3 某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2)提取城市规模扩大的内涵信息,综合判读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发展在示意图上还可能通过另外一些信息判读城市规模的发展:
①城市数量增多;②区域交通线路增多,密度增大,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③城市功能区更加完善;④生态城市是城市化追求的目标。
如图所示:
图4 某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图5 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
2.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和变化特征判读城市化进程
(1)城市人口数量
对同一地区,一般来说,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也反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表明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速的变化,也可间接反映城市化的速度。
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不是绝对规律,城市人口比重才是最重要的标示。
如:
图6中,上海市用地规模及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图7中,甲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小,乙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大,所以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上海市城市用地的变化
上海市人口的增加
图6 1911~1990年上海城市的发展
图7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变化
(2)城市人口比重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及其变化判读城市化进程是最常见的方式。
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直接反映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快慢也反映城市化速度的快慢。
如图8所示:
曲线图 柱状图
图8
②通过区域从业人口比重来表现。
一般来说,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则表明城市化水平较高。
图9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3)城区人口密度
城市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时,城市中心区人口会向外移动,中心区人口密度一般会有所减少,中心区外围和郊区人口密度变大,城市化由初期阶段逐步向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方向发展。
如图10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图10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图
a图,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远而变小,中心人口密度最大。
这反映了城市化早期,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c图,中心区人口密度略降,近郊人口密度增大。
这反映了城市自身的膨胀与扩张,规模扩大。
d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开始增长。
说明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逆城市化开始。
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已经降到第二,郊区人口密度大增,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逆城市化现象基本完成。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名师指导解题]
1.名师指点
(1)由图名可知该图通过不同年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变化来反映该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由图例可知,实线表示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虚线表示199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2.信息提取
[答案]
(1)D
(2)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22 城市化 及其 地理环境 影响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