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5384830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21KB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强化训练9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
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
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
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
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
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
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
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
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
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
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
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说的“集体记忆”指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奥运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相关记忆,不能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成就自己”,而是对以后的志愿服务有所助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错。
原文说单车猎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维护共享秩序”与“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是两个概念。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此题应从两方面作答,一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单车猎人是志愿者,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单车猎人是“新型”的志愿者。
对于第一方面,应该从材料中筛选出单车猎人与志愿者的共性;对于第二方面,应该从材料中筛选出单车猎人的个性,即与传统志愿者不同的地方。
由材料二可知,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由材料三可知,单车猎人同样具备志愿者的特点。
另外,材料二、材料三在论述志愿者与单车猎人的行为意义时,都多次提到公民意识,这也是二者的共性所在。
对于单车猎人与传统志愿者的不同之处,可以结合材料三的内容,从单车猎人的身份属性和行为实质两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
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
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
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
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摘编自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
材料三: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
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
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是徒劳无功的。
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除去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
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这个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
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是不妥的;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是缺乏理性的。
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对国学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让其具有合理的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将其人民性、现代性的一面呈现出来,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
4.下列对材料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使得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反对对儒、释、道精神进行阐释。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解析:
选C。
A项,因果倒置,原文中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项,原文说的是“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意思是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选项“反对……阐释”属无中生有。
D项,“无法融合”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二“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
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中没有提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
B.“中国哲学”儒、释、道研究范式过分西化,冰冷的研究方式导致人们的反感,因而“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
C.虽然中国哲学存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但并不能通过直接回到传统国学研究来解决问题。
D.对待国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其进行整理利用。
解析:
选A。
A项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说法不当。
6.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根据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答:
答案:
不赞成。
①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②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③国学不可能完全去除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
专题强化训练10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
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
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
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
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
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解析:
选A。
原文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A项的“已经”二字,将未然变已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解析:
选C。
A项,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选项未然变已然。
B项,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
D项,“不建议”在文中无据。
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
答案:
①学科建设方面:
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②专业建设方面:
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③教材建设方面:
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摘编自《心灵的逃亡:
中国隐逸文化谈》)
材料二: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作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
名士们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三:
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
“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
‘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
’‘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宗白华先生对清谈与王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编自《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4.下列对材料中“魏晋风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B.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并非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而是精神贵族的产物。
解析:
选C。
A项,“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B项,“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不合文意。
原文说“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
D项,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可奈何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魏晋名士排斥儒家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用主观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解析:
选A。
A项,“‘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
6.对魏晋名士的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持怎样的态度?
请简要回答。
答:
答案:
宗白华对魏晋名士的清谈极为赞赏。
他认为,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且清谈的对象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浙江 高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强化 训练 板块 实用 论述 文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