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27课精品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5384739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5.09KB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27课精品导学案.docx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27课精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27课精品导学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27课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精品导学案
(25-27课)
25《古人谈读书》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第八单元的语文学习了。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5页,看看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读写目标各是什么。
2.生:
学习主题: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单元读写目标:
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②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叙述,突出重点。
3.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句,你能说说句子的大致意思吗?
4.生:
意思就是说:
一本书要不断阅读,仔细体会,只有通过熟读深思,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明白。
5.师:
是的,这是古人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25课的学习,从中去明白更多的关于读书的学问吧!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5古人谈读书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耻、识、矣、岂”4个生字,会写“耻、诲、谓、诵”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识”的用法。
正确读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读中体会,在理解过程中交流,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读书观,了解读书的方法,激发读书热情,培养读书习惯。
三、字词运用
(一)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要求会认的字。
chǐ耻zhì识yǐ矣qǐ岂
2.要求会写的字。
耻诲谓诵岂恒窥皆缺
3.读写下面的词语。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称谓岂能
诵读持之以恒偷窥皆大欢喜缺一不可
(二)字词解释。
课文一
为:
就是。
倦:
疲倦。
课文二
余:
我。
尝:
曾经。
此:
这儿,这里。
亦:
也,也是。
岂:
难道。
课文三
志:
志向;志愿。
识:
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足:
内心满足。
皆:
全,都。
者:
……的人。
(三)辨字组词。
耻(可耻)诲(教诲)诵(朗诵)岂(岂敢)
职(职业)悔(后悔)涌(涌动)岩(岩石)
(四)近义词。
诵读——朗读专一——专心无尽——无穷
窥天——观天缺一不可——不可或缺
(五)反义词。
仔细——马虎缺一不可——可有可无
(六)多音字。
hào(敏而好学)zhì(默而识之)
好识
hǎo(好好学习)shí(见多识广)
四、示范朗读
五、初读感知
(一)初读入文,了解三段文字的出处和作者
1.问题引领:
(1)看看课文中三段文字分别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2)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作者和作品。
2.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试着读课文,将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初读中,提请学生注意多音字“识”的读音和用法,通假字“知”在本课中的读音和意思。
(3)将课文一、二、三逐一读完整,再说说它们的作者或出处。
(课文一没有具体的作者,只有出处。
)
(4)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一、二、三的出处和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课文一就出自《论语》。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huì晦,又字仲晦,号晦ān庵,别称紫阳。
宋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
代表作品:
《观书有感》等。
课文二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旨在告诫后人读书之法。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涵,号dí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shì谥号“文正”。
他留给后世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读书、励志、做人的。
曾国藩常常告诚子弟们不可立志不坚,不可立志不坚,要真立志,立长志。
奋力前行,坚持不懈,不过一两年的工夫,自然会有无形的长进。
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自然就会有所长进。
文章有zhēnɡ峥rónɡ嵘雄快的气象,则学业有长进。
课文三就出自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3.梳理小结:
孔子也好,七十二贤人也罢,无论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还是清代官至两江总督的大学士曾国藩,他们都正文品、重学识、功读书、善用法,最终功成名就。
我们了解其人其事,重要的是从古人的学习态度和读书方法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注:
初读感知环节,三部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学习。
精读环节,分开阅读领悟。
)
1.问题引领:
(1)课文第一部分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怎样的态度?
(2)课文第二部分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3)课文第三部分讲了读书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2.学习提示:
(1)指导学生读书,注意读出古文味道。
(文中发语词如“盖”,疑问词如“岂”,语气助词如“也、乎”等的发音是学生发音难点,需教师示范指导。
)
(2)注意检查、指导多音字、通假字在本课中的读音及意思。
(3)课文三中长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要注意朗读断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4)多种形式检查、指导朗读。
要正确流利有古文意味。
(5)学生借助注释和“字词运用”中的词语解释,初步知晓句子意思。
(6)学生思考:
课文一、二、三各自侧重讲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问题。
(7)在交流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文一:
读书要端正态度。
文二:
读书要讲究方法。
文三:
读书要培养品质。
3.梳理小结:
课文三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关于读书的道理:
一是读书态度要端正:
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是读书要得法:
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是读书要有良好的品质:
即有志、有识、有恒。
六、精读领悟
(一)学习课文一
1.问题引领:
(1)借助注释和词语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课文一告诉了我们怎样端正读书态度?
2.学习提示:
(1)指名朗读句子。
注意“敏而好学”中“好”的读音,三个“知”的读音和“识”的读音。
(2)借助注释和预习中的词语解释,通译句子意思。
提示以下几处注意点。
①“敏而好学”的“好”是喜欢的意思。
②“知之为知之”的“之”和语气词“也”不需要、也没有对应词语解释。
③“识”在这里是记住的意思。
句子意思参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喜欢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有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3)仔细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其中是怎样告诫我们端正读书态度的。
要喜爱学习,多向别人请教。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要谦虚好学,永不满足,还要与人共同进步。
这是从好学请教——求知求实——谦虚谨慎——共同进步这几个方面讲端正学习态度的。
(4)回读课文,体会意思,背诵课文。
3.梳理小结:
读书要有良好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爱学习,多请教,不懂不装懂,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这样才能在读书中得到收获,不断进取。
(二)学习课文二
1.问题引领:
(1)哪句话是课文二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什么意思?
(2)通译句子,再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2.学习提示:
(1)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语气词“也”“矣”“乎”和反问词“岂”的读法。
读好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2)运用通译课文一的方法,理解课文二句子意思。
句子意思参考: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注意力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么一定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意力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3)通过理解句子意思,你明白了作者告诫我们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心到、眼到、口到。
(4)理解作者是怎么阐明“心到、眼到、口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学生互相交流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5)引导交流,把握要点: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表明的观点。
接下来说明道理:
读书,最重要的是心思专一,注意力集中,这样眼睛才能看得仔细,看仔细了,口里就会读得正确、清楚;如果用心不专一,随意诵读,那就识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归根到底一句话:
用心读书,就会熟练在口头,记忆在心头。
(6)回读课文,体会意思,背诵课文。
3.梳理小结:
课文二是朱熹谈读书方法,读书要做到:
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
只要心到,眼、口自然会到,读书效果也就会达到。
(三)学习课文三
1.问题引领:
(1)士人读书要做到哪几点?
(2)从作者的读书观中,你有什么启发?
2.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发现与指导:
开头发语词“盖”是古文朗读发起需要,没实在意义,轻读即可,后面“士人”稍加重语气,突出主体。
长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注意朗读断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后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和“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类似。
(3)学生用上面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理解全文意思。
提示长句理解:
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向的人就一定不甘心做下等的人(有志向的人就一定不会屈居于人。
)
以下句子意思供参考: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读书人要学习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志向的人就一定不甘心做下等的人;有见识的人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一点进步就心满意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三点缺一不可。
(4)学生交流:
“士人”读书要做到哪几点?
课文总起句直截了当提出“士人”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
这也就是读书人应具备的品质。
(5)明白为什么要具备这些品质。
有志向的人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为了实现奋发向上,做“上等的人”的理想,就会认真读书,努力学习。
有见识的人懂得学无止境,不会因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一样目光短浅,不求更大进步。
有恒心的人把读书、获取知识和能力当做持之以恒,永久修身的大事。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具备这三种读书品格的人,终究会有所成就。
立志向——练胆识——有恒心,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说服力强。
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学习品质。
(6)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3.梳理小结:
读书学习,要有志、有识、有恒。
志向是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为实现远大目标努力读书;见识是学习的助推器,让我们懂得学无止境,永不满足;恒心是学习的根本,学习不可半途而废,有毅力,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四)课堂练习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学生可根据本文不同文段的内容谈学习的收获,受到的启发。
但不指向学生检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今后的学习保证。
)
示例:
朱熹的“读书三到”对我启发很大。
读书有三到,告诉我们的是读书的方法和要领。
“眼到”指认真看,“口到”指认真读,“心到”指认真体会。
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会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说明,读书学习,用心专一非常重要。
……
七、巩固提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
1.敏而好学,不耻(cǐchǐ√)下问。
2.知(zhī√zhì)之为知之,不知(zhī√zhì)为不知,是知(zhīzhì√)也。
3.心既到矣(àiyǐ√),眼口岂(qǐ√kǎi)不到乎?
4.如井蛙之窥(kuī√kuì)天。
(二)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的读音,写在括号里。
1.好学上进(hào)
2.默而识之(zhì)
3.持之以恒(héng)
4.皆大欢喜(jiē)
(三)看拼音写词语。
sòngdúchēngwèikuītànmànlàng
(诵读)(称谓)(窥探)(漫浪)
xuéérbúyànhuìrénbújuànquēyībùk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缺一不可)
(四)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
敏:
聪敏。
好:
喜好。
2.不耻下问
不耻:
不以……为耻。
下问:
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漫浪:
随意。
决:
一定。
4.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
指那些有知识的人。
恒:
恒心。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八、比较阅读
(一)《论语》学习篇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
2.孔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译文:
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这,思考那,但那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
3.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
“懂得它(这里指读书、学技艺)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课文中选自《论语》的三句话是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论述,谈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端正的态度。
这些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讲了读书学习的道理:
(1)曾子认为:
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要认真复习巩固,这样才能掌握牢固。
(2)孔子认为: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漫无边际的思考上,还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
(3)孔子告诫后人:
要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还要爱好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读书学习当做是很快乐的事,这样才能学有所获。
(二)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yù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①示:
训示、指示。
②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③学问:
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④无遗力:
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遗,保留,存留。
⑤少壮:
青少年时代。
⑥工夫:
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⑦始:
才。
⑧纸:
书本。
⑨终:
到底,毕竟。
⑩觉:
觉得。
⑪浅:
肤浅,浅薄,有限的。
⑫绝知:
深入、透彻的理解。
⑬躬行:
亲身实践。
行,实践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诗人陆游在这首诗中告诫儿子子聿的是什么?
读书学习要竭尽全力,不满足于现状。
读书学习还要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
2.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书本上习得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亲自实践,才能明白道理,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九、检测反馈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
注意力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3.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见识的人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一点进步就心满意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不在此指书本上
(2)决不能记一定
2.“三到”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方法?
学习要集中注意力,用心专一;眼睛要把书中的内容看仔细,看仔细了才能思考,理解问题;要清楚诵读书中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理解到的东西。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理由。
读书学习首先是用心专一,学习不放在心上,读书漫浪,理解不到,识记不住,就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更大进步。
所以,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十、佳作欣赏
十一、板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
读书要好学、虚心、不厌、不倦学习态度端正
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学习方法正确
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学习品质优良
十二、动漫微课
朱熹的“读书六法”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称之为“朱子读书六法”。
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前后不要颠倒,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熟读精思,就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努力奋进。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6《忆读书》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师:
古人谈读书,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品质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忆读书》,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08页。
2.出示句子: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学生齐读这句话。
4.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是冰心奶奶在回忆自己读书经历时,为我们总结的宝贵经验。
《忆读书》是冰心奶奶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全文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令人终身难忘。
相信同学们通过课文学习,也深有同感。
5.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6忆读书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舅、斩、凯、葛”等17个生字;掌握“传、着、卷”3个多音字的读音和用法;会写“舅、津、斩、限”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舅父、英雄、无限、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感受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的快乐,理解和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对书的热爱的情感。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三、字词运用
(一)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要求会认的字。
jiù舅zhǎn斩kǎi凯ɡě葛hǔ浒zhuàn传zhuó着lǔ鲁shà煞
kòu寇jiǎ贾juàn卷kān刊suǒ琐xǔ栩shēn呻mǒu某
2.要求会写的字。
舅津斩限凯葛述
贾衰刊琐朴篇某
3.读读写写下面的词语。
舅父津津有味英雄无限一知半解
述说厌烦荒唐辛酸访问书刊
烦琐堆砌真情实感质朴心动神移
(二)词语解释。
津津有味: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本课指对书中故事的情节很感兴趣。
一知半解: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兴亡盛衰:
指人与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修身:
指修身课,旧时的品德教育课程。
烦琐:
同“繁琐”,都是繁杂琐碎之意。
也形容文章杂乱、说话啰嗦。
栩栩如生:
是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索然无味:
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无病呻吟:
比喻为不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
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三)辨字组词。
津(津津有味)限(无限)衰(衰败)刊(书刊)
律(严于律己)恨(愤恨)哀(哀伤)刑(酷刑)
琐(烦琐)朴(简朴)寇(日寇)呻(呻吟)
锁(锁门)扑(扑倒)冠(冠军)伸(伸手)
(四)近义词。
欣赏——观赏厌烦——厌恶烦琐——繁琐
质朴——纯朴滋味——味道无限——无穷
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五)反义词。
质朴——华美无限——有限烦琐——简约
厌烦——喜欢栩栩如生——呆如木鸡
津津有味——索然无味一知半解——心领神会
(六)多音字。
zhuàn(水浒传)zhúo(着力)
传着zháo(着急)
chuán(宣传)zhe(看着)
juàn(读万卷书)qiǎng(勉勉强强)
卷强
juǎn(风卷残云)qiáng(强大无比)
四、示范朗读
五、初读感知
1.问题引领:
(1)作者在本文中要表明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理清段落层次,看看作者围绕这一主题思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学习提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识字、记词,读通读熟课文。
(2)检查朗读课文,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学习。
(3)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批注,以便在阅读交流中加以理解。
(4)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冰心奶奶在本文中回忆了读书的哪些内容。
找出表明主题思想的句子。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
(5)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条理,看看全文是分哪几个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6)在学生分段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理清课文条理。
全文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统编 教材 小学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八 单元 2527 精品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