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384736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5.44KB
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
父谞,吴黄门郎。
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
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
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
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
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
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
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
“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
以母忧去职。
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
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
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
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
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
永宁初,出为郏令。
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迁绥远将军。
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
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
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
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
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
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
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
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
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
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
或问谭曰: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
卒于家。
赠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孝:
秀才与孝廉的并称。
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
州举孝廉,郡举秀才。
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
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
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 食邑:
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赠:
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
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 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
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
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 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
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 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
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②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答案】
(1)B
(2)A
(3)B
(4)①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何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②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解析】【分析】
(1)本题中,“‘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
’谭对曰:
‘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这段话是说“‘谚语说人与人的差距如同九牛毛(那么大),难道真有道理吗?
’华谭回答说:
‘古代许由和巢父推让天子之贵,而市井小人却在争半钱之利,其间的距离,何止于九牛毛呢”,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谚”“九牛毛”“谭”“许由”“巢父”“此”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宁……乎”是固定句式,“难道……吗”,不能断开,D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D项;“何啻……也”也是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不能断开,AC两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这两项,故选B。
(2)A项,“州举孝廉,郡举秀才”错误,应该是“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故选A。
(3)B项,“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错误,文中说的是“访果立功名”,这是说“周访果然立了功名”,而其他人怎样,文中并没说。
故选B。
(4)本本题中,第一句中,“引”,荐举;“为”,动词,担任;“引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引之为”;“其”,代词,他的;“才器”,才能和器局;“待以宾友之礼”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宾友之礼待(之)”,“以”,介词,用。
第二句中,“素”,平素,平常;“善”,好,交好,“不善”,关系不好;“因”,就;“收”,逮捕,拘押;“下……狱”,关入监牢,关进牢狱。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B;
⑷①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何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②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解析】【分析】句子“所住”是所字结构,不要断开;“护儿”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附参考译文】
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
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忘庵王先生传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
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
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
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
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
“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
”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
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
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
尝语人曰:
“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
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
”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
予忘世乎?
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
”其寓意超卓如此。
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
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
“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
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
“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
”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
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
“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
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
”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
(《汪琬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 雅:
非常
B. 尤亟称之曰 亟:
多次
C. 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属:
接连、连续
D. 居平善病 善:
多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
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
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②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4)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
【答案】
(1)A
(2)C
(3)①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②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4)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解析】【分析】
(1)A项,句意:
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
“雅”解释为“非常”有误,应解释为“向来”。
故选A。
(2)C项,“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表述错误,推断过于绝对。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是因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
予忘世乎?
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
”故选C。
(3)本题①中“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所遇”,遇到的人;“率”,都;“委曲”,迁就屈从;“款洽”,亲密,亲切。
②中“先是”,在此之前;“积藏”,积存储藏;“中岁”,中年;“易”,交换;“罄”,尽,完。
(4)据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可概括出,他不屑于功名,淡泊名利;据原文“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可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乐善好施;据原文“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可知,他是一个不攀附权贵之人;据原文“为人孝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可知,他是一个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之人,与人交往,毫无城府;据原文“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可知,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持重老成之人。
故答案为:
⑴A;⑵C;
⑶①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②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⑷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凭借诸生的身份进入太学。
年少时风流洒脱,不屑于举业,除了读书赋诗外,像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类,无不通晓,特别擅长绘画,也擅长鉴赏。
家里本来富裕,而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多次被徭赋所困。
他本性喜好施舍给予,亲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钱,他也一概置之不问。
一年的收入,也随手花费殆尽,因此,家族败落。
刚一成年,他便摒弃各种爱好,单单凭借高洁宽和的品格自守。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前太常王烟客也擅长绘画,多次地称赞说:
“近代的写生家多有画院气,唯独王勤中的作品,神韵生动,当为妙品。
”因此,王武声名大噪。
四方士大夫送来书信聘金,登门造访的人也日夜相连。
他的书画,远近流传,没有谁不郑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赝品出售。
京师中的贵人争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钱求其画,却不能得。
内阁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显贵,写信招王武入京师,王武笑而不应。
他曾对人说:
“古代擅长绘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写文章而闻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几位门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等,那些人都能因为他们的画而重,画难道能因为人而贵重吗?
晚年自号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号的缘由,王武告诉他说:
“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会忘乎所以。
我在这里恢复本来的面目,息灭机心,世俗忘记我了吗?
我忘记了世俗了吗?
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
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绝。
年仅五十岁,死于家中。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
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
“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
”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
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他说:
“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
”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也没有留存。
我听闻他的死讯,为他潸然落泪,说:
“这是我们吴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吴地难道还会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吗?
因此,一时之间,王公大臣和名流们都推崇王武的画,而我却只敬慕他的为人,认为王先生平素的行为老成持重,有古代贤达之人的遗风,因此我愿意为他作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
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
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
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
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
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
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
史既诬服,高亦就逮。
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
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
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
迁兵部侍郎。
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
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
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
居亡何,除礼部尚书。
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
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
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
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二十年,除户部尚书。
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
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
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 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
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 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
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 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
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②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答案】
(1)B
(2)A
(3)B
(4)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解析】【分析】
(1)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B。
(2)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
故选A。
(3)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
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理解错误,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故选B。
(4)①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
②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动词,毁谤伤害。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B;
⑷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
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
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
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
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
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
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
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节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毕节市 高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