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文言文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5376625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19KB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文言文练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一、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二道题。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
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
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二、文言文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雅)。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④及下船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案】
(1)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解析】【分析】
(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中“绝”是消失;焉得:
哪能的意思。
据此进行回答。
(2)文言语句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
“一”:
全;更:
还;故答案为:
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本句意思为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和鸟都消失了,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据此回答。
(4)联系作者的兴趣爱好,不难发现作者冒雪游西湖是因其痴迷山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这里是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通过对堤、亭、舟、人的描写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故答案为:
⑴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⑶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⑷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⑸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形象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分析人物。
注意概括要准确。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①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
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
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
渚者,合江故亭。
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
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
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鸣濑抑扬,鸥鸟上下。
商舟渔艇,错落游衍。
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②,不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潢④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
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
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
遏制、堵塞。
②渎:
沟渠。
③埭:
堵水的土堤。
④陂、潢:
积水的池塘。
⑤蹲鸱:
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沱江自岷而别(离开)
B. 而阔沟以导之(使……宽阔)
C. 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耸立)
D. 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A
(2)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
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3)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解析】【分析】
(1)A项,沱江自岷而别: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
别:
分开。
故选A。
(2)①佳:
好。
观:
景象、景观。
②兹:
这。
或:
或许。
盖:
大概。
(3)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
故答案为:
⑴ A;
⑵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
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⑶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
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
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缭出府城的北,然而仍然在旧沟渠汇合。
渚是合江旧亭,是唐人宴饯的地方,名士往往在这题诗。
从前没有治理,我开始命令修葺它。
我以为船官治事的场所。
俯视看水,沧波宽阔,浩渺数里,东山青翠的山麓,与翠竹并立在它的前面,鸣叫婉转,鸥鸟上下齐飞。
商舟渔船,错落穿行。
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做塘埭来存水,所以陂湖水波荡漾的景观,比其他地方少。
假如能够熟悉水利储水,那么蒲鱼菱芡的丰饶,本来不减于芋头的助力。
古人大多用所做之事作为装饰,既得益于土地便利,又有观赏乐趣,难道不快乐吗?
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
尧殛②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③、漳水、滹沱、涿水④、桑干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⑤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释】①湮:
积淀。
②殛(jí):
处死。
③大河:
指黄河。
④滹(hū)沱、涿水:
指水名。
⑤岁:
年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
(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证明“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答案】
(1)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2)沧海桑田(或:
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3)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
沧海桑田(或:
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浊泥所湮”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⑵沧海桑田(或:
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⑶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语句。
【参考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
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
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
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毎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
“专治五子,毋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
等同,齐等。
②矱(yuē):
尺度。
③朴:
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日记数千言________
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
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
④且遗一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 为讲说甚详恳 其名为鹏(《北冥有鱼》)
C. 以身先之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
(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
(2)C
(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
日,每天。
②句意为:
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
耻,以……为耻。
③句意为:
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
侍,陪从。
④句意为:
并且留下一根木棍。
遗,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给/被
C.用/用
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
C
(3)①重点词语:
甚,很。
虽,即使。
翻译:
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②重点词语:
若,像。
此,这样。
翻译: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重点词语:
诚,确实。
秋,时候。
翻译:
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
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
根据“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
(1)①每天②以……为耻③陪从④留下
(2)C
(3)①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②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
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
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
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
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
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
(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
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
“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
”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
“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
“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
“趣④驾召颜渊。
”
颜渊至,定公曰:
“乡寡人曰:
‘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吾子曰:
‘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
“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
定公曰:
“善,可少进乎?
”颜渊曰:
“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
‘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
“寡人之过矣。
”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①佚(yì):
同“逸”,逃跑。
②厩(jiù)人:
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
超越。
④趣:
同“促”。
⑤朝礼:
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
编织。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________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________
③然犹策之不已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 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考 文言文 答题 技巧 步骤 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