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376447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61.65KB
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回答。
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选项;因此本题选C选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原始农业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小农经济受到天灾等影响,并不是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小农经济的基本形态。
3.“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
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
故本题选择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源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方向""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农业,注重农具改进,农具制造技艺先进,排除BC;中国地形多样化,与农具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无关,排除D。
5.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农经济及其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是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个体家庭,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趋于瓦解不符,排除;C项只是提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没有提及原因,排除;D项提及的是思想文化领域,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综合分析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带来的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眼界狭隘、思想保守的不足。
4.家庭伦理上: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人们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6.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纺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裕
C.商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明显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D
【解析】
根据“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表明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D正确;A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C项与材料无关。
7.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
“它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官营手工业是指由政府统一管理,产品由手工业者直接提供给政府的手工业。
由材料中的“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便可看出,这是对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描述,故选A;民营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均是由民间私人经营,其产品面向市场,排除BD;家庭手工业是家庭经营,其产品主要满足家庭需要和缴纳赋税,极少流向市场,排除C。
8.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政府在设关、市的地方,对货物或商品征税。
说明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不能体现出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A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业者不是政府官员,先秦时期是世官制,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错误;工商食官体现出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材料中政府在设关、市的地方,对货物或商品征税,说明政府没有完全垄断工商业,故C错误材料中政府在设关、市的地方,对货物或商品征税,说明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D符合题意。
9.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
这表明()
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及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而A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
而D中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在宋朝主要表现为: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主导地位”说法明显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商业始终是作为“末业”存在,排除;C项错误,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商帮,排除;D项不符合宋代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革命”
11.“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A和B项只是题干信息的一方面,不是共同的体现,两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自给自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错误。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体现了农业领域中注重发挥地利力,施肥,讲究因地制宜,按节气安排生产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共同体现的是注重精耕细作,故答案选C。
点睛:
AB两项是误选项。
A项只体现了前者,B项体现了后者,AB都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
12.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两项错误。
13.《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故选D。
A项不符合题意,题意是承认私有,而不是加强控制。
B项是影响。
C项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制度
1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答案】C
【解析】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分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均田制下露田为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可世代相传,但限制买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不但需向国家缴纳赋税还得服兵役徭役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5.汉代桑弘羊曾说:
“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
此亦当世之所患也。
”下列选项符合他的思想的是
A.井田制
B.土地兼并
C.闭关锁国
D.重农抑商
【答案】D
【解析】
“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说明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妨碍农业发展,显然是重视农业的思想,符合重农抑商思想,D正确;A属于奴隶社会土地制度;B属于土地占有情况;C是对外贸易措施,排除。
16.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反映了张居正“农商并重”的理念,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D项正确;从张居正的话中,表明他已经有了本、末同等地位的思想,AB两项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但统治者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入侵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题目问的是“最根本的原因”,A属于外因,排除;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排除C;D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源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故B符合题意。
18.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
“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
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A.限制对外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权威
C.实行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学,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威权,防止西方的外来影响,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故选B。
限制对外交往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手段,排除A;C不符合“真正动机”的限定,排除;D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排除D。
19.租佃关系产生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已较为普遍,宋以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更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租佃之间以契约的形式进行限定,使得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过渡。
这体现出
A.封建社会农业劳动者的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强化
C.中世纪劳役地租剥削方式的推广
D.经济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中国古代租佃关系,即地主将其土地出租给农民,和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没有反映自耕农出卖劳动力、将其劳动力变为商品的信息,故A错误;从材料中的反映出的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向对土地的衣服关系过渡这一信息看,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租佃制的发展,没有相关劳役地租的信息,故C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租佃制从产生和发展,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正确。
20.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禁绝,故选A;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的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B;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也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排除C;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
21.中世纪后期,其他欧洲人对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危机指土耳其人阻断了东西方贸易,故A错误;材没有涉及到扩大海外市场的内容,故B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与东方进行商业贸易,而不是单独对外销售商品,故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欧洲人不满足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为追求更多的商业利润,所以才会开辟新航路,故选D。
22.在16世纪的一百年里,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英国也上涨了155%。
面对这一现象,下列群体中最高兴的是
A.封建地主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势力遭到削弱,而从事商品交易的资产阶级则获得了暴利,故排除A,选C。
物价飞涨,工人农民生活更加困苦,排除BD。
23.有学者认为: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
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即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此时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故C项错误;殖民战争是西方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故D项错误。
24.1549年,英国一个乡绅抱怨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B.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
C.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549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故B正确。
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属于商业革命,故A排除。
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的原因是价格革命,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的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
其表现是: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
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
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2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
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
D说法与史实不符。
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
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
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
2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
D.宗教改革的发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由相对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C符合题意;A、D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
故选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27.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
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
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的增长。
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贸易量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
28.经过长期斗争,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并确立自己的殖民霸权。
这场斗争实质上反映了
A.英语国家对法语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的胜利
D.海岛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在英法对决中,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法国是封建专制制度,故这场对决是先进制度战胜落后制度的胜利,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9.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
C.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
D.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上金银数量大量增加而导致货币价格下跌、相应的物价上涨,根据题干中西班牙物价上涨的倍数要高于英法德的倍数,就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选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
30.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一是理解“扩张的时代”主要指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二是运用全球史观理解其主要影响是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发展到走向一个整体世界。
A、B选项是局部观察,不属于全球史观;D选项也不属于全球史观,故排除,故选C项。
第II卷
31.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吉林省 白城市 通榆县 第一 中学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