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docx
- 文档编号:25352212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331.61KB
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docx
《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
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南通市水利局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6月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凸显。
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应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坚持依法治水,推动水利改革,为全市实现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及重点,对于促进南通市经济增长,进一步巩固水利治理和建设成果,持续提升水利服务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通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南通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政办发〔2015〕92号),全面部署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任务,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全市44个专项规划之一。
南通市水利局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由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任务。
根据编制要求,编制单位分阶段开展了相关工作。
首先完成了规划工作大纲,明确了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以及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进行了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及调研等前期工作,形成了《南通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评估报告》、《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其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水利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安排主要任务,分析投资需求,提出保障措施。
编制单位于2015年10月,提交了《规划(初稿)》,征询市水利局各处室以及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2015年11月,提交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市相关部门意见;2016年5月,提交了《规划(送审稿)》通过了专家审查;经过修改完善,于2016年6月完成了《规划(报批稿)》。
本规划期从2016年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南通市全境。
经审查报批后,《规划》将成为全市“十三五”时期水利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1.1发展基础
1.1.1经济社会概况
(1)区位概况
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
南与苏州、上海两市隔江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
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基本为平原,地面高程1.8~6.3m(国家85高程,下同)。
南通市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南通典型、独特的地缘优势。
图1-1南通市区域位置图
(2)经济概况
南通市现辖3个区(崇川、港闸、通州)、2个县(海安、如东)、3个县级市(启东、如皋、海门)、2个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湾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人均地区总值突破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6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8%。
1.1.2自然条件
南通多年均降水量1000~1076mm,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年间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总幅射量为110~117卡/cm2。
年均雨日120d左右,年相对湿度为80%、雾日31d左右、无霜期212~235d,年蒸发量为840mm,年均风速3.1m/s,春夏以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1.1.3水系及水利工程概况
(1)水利分区
南通市分属长江和淮河流域,通扬运河(经海安、如皋、丁堰一线)、如泰运河(自丁堰、掘港至东安闸一线)以南为长江流域,以北为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分为九吕区、通启区、高沙土区、沿江圩区、诸岛区;淮河流域分为里下河圩区和斗南垦区。
(2)水利工程概况
南通市现有长江主堤171.89km,港支堤长64.04km,洲堤77.2km;现有海堤长度为216.45km。
南通市现有市级河12条,总长约750km;县级河111条,总长约1920km。
南通市现有沿江沿海大中型涵闸24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22座;内河节制闸87座,船(套)闸59座;有中型泵站1座。
1.2发展成就
1.2.1防洪减灾建设顺利开展
长江险工险段实行有效防护,完成了长江口北支新村沙综合整治工程、海门中下段岸线整治工程、新通海沙整治工程、横港沙一期工程;完成了九圩港闸加固、焦港闸迁建工程,四号港闸、戴案港闸、长青沙北闸等拆建工程。
全面完成海堤达标建设扫尾工程,完成了海门市龙桥至启海交界段加固工程,通东海堤段、东灶港闸海堤段护坡应急修复等;完成了大洋港、协兴闸、新港闸迁建工程;连兴港闸、桃花红闸、遥望港新闸、掘苴新水闸建设工程正在实施。
先后完成了如泰运河、栟茶运河、北凌河、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运河、通扬运河、新江海河等14条段447km的骨干河道自开挖建成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治理。
实施里下河圩区治理工程,加固圩堤125.92km,拆建圩口闸100座,拆建闸站51座,拆建排涝站9座;完成了焦港北闸拆建工程、贲家集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了红星河低洼地设防工程,新建防洪闸7座、地涵1座、防洪除涝闸站3座,基本改变该区域年年受淹的局面。
南通市区实施了147条段河道整治贯通、27座涵闸站新建或改造,新建护岸207.5km。
海安县主城区防洪基本完成主城区建设;通州城区建成了金沙镇老城区防洪封闭圈;其余各县市城市防洪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
南通市防洪除涝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长江干堤达到50年一遇标准;海堤达到50年~100年一遇标准;里下河、沿江低洼地等局部区域洪涝矛盾得到缓解;主城区防洪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成功抵御了“梅花”、“达维”、“菲特”等台风的侵袭;经历2015年区域性暴雨未出现较大涝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2水资源配置与利用颇有成效
结合区域治理,先后完成了主要引江口门建设和骨干河道治理,增加河网库容近1亿m3,恢复和扩大了沿江各闸引水能力,2011年较严重的秋冬春夏连旱、2013年的高温伏旱均未出现大的用水矛盾,高峰时期的工农业用水也得到了保障。
正在建设九圩港提水泵站工程和如东东凌水库工程。
先后实施完成了通吕线、通洋线、如海复线、通久线约213km区域供水管线,配套次干管建设约1200km,镇村管网改造24000km;崇海水厂(一期)、长青沙水厂二期正式投入运行。
全市城乡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100%,人口受益率达96%以上,全市城乡供水水质得到了根本改善。
完成了南通市老洪港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建成了如皋长青沙备用水源地、海门匡河及謇公湖备用水源地,正在实施通州区地下水备用水源工程。
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使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饮用水供水保证率。
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
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2亿m3以内(不含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未超过省控指标。
对全部自备水取水户和市区年用水量在6000m3以上、县区年用水量在2万m3以上的非居民用户实行计划(定额)管理。
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2010年的147m3降到2015年的7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0年的25m3降低到2015年的14m3(不含火电直流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2%,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2%。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打一填一”和节水“三同时”制度,计划用水率达到100%,非农取水计量设施安装率100%,初步建立了差别化的水资源费征收体系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30个,创建了61个节水型社区、6所节水型高校、26所节水型学校和1个节水教育基地。
工业废水排放比“十一五”末减少1400万吨;新建防渗渠道2143km,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7万亩;建成9个节水型灌区。
城镇管网漏失率降低到了11.93%;全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10%左右。
2013年7月,顺利通过评估和验收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3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有力推动
以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保护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制定了《南通市重点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实现了水功能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覆盖监测和评价工作。
重点入河排污口尾水监测及综合评价,九圩港、通吕运河、如海运河、焦港等骨干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核查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长江狼山、长青沙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水源地24小时实时监控。
编制完成《南通市地下水压采方案》,完成深井封填542眼,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万m3以内,地下水水位全线回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进一步缩减。
通过实施节水减排、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废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长江南通段稳定保持Ⅱ~Ⅲ类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内河功能区水质改善较大,全市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0年的约53.8%提升到66%,Ⅲ类、Ⅳ类水断面数明显增加,Ⅴ类和劣Ⅴ类水断面数量明显减少。
农村河道水质较稳定,感官黑臭河道部分消除。
重视生态河道建设。
2012年开始,市区开始采用生态河道设计,生态河道建设中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从河道线型、生态效果、景观设计、水文化等方面进行精雕细作,打造市区生态河道建设的品牌工程、样板工程,示范并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河道岸坡绿化和水土保持,全市95%以上的四级以上河道岸坡得到治理防护。
高沙土区以及沿海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1.2.4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积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完善田间建筑物配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新建、改造泵站636座,新建防渗渠道2143km、配套渠系建筑物80758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8万亩。
推进如海灌区、红星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和配套建设,新建、改造泵站117座,新建防渗渠道296.7km、配套渠系建筑物9161座,新建闸站11座。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率达到91%,旱涝保收田面积率达到了75%。
超额完成河道疏浚任务。
疏浚县、乡级河道251条(段),完成土方1461.42万m3,占“十二五”规划数的116%;整治村庄河道(塘)12957条,完成土方7221.5万m3,占“十二五”规划数的174%。
认真落实南通市河道清障及长效管护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行动,拆除坝头坝埂1236处,拆坝建涵4059座,拆坝建桥468座,农村河道清障工作成效明显。
全面解决南通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解决了299.11万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了全市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1.2.5水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先后出台了《南通市地下水管理办法》、《南通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试行)》、《南通市市辖区污水“零排放”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功创建如皋市“省级水资源管理示范市”。
完成长江流域内涉河建设项目审批42项,严格监督建设项目执行批文,强化项目过程监管,落实巡查监管制度。
进一步规范全市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出台了《南通市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和《市郊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了河道管理体制。
各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河道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河长制”。
县级以下河道长效管护纳入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理,由水行政部门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对河道实行全方位综合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逐步完善,加大了管护资金投入力度。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推行水利工程电子化招标投标;北凌新闸除险加固工程实行代建制试点。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试点工作,制订了《南通市水利建设责任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南通市水利建设责任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南通市水利建设责任主体信用等级应用办法》、《南通市水利建设责任主体备案制度》等,开发完成南通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统一的水利行业监督信息管理平台。
1.2.6水利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水利防汛抗旱防台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重视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全市各级落实应急防汛抢险队伍290个,共计1.37万人;实现防汛抗旱各类预案的动态管理。
完成了新江海河闸国家级复核,节制闸、碾砣港闸省一级复核,创建省一级水管单位2家、省二级水管单位1家、省三级水管单位4家,切实提升了我市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全市水利系统中专以上学历者占总职工数的比例为70%,中级以上职称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51.4%。
重视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先后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全市水利站长培训班等,不断提高水利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
优化调整南通市水文站网,增设启东三条港
(二)蒸发站及东灶港海洋潮位站,改建了8个基本国家水位站、5个国家基本水文站、20多个雨量站;改建了天生港潮位站,为南通地区水文信息收集的自动化及测报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成南通市级水文监测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安县水文中心站基建项目。
建成了南通市水情分中心、南通市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南通市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
建成了省-市-县(区)三级网络构架的防汛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市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成,基本实现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与接收。
全市共建设1个市级和3个县级分中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完成394个监测站、437个监测点。
完成了水利现代化规划、防洪规划、水系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治理规划等一批规划成果;完成了南通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研究;正在开展城市防洪规划、市区河道控制线规划、城市水系规划修编等编制工作。
各县(市)也完成了包括水利现代化规划、水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县乡河道疏浚规划等在内的一批规划成果。
推进长江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包括长江横港沙整治影响研究、北支缩窄工程影响研究、流域共享合作补偿机制研究、北支整治建设管理研究等;开展了平原水网地区纳污能力、排污口综合整治、水平衡测试方法,火电厂水平衡测试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完成了我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任务,为深入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先进科技推广研发和应用。
在如皋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推广高沙土地区水土保持技术,在灌区改造中推广农业节水灌溉集成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水利系统自主研究并在丁堰镇赵明微灌区运用的恒压变频系统,获得全国水利行业技术技能创新大赛特等奖。
1.2.7水利改革积极推进
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加大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水利投入政策到位率达95%。
印发《南通市市级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试行办法》,加强政策性规费征收,通过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贷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等方式增加水利建设投入。
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逐年增加并足额到位。
不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逐步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探索实行水利工程代管制,实现水利工程多种管理模式。
初步建立了水利工程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
完成了全市乡镇水利站改革,全市所属六县(市)区已全部完成了体制改革,确定乡镇水利站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启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如皋市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1.2.8水利投入稳步增长
南通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总投入约为134.0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的2.6倍。
从资金筹集来源细分,各级财政投入80.21亿元,社会投入53.84亿元。
从财政支出方向看,重点工程投入18.35亿元,农村水利投入26.85亿元,城市水利投入15.46亿元,用于管理及其他支出73.39亿元。
表1-6水利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投入比例
年份
小计
(亿元)
分类一
分类二
省重点
农水
城市防洪(市本级)
其他
财政投入
社会投入
2011
23.33
2.53
6.00
4.05
10.75
16.28
7.05
2012
28.21
4.61
5.58
3.37
14.65
14.71
13.5
2013
34.4
5.12
4.11
3.02
22.15
12.99
21.41
2014
25.55
3.51
5.96
2.17
13.91
14.5
11.05
2015
22.56
2.58
5.20
2.85
11.93
21.73
0.83
合计
134.05
18.35
26.85
15.46
73.39
80.21
53.84
1.2.9“十二五”主要指标实现程度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3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9个预期性指标全部实现,3个预期性指标基本实现,2个预期性指标部分实现。
“十二五”主要目标实现程度见表1-7。
表1-7南通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评估表
指标
2015年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15年指标
实现
程度
防洪减灾
流域防洪标准
长江堤防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黄海堤防达到50年一遇,有条件及重点江海堤防达到100年一遇;南通市区段江堤力争达到100年一遇。
大中型穿堤建筑物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小型穿堤建筑物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且不低于所在堤防标准。
预期性
江堤海堤基本达到50年一遇,海堤部分堤段已达100年一遇;大部分建筑物通过加固或改建后已达标。
基本
实现
区域防洪除涝标准
里下河圩堤全面达到遇1991年雨情不破圩的标准。
其他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江海平原区、斗南垦区、高沙土区和沿江圩区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里下河圩区达到10年一遇(1991年雨型)除涝标准。
预期性
区域防洪基本达到50年一遇(里下河圩区防洪未完全达标),区域除涝基本达到10年一遇。
部分
实现
城市防洪除涝标准
南通市区防洪达到100年一遇标准,通州区及各县(市)级中心城区防洪为50年一遇标准。
南通市区、通州区及各县(市)级中心城区除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不受涝。
预期性
南通市区防洪达到50年一遇,除涝接近20年一遇;通州区级各县中心城镇接近50年一遇防洪和2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部分
实现
水资源供给与利用
用水总量
46亿m3
约束性
42亿m3
实现
供水保证率
城市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8%,农村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5%;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7%以上,生态用水基本保障。
预期性
城市生活用水保证率超过98%,农村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7%;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85%,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
实现
单位GDP用水量
120m3/万元
预期性
70m3/万元
实现
水资源供给与利用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5m3/万元
预期性
14m3/万元
实现
灌溉水利用系数
0.58
预期性
0.62
实现
节水器具普及率
85%
预期性
92%
实现
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
15%以下
预期性
11.93%
实现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
100%
实现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70%左右
预期性
66%
基本
实现
水土流失治理率
70%
预期性
83%
实现
农村水利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
85%以上
预期性
91%
实现
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比
72%
预期性
75%
实现
农村饮水安全
彻底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约束性
已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实现
1.3存在问题
虽然南通治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对照南通市的发展定位和沿海开发战略、苏中崛起战略的要求,水利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1.3.1防洪除涝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主江堤险工险段依然存在,河势控制工程仍需加大推进力度。
沿海海堤逐年围垦形成了多道堤防,急需调整主海堤堤线,明确海堤建设和防护的投入对象。
沿江沿海部分老旧涵闸急需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新建。
区域排涝能力不平衡,大部分区域已经达到了规划标准,但仍然有部分地区排涝能力不足,与20年一遇的标准仍有差距。
里下河圩区防洪还未完全达标,沿江圩区、三余低洼区、红星河低洼区独立控制工程需要继续推进。
“十二五”期间河道治理成效显著,但工程重点在土方疏浚,一些骨干排涝河道岸坡坍塌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县乡河道建设中水下疏浚和河坡整治、截污治污、水系贯通等同步治理仍待加强。
南通市区城市防洪工程有序推进,但局部河道堵塞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过路涵规模小标准低的现象尚需花大力气解决。
通州区和通州湾示范区的城市水利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部分县级城市的城市防洪仍然是建设部门管理,城市防洪尚未形成体系。
各市、县中心集镇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大部分未进行防洪除涝治理,在进行开发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系的调整和保护,造成水系被打乱,城镇排涝能力下降。
1.3.2水资源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南通市的供水格局主要是自流引江,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均受制于长江水位;在用水高峰期若遇长江小汛,引江受限,引水保证率低,极易造成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
“十三五”期间,九圩港泵站建成后将能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但仍需对九圩港泵站建成后的配套工程建设以及调度方案进行专题研究。
沿海新的经济开发区均建设在沿海前沿区域,大部分位于老海堤外侧的新垦区,水系河网凌乱,输水骨干通道未得到延伸,造成了向沿海供水的“瓶颈”。
此外,南通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尚有部分县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进度较缓,应急水量存在缺口,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1.3.3水生态环境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经济社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仍然存在;由于平原地区河道流速慢,水环境容量受到限制,虽然河道水质逐步提升,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6%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点源污染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部分污染物入河总量超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城区河道感官黑臭现象仍然存在。
清水通道建设的控制手段薄弱,需要多部门联合共同推进,目前仍然只停留在规划层面。
生态敏感区较多,不合理或过度开发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加剧、水域填占、水面侵占等现象仍然存在。
1.3.4农村水利建设需要持续推进
农村河道数量众多,需针对易淤积的河道建立轮浚制度;沟河整治往往注重水下淤积土方的清理,忽视岸坡的防护和清杂,河道综合整治的效益不明显;农村河道上的坝头坝埂仍然存在,限制了农田的灌排能力。
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需解决,沟、渠的建筑物完好率和配套率仍有待提升,其规模和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的布局与新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通启海地区泯沟数量众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州区 骨干 水系 规划 Nan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