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教案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5340076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02
- 大小:82.04KB
《论语》全文教案汇总.docx
《《论语》全文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全文教案汇总.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全文教案汇总
《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论语•学而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重点理解并背诵《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
3.能领悟关于人生道德和学习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并在生活中践行。
激发学生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多媒体出示)
(1)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今天,我们来学习学而篇前八章。
板书——学而篇。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
说(yuè) 愠(yùn)弟(tì) 鲜(xiǎn)省(xǐng)
惮(dàn)
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
1.讲述故事:
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
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件出示)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
”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课件出示)“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
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件出示)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
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2.出示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生读。
(2)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
(3)师解释:
孔子说:
“学习知识以后,时常去复习那些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
(5)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人的道理。
(6)指导背诵。
2.出示“吾日三省吾身”,用以上同样的方式学习。
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
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
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
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
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引导学生领悟自省的道德修养,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五、学生相互交流背诵
六、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前八章,你感悟到什么?
2.你知道哪些名句会引导你学习,你以后会怎样学习?
怎样做?
七、小结
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用这些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
《论语·学而篇》
学习方法自我修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还记得我们重点理解的那三句吗?
这三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八章,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
行(xìng)远(yuàn)谄(chǎn)
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
1.出示句子: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生读。
(2)师领读,提示解释
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
和谐、和美、调和。
先王之道:
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
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节:
约束,节制。
(3)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
(4)师解释:
有子说:
‚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
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面。
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
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
(5)学生质疑。
(6)师补充说明:
孔门认为,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可见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7)讨论交流:
在生活中,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吗?
(8)指导背诵。
五、齐读后八章内容
六、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后八章,你感悟到什么?
2.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要做到什么?
七、小结
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做到“和为贵”这个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
为人处世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
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邓宜娟
【教材分析】《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为政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重点理解《论语•为政篇》中的5到17章有关句子,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
3.熟读并背诵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的句子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如何尽孝的道德情操,领悟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孝的做法。
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诵读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造写“孝”的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为政篇》中的5-8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母亲节到来时,你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3、大家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
出示卡片,大家看这个“孝”字(板书:
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扶着老人行走,多么形象啊!
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
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甚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多么重视孝道!
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孝道的呢?
4、指名说说自己对“孝”的理解。
二、学习《为政篇》第五章
1、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
“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很多了,并且熟悉礼节。
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啊。
”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果然拜了孔子为师。
有一次,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2、请大家看《为政篇》第五章。
先听老师把这一则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注意听好读音和停顿。
3、老师范读这则两遍。
4、老师简单介绍樊迟: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5、大家自由地把这则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6、全班齐读一遍,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如有不正确的,及时给予纠正。
7、指名三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8、在这则《论语》中,孔子认为什么是孝道?
9、学生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孟懿子之间的对话告诉樊迟?
10、指名汇报讨论的结果。
11、教师归纳点拨:
孟懿子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他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的朋友,孔子非常尊敬他,所以回答问题非常含蓄,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由孟懿子自己去体会。
但是他又想到孟懿子未必会懂,所以就借樊迟的口去慢慢传话,作间接的教育,所以就有了孔子和樊迟在车上的一段对话。
12、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说。
13、大家一起再把这则朗读一遍。
三、学习《为政篇》第五章
1、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可是他们在向孔子请教孝道的时候,孔子每一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他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看后三则。
2、自己自由地把这三则朗读三遍。
3、全班一起把这三则朗读一遍,老师相机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
4、现在我们已经熟读了这三则,下面请大家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试着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5、在理解这三则的意思时有什么困难吗?
6、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困难适当给予点拨,引导他们体会每一则的意思。
7、学生再次与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意思。
8、指名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9、讨论:
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关于孝道的回答都不一样呢?
10、指名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11、教师归纳:
孔子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老师,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只说:
“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
这就需要孟懿子自己去体会了,作为一个从政的人,不违背自己的父母,按照礼节去侍奉父母,这是孝道,但是能够视天下人为父母,不去违背人心,这才是大孝、真孝;孟武伯是一个霸道无礼的世家子弟,不能体会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就告诉他,要去体会父母看到孩子生病时的那种担心、忧愁,将来如果要从政,要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就从更细的方面去引导他们:
孝顺父母,除了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从心底里敬爱自己的父母,脸色上要愉悦和婉。
12、从这里,大家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聪慧,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四、联系实际
1、读着孔子关于孝道的这些言论,大家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
2、指名说说自己对父母的孝顺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应该怎样改进。
五、总结
是啊,我们常常认为父母爱我们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也常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可是在享受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同时,我们也常常忘记了父母也需要爱,常常忘记了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重新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吧!
让我们再次重温孔子的教诲,让它们牢记在我们的心中!
六、学生一起朗读这四则《论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四则《论语》。
2、为父母做一件尽孝的事。
板书:
回报父母尽孝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为政篇》中的9-17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为政篇》中的5-8章,请大家回顾一下,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一起背诵。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篇》,学习的内容是第9章到17章(板书课题:
论语•为政篇第二2.9——2.17)。
二、学生自学
1、今天学习的九章都非常短小,主要以大家自学为主,自学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论语》的方法。
2、指名学生概括前面学习的方法,教师相机板书。
3、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完成自学第一步:
准确、流利地朗读
(1)小组内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九章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注意读音的字是:
廋(sōu)比(bì)罔(wǎng)殆(dài)知(zhì)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4、小组完成自学第二步:
理解意思
(1)交流汇报自己理解意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这几则《论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器”、“周”、“比”、“罔”、“殆”的意思。
)
(3)讲述“邯郸学步”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4)介绍一些国学研究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体会《论语》的魅力,从而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5、小组完成自学第三步:
熟读成诵
(1)小组内熟读这几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
(2)指名3生背诵,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背诵一遍。
(4)指导背诵跟学习有关的句子。
三、拓展总结
1、读了九章《论语》,我们不妨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
2、讨论交流:
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学习?
3、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是为了让《论语》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实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论语》理解得更深刻,也可能会使你得到新的启发,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板书:
掌握学习方法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
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邓宜娟
【教材分析】《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八佾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领悟《论语•八佾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八佾篇》1到5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本篇的主要内容: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八佾篇》就是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2、释题:
八佾,佾,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二、学习第一章
1、自由朗读这一则两遍,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的字:
佾(yì)孰(shú)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
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这一则两遍。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6、教师简介季氏: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仲孙氏、季孙氏中的一家。
7、学生自己试着了解意思。
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8、师出示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
9、全班一起再次朗读这一则一遍。
(三)学习第二到五章
1、学生自由朗读这四则三遍,做到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指名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这四则,大家评议他们的读音是否准确。
注意读音的字:
彻(chè)奢(shē)
3、全班齐读这四则,读准字音。
4、学生试着画出这四则的停顿,然后自己读一读。
5、学生尝试自己说说这四则的意思。
6、指名学生说说这四则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1)三家:
鲁国当政的三家:
孟孙氏、仲孙氏、季孙氏。
(2)《雍》:
《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
庄严肃穆。
(4)堂:
接客祭祖的地方。
(5)易:
治理。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6)戚:
心中悲哀的意思。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7)夷狄: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8)诸夏:
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9)亡:
同无。
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7、师出示译文:
(第2则)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
“(《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庙堂里呢?
”
(第3则)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
(第4则)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
“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
(第5则)孔子说:
“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
8、全班一起再读这四则一遍。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五则《论语》,讲的都是孔子对于礼的一些看法,联系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孔子生活在现在,不知道要感慨到什么程度。
现在我们对于礼是怎样的态度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2、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即使在今天,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维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礼法制度和规矩的。
3、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把今天学习的五则读一遍。
五、作业
背诵五则《论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八佾篇》10至14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整个八佾篇所论述的就是关于礼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前面学习的背诵一遍。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篇的五则。
(板书:
八佾篇第三3.10——3.14)
二、熟读今天要学习的五则
1、自由朗读这五则《论语》两遍,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全班齐读一遍,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对朗读不正确的字音进行纠正。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好停顿。
禘(dì)监(jiàn)
4、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自由朗读这五则《论语》,争取读准停顿。
5、全班齐读这四则《论语》一遍,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准确。
6、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停顿不正确的领读两遍。
7、学生反复朗读这五则《论语》,做到朗读流利,准确。
三、理解这五则《论语》的意思
1、学生默读这五则《论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尽量解决自己的问题,如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交流。
3、老师补充介绍下列知识:
禘:
古代的一种祭祀的大典,仪式非常隆重,通常由天子代表全民进行祭祀。
在此期间,天子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后才能够代表全民出来主祭。
灌:
祭祀时第一次用酒奉献神祗叫灌。
王孙贾:
是卫国的大夫。
奥:
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灶:
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4、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5、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全班汇报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说:
说法,规定。
媚:
巴结、逢迎、讨好。
监:
同“鉴”,借鉴。
郁郁:
非常茂盛。
6、老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则的意思,适当进行点拨。
这五则中的前三则孔子谈的都是祭祀时的诚心,他认为既然要参加祭祀,就应心里有庄严肃穆、恭敬诚意,否则还不如不去祭祀。
对于“自既灌而往之”者,孔子“不欲观之。
”,他认为“知禘之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掌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如不与祭,则不如不祭。
这里不仅告诉我们祭祀应该做到庄重虔诚,还告诉我们做人同样应该做到表里如一。
第四则主要告诉我们,奉承谁都不能够获罪于天。
第五则则是自称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全文 教案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