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docx
- 文档编号:25338853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81.69KB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docx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
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
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
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
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
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
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
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
前者以女记者到厂里采访为线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和戏剧矛盾,刻画了一位敢于顶风冒险、改革旧体制、推行新制度的厂长形象;后者,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
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短篇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风采的作品,其结构、样式、手法、风格各有特色。
有电视喜剧《不该将兄吊起来》、电视歌舞剧《金房子》、电视轻喜剧《自行车圆舞曲》、电视悲剧《走进暴风雨》、论文式电视剧《我们起誓》。
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秋白之死》堪称精品。
《希波克拉底誓言》借助于古希腊神圣的医学之父希波拉克的誓词,围绕着3位医生竞争眼科主任和孩子的眼睛被摘除这对矛盾,组织情节,表达情感、倾向和对人生、生活的哲理认识,并借此映照出人的灵魂的真诚与虚伪。
作品运用象征、浓缩、变形、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审美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秋白之死》是一部凝重、悲怆的抒情人物传记片。
它塑造了作为革命领袖、文化人的瞿秋白对生死的见解。
瞿秋白被反动派逮捕后写下了《多余的话》,编导者将其中许多深刻、精美的语言,演化为画外音、人物独白、人物对话、旁白等,声情并茂,音画迭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坦荡、严于律已、多思善感、诗情横溢的瞿秋白的形象。
作品立意高远,情思隽永,写实、写意、隐喻、象征相统一,给观众联想、思考、审美的极大满足。
短篇电视剧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连续剧的大量涌现,数量虽有减少,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却日臻成熟。
许多作品发挥出了短篇电视剧独具的优势:
艺术的整体性和艺术的探索性。
别具一格的风格化的作品出现使中国短篇电视剧终于达到了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
比如《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便是一部艺术品位很高的作品。
它讲述:
“文革”中,百业俱废,一位游泳健儿默默地在向世界纪录冲刺。
他创造了世界纪录,却无人知晓。
在一次大规模的武斗中,他坚持游泳,竟被指为“*细”,判处死刑。
就在他用生命的最后节拍向着世界纪录的终线冲刺的时候,罪恶的枪声响起。
该剧将“文革”作为背景,编导的着力点在于通过结构上的超常组合,拍摄上的超常视角,以及色彩、光线的运用,引导观众深层次地思考社会、人生。
起伏跌宕的叙述,激情的渲泄背后,是冷峻的审视,称得上是一部形式独特、充满象征意味的现代寓言片。
又如根据艾芜小说改编的三部作品《边寨人家》、《人生哲学第一课》和《山峡中》,原作中绮丽的自然山水、传奇色彩浓郁的故事和人物命运,与艾芜人生相映衬,大大扩大了叙事空间,实现了电视剧叙事艺术形态的突破。
中国短篇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日益显示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蓬勃发展的电视连续剧
在中国,电视连续剧起步只有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一艺术品种以其自身的审美优势,借助于中国社会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迅速腾飞,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电视剧的主力军。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摄制的《敌营十八年》,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地下工作中的高风亮节。
由于剧本脱离生活,拍摄又缺少经验,反映平平。
接着,山东电视台推出《武松》,获好评,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第一部成功之作。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从总体水平看,属于初创期,质量不高,但也出现了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是:
《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
《蹉跎岁月》以“文革”期间下放到贵州的上海知识青年柯碧舟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他因出身不好,遭到岐视,从自卑、消沉到觉醒、振作、奋进的过程,深刻地表现了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赤橙黄绿青蓝紫》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风貌,将青年一代怎样看待人生的严肃课题提到人们面前,尤其是通过对刘思佳性格的刻划褒贬,提出尊重人的个性色彩,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次。
《鲁迅》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电视连续剧。
该剧以鲁迅祖父入狱为背景,以鲁迅父亲病重到死以及亲属逼分家产为主线,再现了鲁迅的少年时代。
编导在处理传记性与故事性的关系时,以传记性为基础,凡属重大事件事事有据,同时又特别注意挖掘素材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恰到好处。
作品为传记性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
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从1985年到1989年5年中,电视连续剧的产量猛增了10倍。
28集长篇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它忠于老舍原著,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满腔热血地揭示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的命运,并为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伸冤、呐喊;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爱国主义精神,也揭露了某些人在敌人残暴面前的投降与堕落,民族性格迅速形成的裂变。
作品在将文学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时,努力体现老舍原作中的地方特色、北京风味,终于成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紧接着又有3部作品引起轰动:
《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充满诗意的风格表现了工读学校的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对失足孩子的关心、教育与挽救;《努儿哈赤》以宏阔的场景、史诗般的气质,塑造了16世纪女真族英雄努尔哈赤的形象。
该剧不仅以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富有历史内涵,取得了包括“最苛刻的历史学家在内的所有观众的认可”,也以导演在剧中大胆使用两极镜头组接画面,拓展了电视镜头的摄影视野而为人称道;《雪野》描写一位名叫吴秋秀的北方农村妇女同包括前夫在内的5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和兴家立业、开拓进取的风貌。
作品以丰富的容量、复杂的性格,以及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美、风情美吸引了观众。
这个时期激起社会极大反响的作品为《新星》和《红楼梦》。
《新星》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斗争的社会生活。
作品保持了原著锋芒毕露的锐气、气势和昂扬的基调,抨击腐败,呼唤改革,通过不同人物的众生相和美、丑的对比,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逼人思考。
《新星》以其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以37集的宏大规模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稀世巨著搬上屏幕。
电视连续剧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熔视听于一炉,以及容量大、剪裁自由等长处,使广大观众第一次得窥巨著的全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
该剧的播出是《红楼梦》小说问世以来一次最大的普及。
同时,作品在改编时,编导者以“忠于原著、重视续作”的态度,以社会悲剧立意,并确定“流畅、深沉、精细、浑厚”的方针,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以适应原著中人物年龄要求的种种创作法则,自成一派。
从整体上来说,这部作品达到这一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八十年代后期,除上述剧目外,得到好评的还有《凯旋在子夜》、《严凤英》、《末代皇帝》、《雪城》、《甄三》等。
一些通俗剧、情节剧,如《包公》、《济公》、《那五》、《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几乎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
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以其更为宽阔的目光,表现改革开放的进程,讴歌从城市到农村,从科研、教育到卫生、体育各条战线正在努力奋进的中国人民,同时也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海外,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长篇力作。
《中国神火》、《天梦》以“两弹”上天的壮丽历程,描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的强国之梦;《出路》、《浦江叙事》、《大潮汐》表现了国有大型企业转换机制再创辉煌的浩大气魄;《公关小姐》、《深圳人》、《情满珠江》传达了南国改革开放的多种信息,抒写了改革人物的新的思维与新的情感;《神禾源》、《双桥的故事》和《篱笆·女人和狗》3部曲反映了当代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北京人在纽约》则描绘了一场充满竞争、辛酸、冷酷的“新移民”的美国梦。
除上述作品外,九十年代前期有3部连续剧以自己独有的思想艺术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它们是: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围城》。
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以“文革”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编织了一个发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的刘家和住在小洋楼里的王家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它是一部家庭情节剧,通过刘慧芳、宋大成等主要人物刻画,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温柔、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敦厚、朴实、真诚,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赞扬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执着的爱。
作品没有议论与说教,以家常事、儿女情来表现生活,进行情感交流,从中寄寓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现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风格。
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
它的成功标志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围城》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
原著是一部社会面广、历史感强、极富哲理性的作品。
它通过一批知识分子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被围困的面貌、命运,展现了三、四十年代丑恶、腐败的社会面貌,揭示了人物的纷争、孤独与摩擦。
原著主题的深邃及艺术上的卓而不群,给改编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然而,电视连续剧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将解剖与批判融于幽默之中,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
该剧是一部少见的高品位的艺术佳作。
这个时期电视连续剧的优秀之作还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巨人的握手》、《唐明皇》、《焦裕禄》、《巾帼悲歌》等。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之作:
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以共和国30年的历史为背景,写一代知青经历、命运、感情的《年轮》、《孽债》,通过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普通人美好情操的《咱爸咱妈》、《儿女情长》,为生活中的英雄塑像的《李润五》、《警官崔大庆》、《西部警察》,针砭时弊的《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反贪局长》等。
在香港回归前夕,又有一批反映鸦片战争和香港历史变迁的连续剧推出,如《鸦片战争演义》、《林则徐》、《香港的故事》、《大命运》、《千年等一回》等。
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正以世所罕见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电视剧园地里一颗参天大树。
创造开拓的戏曲电视剧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戏曲电视剧则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联姻,产生的新一类艺术品种。
她的诞生与发展对弘扬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插上翅膀,对促进戏曲艺术的重新振兴意义重大,同时对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剧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以前
这个阶段可称为“戏曲舞台纪录片阶段”。
它是从1958年开始,同中国电视剧的播出同时出现的。
戏曲舞台纪录片多数为现场多机拍摄,然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如增加字幕说明,紧凑幕间时间或不必要的场次。
戏曲舞台纪录片是戏曲与电视最初的结合形式。
它为戏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资料。
第二阶段为“戏曲电视艺术片阶段”
这个阶段,拍摄戏曲剧目,已脱离了舞台,在搭景和实景中拍摄。
戏曲电视艺术片是以运用电视手段需确保和发挥戏曲基本精华为前提的。
比如传统戏曲艺术片《挡马》在运用电视上的意识流显影等手段,不但没有削弱中国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而且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将杨八姐与焦光普相互盘查中的高难动作技术表现得更加精彩了。
再如戏曲艺术片《燕燕》,通过搭景,虽然增加了大门外的雪景、院落、夫人的上房客厅等场景,增强了灯光效果的气氛,不仅没有减弱主人公燕燕唱念做打效果的发挥,而且随着镜头不同镜别的处理和蒙太奇技巧,把燕燕真挚、天真、醒悟、倔强、反抗的性格,刻划得更为淋漓尽致。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拍摄了许多戏曲电视艺术片,如京剧艺术片《张飞敬贤》、《曹操与杨修》,昆剧艺术片《南唐遗事》、《潘金莲》;川剧艺术片《界树下的奇案》、《四川好人》;越剧艺术片《春华秋实皆芳菲》、《桃花梦》等。
第三阶段为“戏曲电视剧阶段”
戏曲电视剧不再是戏曲和电视的简单相加,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品种繁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选材上看,可划归三类:
一是旧戏新编剧。
将旧戏中不利于电视化的东西剔除,将利于电视化的东西加以强化。
八十年代以来,涌现了许多旧戏新编的戏曲电视剧,如京剧电视剧《香罗帕》、《谢瑶环》、《洛神》、《正气歌》,越剧电视剧《孟丽君》、《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视剧《七仙女与董永》、《女驸马》、《劈棺惊梦》等;二是新编历史剧。
它可以更充分的采用电视手法来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
八十年代以来,较好的传奇故事剧有湖南花鼓戏《喜脉案》,京剧《狱卒平冤》、《乾隆下江南》,越剧《秦淮梦》、《胡图青天》,豫剧《乞丐与状元》、《糊涂盆砸锅》,川剧《乔老爷奇遇》等几十部。
三是现代剧。
它是新创作的以现代化人和现代生活为内容的戏曲电视剧。
这种电视剧电视化自然不成问题,但如何与戏曲这一形式融合,更有其难度。
八十年代来,质量较好的新创作的戏曲现代电视剧有沪剧《璇子》、《雾中人》、《东方女性》,京剧《雪花飘》,豫剧《生儿子大奖赛》、《倒霉大叔的婚事》,越剧《爱的镜子》、《田螺姑娘》、《孔乙己》,评剧《开店》等数十部。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戏曲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要把握好戏曲与电视在审美特点上的矛盾,要把这种矛盾比较融洽地统一在一起。
这就是写意与纪实的矛盾,程式化与生活化的矛盾,真实化与虚拟化的矛盾,演唱与话白的矛盾。
从这一时期优秀的戏曲电视剧来看,已经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上述几对矛盾在剧中的巧妙结合。
比如昆曲电视剧《南唐遗事》中,扑蝶是写意的,水中的倒影和周围环境是写实的,两者结合不仅不破坏真实感,反而更显美感。
京剧电视剧《潘月樵传奇》把程式化的戏曲武打与生活化的武林格斗溶于一炉,既有真实感,又有艺术感。
越剧电视剧《秦淮梦》中虚拟的布景与真实自然风光浑然一体,也倍添魅力。
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戏曲电视剧作为中国的一种民族化的电视剧样式,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成长壮大的儿童电视剧
中国儿童电视剧如从196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刘文学》算起已有快40年的历史了。
“文革”前一共只播出36部儿童电视剧,题材范围狭窄,说教味道浓。
中国丰富多采的儿童电视剧创作,应该从1978年算起。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至今,中国大约拍摄、播出儿童电视剧在500部左右。
数量不算太多,但总体质量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中国的儿童电视剧正在成长、壮大。
其重要标志,是反映儿童生活的面宽了,取材的范围扩大了,样式与风格多样化了。
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不少可供儿童观众欣赏的世界文学名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白雪公主》,这些充满着哲理内涵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
儿童时代是一个梦幻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儿童电视剧创作还涌现了许多童话作品,它们满足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幻想与好奇。
比如《渔夫和金鱼》、《同是一个太阳》、《动物王国的窃案》都特别受儿童喜爱。
在儿童观众中反响较大的两部儿童童话电视剧,是《大鸟在中国》和《小龙人》。
前者采用的是木偶与真人同台演出的艺术形式。
大鸟生活在遥远的美国,它和它的好朋友小狗巴克利为了寻找聪明美丽的南天皇后凤凰来到中国,它们幸福地登上了雄伟的长城,参观学校,游历运河,饱览中国美丽的山河,在中国小姑娘小英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热情帮助下,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成为现实。
该剧形式新颖活泼,充满了艺术想象力,在美国获电视艺术最高荣誉奖“艾美奖”最佳儿童节目奖;后者是一部以“小龙人”为主角的大型现代儿童话剧。
“小龙人”的妈妈是神女,为托起月亮不使它坠下而变成石头。
“小龙人”为救妈妈而尽千辛万古。
后来,有人告诉他,妈妈已化为长江、黄河,妈妈希望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部童话剧以瑰丽神奇的形象,把深刻的寓意寓于其中,不失为优秀作品。
以伟人、英雄人物为主角的传记题材历来是中国儿童电视剧的重要内容。
这个时期,这类作品已逐渐消失了以往踞高临下的教育昧道,以亲切、和颜悦色的面貌出现,很为儿童喜欢。
如《少年毛泽东》中的毛泽东是一个平等的,正直的,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少年,极易与儿童沟通。
特别是有一批以十佳少年为题材的电视剧,运用纪实手法,让十佳少年本人“饰演”,使儿童感到真实、可信、可学。
如《我有一片辽阔的蓝天》讲的是十佳少年成洁小时不幸触电失去双臂,她以脚代手坚持学习的故事。
成洁角色由她本人“扮演”。
编导以朴素、清新的纪录片展示了成洁的内心世界。
写她克服困难时的喜悦,写她生活不能自理的苦恼,写她对自己的“胡思乱想”和偶然间发脾气产生的自责,写她在父母关怀中的种种感受和敏感的少女情怀。
看这个电视剧,少年儿童的心会与成洁贴得很紧很紧。
中国儿童电视剧在成长、壮大的另一个标志是,许多作品消失了成人化倾向,消失了枯燥与干巴的倾向,洋溢着天真可爱的儿童情趣。
在《爸爸,我一定要回来》这部优秀儿童电视剧中,儿童情趣体现在创作者对儿童情感的展示之中。
该剧讲述的是一位上四年级的贝贝,从小由奶奶养大,当爸爸、妈妈把她接到身边时,她的思念,她的感情,一直在奶奶那里。
这种情感与思念,是执拗的,有时是“蛮不讲理”的,然而它恰恰体现了童心的美丽。
在《棒棒真棒》中,儿童情趣体现在对棒棒这个现代儿童的个性的刻划之中。
棒棒的活泼、真诚、好胜,以及娇惯、任性,很有当今现代儿童的生活实感。
他是一位真正的儿童,而不是观念和问题的化身。
在《妈妈不在的夏天》、《太阳有七种颜色》、《插班生》、《墨海新蕾》等电视剧中,儿童情趣更多地体现在儿童趣味的细节、动作、场面之中,更多体现在大胆的想象,巧妙的误会,曲折的故事之中。
特别应当指出,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成长壮大,还体现在我们的创作人员,已经在创作中注意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象。
从总数500部左右儿童电视剧中,有表现低幼儿童的,表现少年儿童的,还有表现15岁至16岁的半成人的。
创作者从接受对象在年龄层次上的区别出发,选择了他们最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
比如在观看对象为低幼儿的电视剧中,往往充满着诗意与梦幻,从选材到表现技巧,都富有浪漫性。
而以半成人为观看对象的《十六岁的花季》,更多的是采用纪实手法,真实地去反映生活的欢乐与艰辛。
这一切使中国儿童电视剧呈现了多种色彩。
中国有3亿儿童,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的儿童电视剧正在朝着一个良好的前景发展。
中国电视剧导、表演艺术家
中国的电视剧导演极大多数是在近20年当中起步的。
主要有王扶林、张绍林、陈家林、林汝为、潘霞、蔡晓晴、尤小刚、郑晓龙、石学海、李文岐、陈胜利、周寰、杨洁、赵宝刚、史践凡、孙周、黄蜀芹、张子恩、鲁晓威、潘小扬、虞志敏、沈好放、金萍等。
他们大部分或毕业于电影学院,或由电影导演转行从事电视剧导演,或始终影视两栖。
年轻,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充满着开拓精神,成为这一代电视剧导演的共同特点。
他们中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为王扶林、张绍林、陈家林、尤小刚、蔡晓睛、潘霞。
中国有突出成就的电视剧演员,多数来自电影界。
特别是90年代以来,著名电影演员几乎都开始兼职电视剧演出。
就男演员而言,周里京主演了《新星》,姜文主演了《北京人在纽约》,葛优主演了《编辑部的故事》,谢园主演了《上海一家人》、《爱你没商量》、《城市稻草人》,李雪健主演了《渴望》、《李大钊》,陈道明主演了《围城》、《末代皇帝》、《一地鸡毛》,李保田主演了《宰相刘罗锅》、《鸦片战争演义》,张丰毅主演了《淮阴侯韩信》、《没有终点的跑道》,王志文主演了《皇城根儿》、《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孙淳主演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浦江叙事》,尤勇主演了《风华绝代》、《大家族》,陈宝国主演了《北洋水师》、《咱爸咱妈》、《北京深秋的故事》,濮存昕主演了《英雄无悔》,等等;就女演员而言,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风华绝代》,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李羚主演的《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上海一家人》,吕丽萍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围城》,许晴主演的《皇城根》、《东边日出西边雨》,李媛媛主演的《京都纪事》、《围城》、《香港的故事》,江姗主演的《过把瘾》、《大家族》,宋丹丹主演的《爱你没商量》、《我爱我家》,徐帆主演的《情殇》、《一地鸡毛》,刘蓓主演的《深圳之恋》、《起步停车》,赵明明主演的《女人不是月亮》、《汉宫飞燕》,王姬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陈小艺主演的《外来妹》,陈红主演的《纽约风暴》、《今生今世》、《水云间》等,也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视合流,影视导演、演员已先行一步,这对于提高电视剧的导、表演艺术无疑将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电视剧 走向 成熟 1958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