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334983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76KB
课例分析报告.docx
《课例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分析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分析报告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
(1)高中历史必修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是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以时间为线索,将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承接近代中外的民主政治文明的成果,又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特点。
(2)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那么如何才能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行使国家权力呢?
采用哪些途径和方法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正常行使?
如何确保在民族众多的国家中使民族平等得以实现并走向共同繁荣呢?
上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本课教材内容的学习加以解决。
而且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对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比较使学生对真正的“民主”理解更加明确。
2、教材特点:
本课教材的现实性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对于人大制度及基层民主制度的理解更是如此。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上述制度仍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上述内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都会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简单的照本宣科,是很难让学生加以接受的,更不用说能够正确的理解了。
所以,对于上述内容的学习时要注意学生相关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及梳理。
此外,本课教材的内容很容易使人与政治相混淆,学生对上述内容学习的兴趣往往比较差,需要加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本课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仅重点知识就有三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一部宪法之多,所以处理较为困难。
(二)教学设计的分析
分析一:
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梳理恰当,为后期学生的掌握打下好的基础。
在学案设计的时候,我注意设计了在每个框目内容的学习之后都设计了对本部分基础知识的梳理环节,使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归纳,经过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把握更加有据可抓,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落实,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分析二:
通过对教材内容上注重详略处理,重点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点分析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并保证学生的精力能够重点突出的加以释放。
同时,在本课小结时用“一根二基”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认识深刻,这也是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分析三:
利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激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一,引用了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直观的、形象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选用了“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人大的召开”、“建国六十年民族发展成就”等几段视频资料,对上述视频的处理是课上播放两个“一届人大”、“建国六十年民族发展成就”,课下再将其他的资料进行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对“一根二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
其二,充分利用小组教学的优势,采用小组竞争的办法创设了一种竞争机制。
具体操作中仍沿用此前的实施办法,将班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了对教材归纳梳理、理解分析、反馈练习三个部分,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的集中精力,抓住某个部分进行相应的突破与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有效把握。
分析四: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结合课标精心选择相应的选择题及非选择题,在题目的选用上重点针对“一根二基”及1954年宪法内容分析与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清晰。
(三)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一:
学生对本课主干知识归纳清晰、准确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学习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导学问题,由各组学生依据相应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从实践中看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应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本课教材内容的梳理,特别是对“一根二基”的主干知识的梳理。
分析二:
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通过此前教学设计,特别是采用视频应用、小组竞赛两个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为明显。
在播放视频资料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很有益处;在小组研讨过程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充分的表现出来,小组的展示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对于学生的兴趣提升效果很好。
分析三:
练习反馈效果较好,在完成练习中,由于有基础及提升练习的设计,学生在组内进行了分层准备,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练习,对于学生增强自信、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都很有帮助。
本课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活动欠活跃,特别是思维更加欠缺活跃。
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的欠缺活跃,分析其原因有:
1、学生比较紧张。
本课由于是区、校观摩课,所以听课教师达数十人,而且是在报告厅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进入之后就感受到比较紧张,造成整节课心态没有彻底放松下来;2、本课内容量大,所以给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应的压缩,从而使学生活动量更少了。
二、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全面。
由于课时比较紧张、学生相对较为紧张,有两人次出现错误,加之课上出现的意外情况所以造成仅对一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检查,而对其他五组学生的掌握情况缺乏了解。
三、教学设计中欠缺观点对抗环节。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由于我过分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归纳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造成没有考虑设计一个观点对抗的环节,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调动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实际上,可以利用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的认识模糊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分析。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在“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
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世袭制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从此中国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三、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在地方,夏商时期方国林立,周王或商王可封赐方国首领为“侯”“伯”等,并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
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这一部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商周时期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也就是所谓的“国”其实很小,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
因此对于“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周王则因循前代,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对它们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3、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力量的发展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大的诸侯国。
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渐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
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
在“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二、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设计的分析
1、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难点是宗法制。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本课的整体出发,围绕本课主旨,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并作到详略得当。
2、新课的导入可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并由此引出“禅让”的含义。
这可由学生来讲述。
教师在处理“导入框”内容时要着重指出禹不仅继承了部落联盟长的权位,而且享有极高的威望。
“这就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的实行奠定了基础”一句话,就揭示了“导入框”与“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
①禹建立夏朝;②启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③夏商王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即带有神权特色);④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4、“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
①分封制的实行(“封邦建国”),要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讲。
②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是规定天子与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③分封制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④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王畿”由周王直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建立诸侯国统治,而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⑤分封制的作用及利弊。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一目是本课难点,本目教学应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上下功夫。
(3)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一:
学生能够探究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分析二:
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并且周武王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是古人智慧的象征。
分析三:
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郁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在“光荣革命”这一目中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英国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光荣革命
1、英国议会的形成。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议会是在王权衰落中产生的,它对王权有着限制性的作用。
后来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光荣革命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自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认为“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资产阶级和王权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38年的苏格兰起义,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
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
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政府征税须经议会授权成为传统。
因此,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反对派利用这个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
他们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进行指责,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
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声势日盛。
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同国王进行斗争和较量。
内战爆发后,由克伦威尔组织议会军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内战的结果是议会军打败王军。
查理一世成为议会的阶下囚,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将国王处死。
它意味着对“君权神授”思想的否定,是历史的进步。
此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开始了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
克伦威尔为巩固统治采取一些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他本人逐渐擅权专断,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表现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和复杂。
在政治斗争又趋于尖锐的形势下,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这正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
詹姆士二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引起了辉格党人的反对,也遭到一部分托利党人反对。
从而发生了在英国历史上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场政变,即“光荣革命”──1688年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
第二目,“议会权力的确立”。
本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三、责任制内阁形成。
一、1689年的《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议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
在1689年召开的议会上,请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也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谴责詹姆士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要求国王今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
他们以法律形式逐渐取消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并限制王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以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它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从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过程来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坚持以新的政权和原则替代旧的一套是必须的,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但毕竟发生了克伦威尔的执政曾引起内乱又只能将旧王朝请回来执政的一幕,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旧王朝绝对不行,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
唯一可行的,就是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制,但在本质上要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保障国会下院掌握最高的权力(立法权等),这就是君主立宪制。
所谓君主立宪,也就是说,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并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权利法案》。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君主立宪制”。
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责任制内阁形成”。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
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
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
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
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
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对内阁制可概括为三点:
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设计的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词和概念较多;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集中、突出。
建议教师在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中,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述本内容;并通过对一些历史材料的解析,从材料中获得感性认识;还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如:
通过材料的引用、剖析和归纳,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增加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权利法案》内容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将其条理化、简单化。
建议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做相关内容知识的溯源(议会制度的形成)、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和革命后的变化)和对比(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共性和个性)。
教师对于一些生涩的政治体制、法律等概念的介绍,应该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本节知识要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网络资源的搜集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学习,共同丰富本节的重要知识
(三)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一: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分析二: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涉及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抗日战争》课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玫琳凯本课引言从中日两国对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截然相反的反映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究竟给两国带来了什么?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历史、现实两个时期,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战争的影响,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第一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
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
如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长,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与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作战相呼应,使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不能继续扩大进攻规模,其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了。
由此可见,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这一子目
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特别是南京大屠杀,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军民死亡超过30万人,这是中华民族永世不能忘记的。
深入学习此目,不仅在于用史实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而且在于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而非仅停留在感情宣泄的层面上。
第三个子目“抗战的胜利”,首先介绍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可以补充说明百团大战的背景,指出百团大战的发动与当时国内外局势是紧密联系的,它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百团大战具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达到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目的。
其次,本子目介绍了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内容,在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配合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军队开辟的国外战场,进一步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有力支持,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战争结果呢?
可以从日、中、国际三个角度分析。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中国国内而言,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威望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就国际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教学设计的分析
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看电影《东京审判》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更多一些感性认识。
在正式讲述本节内容之容,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梳理近代以来日本侵前,老师可引导学生简单复习第二单元内略中国的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
近代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屡战屡败。
这些侵略中,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最甚,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为什么中国会在这场最艰难的战斗中取胜?
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