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与我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docx
- 文档编号:25334539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33.35KB
全球与我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docx
《全球与我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与我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与我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
2010年全球及中国各省生猪养殖概述
一、全球养猪业发展概况
养猪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养猪的历史久远。
猪肉是人类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是世界消费最广泛的红肉。
所以,养猪生产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居重要位置。
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是随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现代家猪都是从人类狩猎所余的野猪驯化而来,我国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就已驯养猪;埃及于三千五百年前才开始养猪;欧洲于罗马时代后,猪才成为主要家畜;美洲大陆本来没有猪,是十六世纪欧洲移民带入的。
现在养猪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日本),欧洲(丹麦、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北美和中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养猪业欠发达)。
并且,驯养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品种猪:
2000多年中国两汉古代优良猪种,欧洲罗马猪,18世纪英国巴克夏、约克夏猪,欧美等杜洛克、波中猪,20世纪60年代丹麦瘦肉型长白猪。
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始于西方,二次大战后的40年代国外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商品猪生产,至70年代开始了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随动物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养猪生产从种猪繁育到肥育,从屠宰到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
所以,养猪界认为,1971~1981年是养猪存栏数大发展期,增加了9.11%,猪肉产量增加34.31%,而1982~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21.3%,猪肉产量却增加了99.84%,几乎翻一番。
这以后至今,养猪业继续朝着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二、世界各国养猪情况
1、近几年欧美主要国家养猪水平发展
从1990年到2003年,全球猪肉产量稳步上升,1990年约为7000万吨,到2003年达到了近1亿吨。
其中亚洲占56%,欧盟占25.6%,美国占17.1%,非洲占0.80%,大洋洲占0.5%。
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占了世界猪肉产量的一半以上。
OFUVALFAOSTAT提供的数据显示,世界肉类的消费比例分别为:
猪肉39%,鸡肉31%,牛肉25%,羊肉5%。
猪肉的人均消费量,欧盟最高,达到46.2kg,中国为36.6kg。
美国是全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猪肉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的猪肉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0%以上。
2000年全美国存栏生猪5934万头,屠宰生猪9793万头,并以Iowa州最多,年生产肉猪1450万头。
二十多年来,美国养猪业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养猪生产者不断减少,从而保证在养猪经营者数量减少的同时,仍能维持一定的猪肉生产量。
有数据显示,2004年,欧盟15国的猪屠宰量为20228万头,其中约70%来自德国、西班牙、荷兰、法国、丹麦等5个主要养猪生产国。
从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猪肉主要产地仍是西欧、北美和中美洲、亚洲主要是中国、日本、台湾等,但大多数发达国家猪的生产力已相当高,猪肉生产趋于稳定,而发展中国家猪肉生产和消费正在快速增加,这是因猪肉的产量和消费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养猪生产力的水平提高。
2、发达国家生猪生产的发展特点
养猪业趋向工业化:
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
在美国,最大的养猪公司(在科罗拉多州),圈存母猪28万头,年出栏肉猪达500多万头。
日本平均每户生猪饲养量,1985年129头,1989年236.4头,1996年618.8头,1999年上升到790头,且饲养千头以上的肥育猪场数量逐年上升。
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
猪品种和类型的转变:
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
世界上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丹麦长白猪的育成和推广是在1961年,至今世界上已有6-7个品种,且发达国家饲养和出栏的生猪85-95%以上都为瘦肉型品种,如德国长白猪占90%左右;法国约克夏占63%、长白占14%以上;丹麦、荷兰等长白猪占85%以上;日本纯种公母猪中,四个主要瘦肉型猪种占97%。
丹麦、荷兰、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把以前脂肪型猪改良培育成瘦肉型猪的成绩显著。
饲料工业发达:
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目前世界饲料工业最先进的国家——美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成为美国十大工业产业之一,年产值220亿美元以上,无论在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的开发运用、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等方面都超过世界各国的水平。
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
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60-70年代以来,猪的人工授精在国外被广泛采用,使母猪受胎率由自然交配的40~70%提高到80-90%,尤其是“颗粒冷冻精汇”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良种公猪的利用效率和减少了种公猪的饲养量。
通过杂交肥育提高肉猪的瘦肉率和生产水平在所有发达国家都极为普及,甚至连生产肥育猪的公母猪都采用杂种(采用四元和五元配套系生产)。
三、国内养猪水平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
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1、我国生猪养殖的发展及与国外的差距
自80年以来,我国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是生猪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
1979年中国猪肉产量仅为1001.4万吨,1995年达到4037万吨,2001年为4240万吨,2009年达4889多万吨。
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大国,2006年出栏生猪达6.81亿头,世界每10头生猪中我国便占5头,猪肉产量达50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全国生猪存栏约4.7亿头,出栏6.45亿头;全国种猪场4500个,年存栏220万头种子母猪,年提供1200万头种猪。
2010年,9月、10月生猪存栏保持在45400万头左右,能繁母猪存栏基本稳定在4700万头,每月可提供仔猪5850万头。
2010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47556万头,同比增长2.7%,短期、长期供应均有保证。
2010年生猪存栏数和能繁母猪数与2009年同期相比均减少,见图10、图11:
由于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存栏量没有得到恢复,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发生的话,预计2011年生猪价格将以持续上涨为主。
不过,2011年的春节过后由于季节性因素生猪价格会有所回落,但下半年因消费拉动价格将会有所好转。
虽然,我国是公认的生猪大国,但不是生猪强国,和美国等先进技术的养猪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为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为125%左右。
2、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为十大生猪主产省,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为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我国猪肉出口主要供俄罗斯、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新加坡、荷兰也有少量供应。
进口猪肉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等国。
进口猪种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
四、福建省生猪养殖情况
1、福建生猪养殖水平
2010年福建省生猪存栏1315.79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出栏1922.93万头(占全国总量的3.0%),生猪年出栏率146.2%(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137.3%)。
能繁母猪达133.4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75%)。
全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
福建省养猪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福建省生猪业产值已经超过了200亿。
在全国养猪水平和养猪总量上,福建是一个养猪强省,但不是养猪大省。
2、福建生猪产业发展的障碍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料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
但目前,福建省用于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没有优势和保障。
福建省用于养猪的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都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完全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为了保护环境,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及水源保护要求。
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都还没能做到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000万吨猪粪、1700万吨猪尿和7000万吨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福建省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总量控制,适度养殖。
不养猪,少养猪:
市场猪肉供应不足,会引起猪肉价格上涨,老百姓,政府管理部门有意见。
多养猪:
福建饲料粮省份紧缺,土地资源不足,环境压力大,劳动力没有优势。
目前,我省自给自足之后,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卖到广东、浙江等省,价格还有一点优势。
但是,由于广东有温氏这样的大集团投入养猪(目前已达300万头/年,到2015年,计划会产1000万头/年),今后我省卖到广东的生猪销量及价格就没有了优势。
而且,广东、上海等地今后要实行严格的生猪产地准入制度,这也将会大大地制约我省生猪的出口。
适度养殖:
2009年,全国生猪出栏6.45亿头,猪肉产量4889万吨,我国猪肉人均占有量达36.6kg。
同年,福建省生猪出栏1922.93万头,猪肉产量约150万吨。
按照我国人民生活习惯,人均猪肉消费占有量达到40kg,就可以基本满足人民日常需要。
由此推算,福建生猪年供应有1800万头左右就可以基本满足市场需要量(也就是按每二个人有一头猪的供应量),按自给自足、略为有余为原则,可以有10%涨幅,也就是说,福建省生猪养殖总量应控制为年出栏2000万头为宜。
在控制全省生猪饲养总量上,可根据各地生猪存栏及饲养条件,规划制定各地区生猪饲养量,做到总量控制,适度规模,科学发展。
第二,发展规模化养殖
2010年,我省大大小小的猪场总共有76172个,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0633个,占79.6%;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739个,占8.8%;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2892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809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393个;年出栏10000头以上规模猪场有132个,占1.73%。
还有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猪场15539个,占20.4%。
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53894个,占70.8%。
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
随着今后城市的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向发展订单农业(安全、品牌准入制),如香港、上海,定向向大型畜牧场进货,小规模猪场就更难生存。
福建省要发展较大规模养猪场(至少要存栏300头母猪,出栏5000头以上肉猪的猪场)。
目前我们省年产10万头猪的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这些大规模养猪场有技术,有资金,有环保意识和投入,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生产出来大量的猪肉产品,不仅可以保障市场供应量,而且猪肉产品相对安全、优质,是我省生猪产业的中坚力量和发展方向。
第三,发展标准化养殖
就是要走“六个现代化”养猪的道路:
①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②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③生产规范化;④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⑤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⑥监管常态化。
总之,当今福建省的生猪产业发展,要总量控制、适度发展;要走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道路。
发展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养殖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 我国 各省 生猪 养殖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