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种类繁多.docx
- 文档编号:25334038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54.27KB
类种类繁多.docx
《类种类繁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种类繁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类种类繁多
重庆动物园地处重庆西郊,始建于1953年,占地约700多亩,园内山峦绵亘起伏,自然风光清新绮丽,常有展出动物230余种,6000余只。
年接待中外游客100万人次,是国内大型的城市动物园之一。
重庆动物园是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动物园联合会成员单位,是大熊猫、小熊猫、华南虎等濒危动物的保护、繁殖基地。
在重庆市政府和市园林局领导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近几年,先后新建了羚羊馆、大象馆、长颈鹿馆、熊猫馆、猩猩馆、濒禽馆、缩景园和综合性茶园,为了进一步较好以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新建的南坪濒危动物繁殖基地正在建设中。
孩子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重庆动物园,我们先来模仿几种小动物的声音怎么样?
看那个小朋友模仿得最象,尹叔叔就给他发一面小红旗哦!
犀牛(动物)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南亚,是现存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
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体肥笨拙,体长2.3~4.3米,肩高1.1~2.05米,现存不同种类体重600千克到3000千克不等,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在非洲还有白色的犀牛。
犀牛(rhino)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和体形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当今第二大陆地动物,约5千6百万年的早始新世时最早的犀牛家族成员就已出现,世界上现存共有四属五种犀牛:
黑犀牛(Blackrhino)(西非亚种2011年11月10日正式宣告灭绝)、白犀牛、印度犀牛(Indianrhinoceros)、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rhinoceros)和爪哇犀牛(2010年4月被偷猎者猎杀的印支亚种爪哇犀牛是世界最后一只)等5种,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中的一类保护动物。
所有犀牛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是非洲的义务消防员,看到火苗就会去扑灭。
河马河马(学名:
Hippopotamusamphibius)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体长3.3米,肩高1.5米,平均体重约1.5吨,一般体重1.1-1.8吨。
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下犬齿巨大,长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较厚,约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生活于非洲热带水草丰盛地区,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农作物甚至别的动物尸体,也会主动捕食其它食草动物;胃三室,不反刍,性暴躁,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在交配季节,雄性间时有争斗,妊娠期约8个月,每胎1仔。
哺乳期1年,4~5岁性成熟,寿命30~40年。
分布于非洲和北美洲。
河马是一种两栖动物,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温暖的气候。
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而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是草食动物,但是稀疏獠牙长十厘米,母河马为保护小河马极具领域攻击性。
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
夜行性:
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
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食物短缺时,它们也吃肉。
[3]
鸟类:
类种类繁多,分布全球,生态多样,现在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
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如鸵鸟。
企鹅总目,包括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如企鹅。
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
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光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鸟种(参见中国特有鸟种列表)。
大约有120-130种鸟已绝种,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晓娜)重庆都市区内有多少野鸟,你知道吗?
昨日,在重庆市第十六届“爱鸟周”启动仪式上,重庆动物园鸟类专家匡高翔透露,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目前在重庆都市区内能观察到的野鸟多达160余种。
与2007年的统计相比,新增了80余种。
据悉,从3月28日至4月5日,重庆动物园通过微博与市民互动,识别出常见的30种野鸟名称,便可有机会获得动物园门票和游乐票。
“都市野鸟”有160余
“普通人可能只认识麻雀、家燕这种常见的鸟类,其实在我们重庆,仅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就有160余种鸟类。
”重庆动物园的鸟类专家匡高翔告诉记者,据他去年4月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重庆都市区有160余种鸟类,这还不包括重庆周边的其他地方。
其中,包括比较珍贵的红隼、游隼、短耳鸮、草鸮等。
而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袁兴中说,最近10年,重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果将那些观察不到的算进来,我保守估计都市里应该有超过200种鸟类。
”
园林增多鸟儿飞进城
匡高翔说,统计出的都市新增鸟类80多种,其实不能完全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增”,也有可能是调查的方式、范围变化而出现的“增长”。
但能直观感觉到的“新移民”也有不少。
如黄腹山雀、绿翅短脚鹎、普通鵟、红隼、游隼、短耳鸮、草鸮等。
“因城市园林增多,黄腹山雀、绿翅短脚鹎近年来有从山上扩居到城区的趋势,重庆树林多的公园都可以看到。
”匡高翔说,后面几种都属于猛禽,以前虽然也能看到,但现在更容易看到集群的现象,尤其在江边和歌乐山的树林中。
重庆总共300余种鸟类
除都市区以外,重庆其余地方也分布大量鸟类。
据市园林局介绍,目前全市大约分布有300余种鸟类。
匡高翔说,有一种名叫“白冠长尾雉”的鸟,主要分布在城口、巫山一带,目前已经很少见,濒临灭绝,这种鸟在其他省份也不多了。
据悉,白冠长尾雉属于中国特有鸟种,18世纪曾被输送到欧美,是一种森林益鸟,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很大作用,属于国家Ⅱ类重点保护动物。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布特点
水鸟又名湿地鸟类,水鸟分为涉禽和游禽
涉禽的习性主要是在浅水区里面涉水【因为腿比较高】寻食,代表鸟类:
丹顶鹤,鹬
游禽的习性是在较深的水域里面游泳寻食【因为脚上有蹼】代表鸟类:
鸭子,鹅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布特点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
据目前统计,我国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有10目25科195种。
按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鸟。
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中国湿地水鸟一览表
序号
目
科数
种数
国家重点保护水鸟
国家“三有”水鸟
科数
I级
II级
科数
种数
1
潜鸟目
1
4
1
2
2
鸊鷉目
1
5
1
2
1
3
3
鹱形目
3
12
1
1
3
7
4
鹈形目
5
15
4
1
6
3
6
5
鹳形目
3
32
3
3
10
2
18
6
雁形目
1
47
1
1
6
1
39
7
隼形目
1
1
1
1
8
鹤形目
2
28
2
5
8
1
14
9
鸻形目
9
76
3
4
9
70
10
鸥形目
4
42
1
1
4
3
34
11
鸮形目
1
33
1
3
12
佛法僧目
1
6
1
2
合计
12目
1
271
18
12
44
25
195
注:
“三有”指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
我国湿地水鸟的分布是与各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的。
北方处于寒温带和温带,种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种类以冬候鸟和留鸟占优势。
很多水鸟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地域特点:
1.1东北地区湿地
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以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
这里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因此水鸟种类丰富,非常适合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以及鸻鹬类、鸥类、雁鸭类等水禽的栖息繁殖,是亚洲东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北部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
1.2西北地区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多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既有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也有如博斯腾湖、塞里木湖等湖泊。
在该地区,每年4~5月有众多水禽在此栖息繁殖,如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黑鹳、棕头鸥、红嘴鸥、红脚鹬等。
新疆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分布于该区,是我国大天鹅的重要繁殖地。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黑鹳的重要繁殖地。
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群承载了遗鸥自然种群总数中近40%的个体。
河套地区的乌粱素海是这一地区另一潜在的国际重要湿地,由于稳定性较差,仅在迁徙季节成为过往水禽的重要驿站。
1.3云贵高原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颇有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吸引了众多的内陆迁徙鸟类来此越冬。
滇西北迪庆州的纳帕海、滇东北的曲靖、昭通地区及贵州西部的草海,均是我国特有珍禽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
近些年来,昆明附近的滇池已成为红嘴鸥的主要越冬地。
1.4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
主要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淡水湖泊为主体。
著名的水禽保护区有鄱阳湖、东洞庭湖、升金湖、龙感湖等淡水湖泊。
这些湖区气候适宜,水量充足,无霜期较长,水生动植物生长量大。
每年秋、冬季节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积的浅滩沼泽,是水鸟理想的觅食、栖息之地。
华中江汉平原上湖泊甚多,星罗棋布,洪湖、沉湖、洞庭湖、鄱阳湖是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和各种雁鸭类的集中越冬地。
华东各省分布有一连串的湖泊,由山东南部的微山湖一直排列到浙江北部的千岛湖,较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有江苏的洪泽湖、高邮湖,安徽的巢湖、升金湖等,为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1.5青藏高原湿地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湿地。
该区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理想栖息地。
青海湖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国际重要湿地。
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纳木错等湖泊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青藏高原东北是黑颈鹤的繁殖地,由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向西伸至青海玉树的龙宝滩,北至青海湖附近。
青藏高原上的水鸟数量甚多但种类较单调,主要有普通鸬鹚、斑头雁、渔鸥和棕头鸥等。
1.6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分布有大量的沿海湿地。
近年来发现辽东湾的双台子河口地区是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山东半岛的荣成海滨逐渐成为北方沿海大天鹅的主要越冬地。
江苏盐城地区的沿海滩涂,面积逐年淤积扩大,且冬季气候温和,光照充分,水草丰茂,鱼、虾及贝类产品丰富,成为水禽越冬的理想场所,几乎集中了我国境内的所有丹顶鹤越冬群体,同时也是黑嘴鸥的繁殖地。
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由于纬度的关系,成为水鸟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过渡带和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台湾省台南的滨海滩涂,是黑脸琵鹭的主要越冬地。
深圳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以及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其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富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繁殖和越冬。
2.湿地水鸟的迁徙
根据我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初步认为我国湿地水鸟有以下三个迁徙区:
2.1西部候鸟迁徙区:
该迁徙路线为东亚—印度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鱼鸥等。
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山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至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支越冬,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估计大部分大中型候鸟也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2中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和陕西地区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到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
2.3东部候鸟迁徙区:
该迁徙路线既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禽迁徙的最重要路线,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水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鸻鹬类等。
它们可能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甚至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除上述可能迁徙路径外,还应包括冬季由蒙古和前苏联亚洲部分迁来我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鸻等。
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种类所作的自西向东的迁徙。
3.国家重点保护水鸟资源状况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共计10目18科56种,各目鸟类的分布及数量状况如下:
3.1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3.1.1鸊鷉科Podicipedidae
3.1.1.1角鸊鷉PodicepsauritusII
分布:
新疆(繁殖鸟);我国东部各省(旅鸟);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福建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
甚稀少。
3.1.1.2赤颈鸊鷉PodicepsgrisegenaII
分布:
黑龙江(繁殖鸟);在河北、福建、广东越冬。
数量:
稀少。
3.2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3.2.1信天翁科Diomedeidae
3.2.1.1短尾信天翁DiomedeaalbatrusI
分布:
繁殖于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岛,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
曾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数量:
甚稀少。
3.3鹈形目PELECANIFORMES
3.3.1鹈鹕科Pelecanidae
3.3.1.1白鹈鹕PelecanusonocrotalusII
分布:
青海(旅鸟);新疆(冬候鸟);福建(冬季迷鸟)。
数量:
稀少。
3.3.1.2斑嘴鹈鹕PelecanusphilippensisII
分布:
新疆(繁殖鸟);山东以南沿海至海南岛(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
近年来难以见到。
据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我国仅见到45只,1992年见到115只,整个亚洲的数量也仅为1995只。
本次调查见到斑嘴鹈鹕繁殖和越冬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100和250只。
3.3.2鲣鸟科Sulidae
3.3.2.1红脚鲣鸟SulasulaII
分布:
西沙群岛。
数量:
在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
3.3.2.2褐鲣鸟SulaleucogasterII
分布:
繁殖于西沙群岛及台湾兰屿岛。
数量:
在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自上海至海南岛的沿海偶有记录。
3.3.3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3.3.3.1海鸬鹚PhalacrocoraxpelagicusII
分布:
黑龙江、辽宁(旅鸟);往南至福建沿海(冬候鸟);台湾(旅鸟)。
数量:
少见。
3.3.3.2黑颈鸬鹚PhalacrocoraxnigerII
分布:
云南。
数量:
极罕见。
3.3.4军舰鸟科Fregatidae
3.3.4.1白腹军舰鸟FregataandrewsiI
分布:
偶见于广东沿海岛屿。
数量:
偶见。
3.4鹳形目CICONIIFORMES
3.4.1鹭科Ardeidae
3.4.1.1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II
分布:
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海南岛、辽宁(夏候鸟);台湾(旅鸟)。
数量:
本次调查繁殖种群数量为8100只,越冬数量为640只。
3.4.1.2岩鹭EgrettasacraII
分布:
福建、浙江、广东(旅鸟);海南岛、台湾(留鸟)。
数量:
偶见。
3.4.1.3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magnificusII
分布:
广东、广西、海南岛(留鸟)。
数量:
文献记载数量极为稀少,至今国内仅采到3号标本,具体数量不详。
本次调查仅在湖北发现10只,广西(扶绥、上思)发现70只。
3.4.1.4小苇鳽IxobrychusminutusII
分布:
新疆的喀什、天山(夏候鸟)。
数量:
甚稀少。
3.4.2鹳科Ciconiidae
3.4.2.1白头鹮鹳(彩鹳)MycterialeucocephalusII
分布:
河北、江苏、华南与西南地区(夏候鸟)。
数量:
在中国可能已经绝迹。
3.4.2.2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I
分布:
繁殖于东北,在长江下游的湖泊越冬,偶到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及香港越冬。
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
数量:
全球性易危(Collaretal.,1994)。
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为4000只左右,繁殖期数量约为420只。
3.4.2.3黑鹳CiconianigraI
分布:
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繁殖鸟);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
罕见,本次调查黑鹳的繁殖期数量约1800只,越冬数量约为470只。
3.4.3鹮科Threskiornithidae
3.4.3.1[黑头]白鹮ThreskiornisaethiopicusII
分布:
可能繁殖于黑龙江。
冬季罕见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偶尔至内陆,远及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数量:
全球性近危(Collaretal.,1994)。
罕见。
3.4.3.2黑鹮PseudibispapillosaII
分布:
云南西南部(繁殖鸟)。
数量:
全球性濒危(Collaretal.,1994),在我国极为罕见。
3.4.3.3朱鹮NipponianipponI
分布:
繁殖于陕西南部秦岭南坡(主要在洋县)。
数量:
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时数量仅有7只(2个巢),经过20年来的研究和保护,自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达到了137只(夏)。
同时人工繁殖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陕西省朱鹮抢救饲养中心的个体数量达到了120只。
3.4.3.4彩鹮PlegadisfalcinellusII
分布:
偶见于上海以南至福建沿海岛屿(夏候鸟)。
数量:
偶见。
3.4.3.5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II
分布:
可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
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
数量:
本次调查白琵鹭的繁殖、越冬数量分别为160、7800只。
3.4.3.6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II
分布:
繁殖在朝鲜岛屿,可能中国东北也有。
冬季迁徒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岛,多数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数量:
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和越冬数量分别为9只和120只。
3.5雁形目ANSERIFORMES
3.5.1鸭科Anatidae
3.5.1.1红胸黑雁BrantaruficollisII
分布:
湖南(冬候鸟)。
数量:
极其稀少。
本次调查越冬数量为5只。
3.5.1.2白额雁AnseralbifronsII
分布:
新疆、西藏、辽宁、陕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沿海各省、海南岛(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
本次调查该物种的分布涉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但近半数的省份未对该物种进行调查或情况不详。
其余省份调查的越冬和迁徙数量分别为55100和520只,与10年前相比数量有明显增加,但也不容乐观。
3.5.1.3大天鹅CygnuscygnusII
分布:
新疆。
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我国华中一带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
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约为22000只,繁殖期数量约为15000只。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大天鹅的保护,其种群数量已有恢复,相继在山东荣成沿海、河南黄河流域、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滩涂和陕西北部发现了数百只或上千只的大群,与过去相比数量有明显增长。
3.5.1.4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II
分布:
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
本次调查涉及14个分布省(市、自治区),大部分省份均有调查数据。
调查表明,其越冬数量约为15000只。
3.5.1.5疣鼻天鹅CygusolorII
分布:
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繁殖鸟);台湾(迷鸟)。
数量:
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和越冬期数量分别为2700和60只。
3.5.1.6鸳鸯AixgalerculataII
分布: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夏候鸟);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留鸟、旅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