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docx
- 文档编号:25326639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9.74KB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docx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
毕业论文
题目: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
学生:
曾雪丹
指导老师:
朱晓慧教授
系别:
文化传播系
班级:
汉语言0602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号:
1106106213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引论……………………………………………………………………………4
本论
一、孤独意象及其流变………………………………………………………4
(一)孤独情感与诗歌意象………………………………………………4
(二)《诗经》中的孤独意象与传播……………………………………6
(三)《楚辞》、《汉乐府》孤独意象及其流变…………………………7
二、《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的文化意蕴……………………………………8
(一)孤独意象与东汉文人的文化心理…………………………………8
1.情爱缺失的孤独……………………………………………………9
2.仕途失意与落寞……………………………………………………9
3.自我价值的缺失……………………………………………………10
(二)孤独意象的艺术观照………………………………………………11
1.异质同构……………………………………………………………11
2.天人合一……………………………………………………………13
三、《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对后世诗词的影响……………………………14
结论…………………………………………………………………………16
注释…………………………………………………………………………17
参考文献……………………………………………………………………………19
答谢辞………………………………………………………………………………20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是含蓄、内敛的,这正是“温柔敦厚”性格的体现。
写作主体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总是借助外界的事物来表现,并用含蓄的语言和修辞润色,孤独情感正是在温柔敦厚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写作主体借助外界的种种物象来传达内心的主观感受,而用各种柔弱、无依的物象来表现悲凉、孤独之感,由此,大自然中的种种物象被创作主体赋予了思想感情和生命意蕴,流露出浓厚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作为东汉杰出的文人五言诗,其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孤独感受更是传达出东汉文人特有的情感意蕴。
笔者试图通过孤独情感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及其流变等方面,探讨《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现。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
AProbeintotheLonenessImageof19AncientPoems
Abstract
Theemotionalexpress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isreservedandrepressed.It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tenderandgentle”.Thewritersalwaysuseotherobjectstoexpresshisownemotions,andusethereservedlanguageandrhetorical.AndthelonenessisthedistinctBedeutsamkeitofappreciationofthebeautywhichisformedinthetenderness.Thewritersusemanykindsofobjectstoexpresshisinternalfeelings,butusekindsofdelicateandlonelyobjectstoexpressthefeelingofweaknessandsadness.Therefore,emotionsandlifeareendowedtothesurroundingsbythewriter.19AncientPoemsisthefantasticpoemwithfivecharacterstoalineintheDonghanDynasty.ThestrongawarenessoflifeandthelonenessistheuniqueemotionofDonghan’sliteratis.Theauthoristryingtoexplaintheculturalconnotationandemotionsinthe19AncientPoemsfromtheexpressingandtherheologyofloneness.
Keywords:
19Ancientpoem;loneness;image
引论
孤独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觉,它可以分为外在的孤单和内心的孤寂。
无论是哪种孤独,都是一种直觉的感受。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人感,四时之动深矣。
”[1]四时的变化触动着创作主体内心的感受;同样,当主体内心情感发生变化时,外物也会随着主体感情的不同而发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情感与事物的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是含蓄、内敛的,写作主体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总是借助外界的事物来传达。
当写作主体想表达内心的孤寂的时候,总是会借助外界漂泊无依的物象来传达,这正是中国内蕴文化的综合表现。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情感受到了《诗经》、《楚辞》等的影响,并出现了更为深刻的传达。
虽然其中的孤寂是含蓄、郁郁的,但是其中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时光的眷恋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使得这一时期的孤独情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孤独意象及其流变
孤独意象在《诗经》中就有初步的展现,经过《楚辞》、汉乐府的发展之后,在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流露出的孤独情感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强烈。
无论是思妇的孤独还是怀才不遇的孤独,都明显地抹上一道生命意识的色彩。
在自我意识得到觉醒的东汉,无论是士人还是思妇,他们对生命的孤独都有强烈的感受。
(一)孤独情感与诗歌意象
辞海对孤独的解释是“独自一个人”,在现代汉语里的语词意义里面,“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孤单。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就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表现为人身处社会之中却得不到理解,找不到知音,得不到支持,是个体被群体遗忘或忽略时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落寞。
”[2]近现代对孤独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箱崎总一对孤独颇有研究,他指出:
“所谓的孤独,是有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3]另外他还把孤独分为“低孤独”和“高孤独”。
[4]其实潘知常把孤独分为“生活的孤独”和“生命的孤独”、[5]是更为透彻的。
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逃不了孤独的纠缠,怀才不遇、失意、功业未就、情爱缺失、时光流逝等都会引发一连串的孤独之感,对于诗人来说“生命的孤独”是一种艺术的传达。
当人们的内心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时就会通过周围的事物去表达其中的情感,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由事物而引发各种联想。
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的一样: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6]同时人们内心的感情也会投射到事物之中,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人们因为各种人事而感受到强烈的孤独之时,周围的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沉寂、悲凉。
创作主体总是借助周围的物象加以抒情,于是就引发出种种意象,把读者带到一个强烈的情感意境之中。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独有的一种审美范畴,对于一些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早出现“意象”概念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并提出了意象营构的重要性。
艾青认为意象是指“具体化了的感觉”[7]。
而蒋寅先生则认为“意象是经过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
”[8]笔者比较赞成赵山林先生的定义: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一个或多个物象,它是诗歌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9]明代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认为“意象是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展现,离开意象,诗词的诗性特质就丧失殆尽。
”[10]而刘熙载《艺概》中指出: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意象作为我国诗性语言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
[11]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想象的表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思维的重要表现。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2]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特性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达到物与我的合一的效果。
中国诗歌的意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具体来说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溢出内在生命精神与意蕴。
[13]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创作主体把自然景物当作客体,让客体为自己传达自己心中的各种情感。
孤独是其中的一种情感表现,在古典诗歌中孤独的意象是非常多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孤独意象最明显的就是阮籍的《咏怀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咏怀诗》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其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无法解脱矛盾的苦闷心情,但其中的孤寂、落寞之情是非常浓烈的。
如其中的《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诗中的孤独意象主要有“琴”、薄帷、明月、清风、孤鸿、外野、翔鸟、北林”,整组的意象构成了“夜中不能寐,忧思独伤心”的孤独意境,这也是诗人苦闷、孤寂之情的真实写照。
其中“孤鸿”和“翔鸟”是最为孤独的意象,孤鸿呺叫、翔鸟哀鸣给人的是孤寂、悲凉的感觉,这正是衬托诗人苦闷与落寞之情的最好表现。
此外《咏怀诗》的其他诗句还有非常多的孤独意象如“秋风、飞藿、荆杞、凝霜、野草、黄雀、孤鸟、离兽、日暮、唔言”等等,这些都强烈的表达了不得志的阮籍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
初唐时期清高傲岸的陈子昂的诗歌也表现着强烈的孤独之感,他的《登幽州台歌》是孤独悲凉的真实写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古人”、“来者”、“天地”、“泣涕”四种最简单的意象,构成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勾勒出一幅登楼远眺图。
哀悼自己在茫茫宇宙中、悠悠历史前,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强烈感受。
在空旷的天地间只有诗人自己,那种悲寂、那种落寞又只能“独怆然而涕下”,这些孤独的意象正是诗人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而受到压迫的孤寂郁闷的心境。
由此可见外界的凄苦环境,正是创作主体内心孤寂的最好的展现。
(二)《诗经》中的孤独意象与传播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人们已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重诗经而轻玄想的文化心理。
”[14]可见《诗经》中的环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诗歌中的孤独意象是抒情主体的不自觉反应。
中国古典诗歌是含蓄内敛而富有意蕴的,《诗经》正是这样一部诗歌总集,它总是委婉的透露心中的情感。
春秋的战乱、社会的黑暗使得征夫、思妇、伤离的诗歌主题得到发展,而此中的这些现象表现着一种孤独的情感。
在征夫、思妇、羁旅之愁中引发日落人归、伤春悲秋、折柳送别的主题,在这样的主题中孤独意象是非常多的。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指出,意象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15]由此可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灵魂,他是展现主体情感的最重要的载体。
《诗经》中的别离、孤客的乡愁、思妇的愁思以及弃妇的孤苦都是展现独孤意象的最重要的部分。
漂泊在外的游子最容易从身边的物体感触到浓浓的乡愁,中国古典诗歌出现的最多的也是乡愁。
像《鸿雁》、《采薇》、《东山》、《四月》等都有浓厚的乡愁,如《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其中的“鸿雁”、“野外”、“哀鸣”等都是孤独意象的展现,而“哀此鳏寡”和“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这两组语境构成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愁思,为此“鸿雁”也就成了离情孤苦的典型意象。
此外《采薇》中的“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则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折柳送别的主题。
在浓浓的乡愁中加上外物的衬托则体现了浓郁的孤独之感。
《诗经》中的《谷风》、《卷耳》、《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风雨》等,有被弃的哀怨和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虽然主旨不尽相同,但都是女性孤苦无依的最强烈的表现。
如《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中的“鸡栖于埘”、“日落”、“牛羊归家”等黄昏意象展现了一幅乡村的黄昏景象,同时表达着乡村女子的孤寂之情以及对丈夫深切思念的感情。
其中的日暮怀人,黄昏起愁是由日暮人未归的孤寂之情展现出来的。
而《伯兮》中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故言思伯,使我心痗!
”寄托着“甘心首疾”的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其中的“谖草”则是诗人忘忧的物体,此物反射着女性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鸿雁、杨柳、黄昏……这些自然界中的意象随着《诗经》的广泛传播,均成为后世反映创作主体内心孤寂的典型意象。
(三)《楚辞》、《汉乐府》孤独意象及其流变
《诗经》的孤独情感虽然不浓厚,但是其中的意象构成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之大。
《诗经》中开始出现各种以香花起兴的诗句,到了《楚辞》,屈原又将其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最有特色的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
屈原用各种各样的香草衬托出美人的意象,表现着自己不被重用以及遭到奸臣排挤的孤独之感。
在《离骚》中“独、唯、吾、惟、哀”等伤感的字眼,并通过“秋兰、申椒、琼佩、兰芷”等香草衬托出自身的高洁以及世事的浑浊。
其中最为动人的就是被忽视和排挤的孤独之感,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为美人迟暮,自己零落而哀叹。
而“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遭到妒忌、陷害的愤懑之情,最终屈原发出“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强烈感叹,其中的孤寂、愁闷之情写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
另外他在《山鬼》中通过“薜荔”、“女罗”、“辛夷”、“三秀”等香草来寄托美人对公子的思慕,但不见公子的孤寂之情只有“幽篁、路险、云容容、昼晦、东风、神灵雨、雷填雨冥、猨啾”等孤寂的意象来表达,最后一句“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中的风吹撩人愁的意象传达的是两情不能相守的孤寂、伤心、哀怨之情。
汉乐府诗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同时期的民谣以及帝王、贵族、官僚、文人等的诗歌。
“这些诗歌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斑驳陆离,气象万千,真实地展现着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16]汉乐府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揭露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体情感的苦乐、爱恨之情的体现,这也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现方式。
这些情感多是借助外界的流水、行云、日暮、浮云等意象使得创作主体的情感得到宣泄。
其中《饮马长城窟行》、《病妇行》以及《孤儿行》虽都是展现平民百姓的疾苦、社会的黑暗,但在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孤独之感,如《孤儿行》中出现大量的“孤”、“独”、“泪”、“霜”、“蒺藜”、“黄泉”等润饰,为作品染上了一层悲苦的色彩,加上悲凉的感情基调更是烘托出孤儿的孤苦悲凉之境。
又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从“河畔草”、“远道”、“枯桑”、“天风”以及“海水”等意象构成一幅倚门长盼的妇女,哀叹自己的孤苦之情。
其中枯桑两句指的是:
“无叶的枯桑也能感觉到风吹,不冻的海水也能感到天寒,难道我不知道自己的孤凄、相思之苦吗?
”[17]此外在汉乐府中还有很多孤独的意象,值得一提的是汉乐府是孤独意象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渐渐丰富,是中国古典诗歌孤独意象的过渡时期,它为后代《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空间。
二、《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的文化意蕴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8]诗作主要表现的是:
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以及感叹时间飞逝、自我价值缺失的主题。
“其创作时期也是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时代的一个过渡时期,它的出现预示着建安时代辉煌文学成就的即将到来,特别是其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主题更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中心主题。
”[19]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汉时期人的自觉达到了一种高度,人们的孤独之感更加深入。
这一时期的孤独情感除了由于战乱带来的分离、游子思妇的孤寂之外,《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更多的是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内心深层的孤独感。
(一)孤独意象与东汉文人的文化心理
无论在个体生命意识还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古诗十九首》都比前代的《诗经》、《汉乐府》更为突出,可以说《古诗十九首》在时间、生命、情爱方面都体现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20]东汉中、后期由于外戚、宦官等内乱引发各种抗争,致使士族与皇权出现了抗衡的局面,各个利益集团力量发生激烈的斗争,此时的君主专制开始瓦解。
而文人处于迷惘痛苦之中,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人与社会及政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个体意识渐渐抬头。
[21]士人求宦无门、漂泊无依的现象,此种现象造成了夫妻分离、游子孤苦以及自我价值的缺失,此中的感情基调都是孤独寂寞的。
1.情爱缺失的孤独
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情爱主题的诗作主要有:
《行行重行行》、《清清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东城高且长》、《孟冬寒气至》、《可从远方来》以及《明月何皎皎》等,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表现情爱主题的诗歌占了大部分,其中也可以隐射出东汉时期人们对情感的追求比前代更加强烈,只可惜东汉时期社会的混乱使人们之间情爱严重缺失。
如《行行重行行》中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以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刘勰认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拟容取心,断辞必敢。
攒杂咏歌,如川之澹。
”[22]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独特的,诗中的“道阻、胡马、北风、越鸟、浮云”等景物构成了女子思念远行的情人,而游子思归而又受到种种阻隔的离情,此中的景物构成了悲凉、凄苦的孤独意象。
像此类情爱受到时空阻隔造成的孤独意象是非常多的,其中出现的孤独字眼有“独、重、别离、万、守、悲、稀、哀、远、隔、迟、伤、思、别”等等,这些字眼加上各种意象语言如“道路、胡马、北风、越鸟、浮云、荡子、空床、高楼、三重阶、鸿鹄、兔丝、女罗、轩车”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幅游子思妇的生命悲歌。
2.仕途失意与落寞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
[23]这种现象跟东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东汉王朝虽然继承了西汉时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在东汉时期的太学也发展得非常兴盛。
“到了质帝刘缵时代,太学生一项,就已发展到三万人。
太学生的成份、吸收对象也逐渐宽广,并不局限于官僚子弟,这样大批知识分子游走他乡,试图寻求功名。
东汉末年的游学和宦游风气之盛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的。
”[24]因此在《今日良宴会》中那些文人都反复吟唱着: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首贫贱,轗轲长苦辛。
”但是仕途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加上东汉日渐腐败的政府,使得很多文人怀才不遇。
仕途的失意使得他们在异乡漂泊,有家不能归,这种落寞的感情是一般人无法了解的。
关于游子思乡之情的诗作有很多,早在《诗经》中就有很强烈的思乡之情,漂泊的凄苦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是非常强烈的,而《古诗十九首》中的漂泊更为艰辛、那种无根、无依的情怀始终纠缠着流浪的游子,使游子产生断肠之痛。
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其中的“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是衬托游子内心的孤独之情的,而“远道、旧乡、长路、离居”等都是无依、漂泊的物象。
对于一个漂流在外的游子来说最怕触动的就是慢慢的长路以及各种孤独的景物,这些景物都是游子孤寂的最主要的表现。
最后游子发出了“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情之叹,此中的“长路”、“漫浩浩”把游子有家不能归的孤寂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尾句的“同”与“离”表现的是现实和愿望的差距,“同”是为了突出“离”的孤独和忧伤,最后“以终老”使得那种孤寂、落寞之情升华到了人生的全部。
又如《明月皎夜光》中采用多组意象展示创作主体的孤寂之情:
“促织、玉衡、白露、秋蝉、玄鸟”等都是秋冬萧条、凄冷的表现,此中的景物展现的是世态炎凉,人情无固的孤寂悲凉之情,最后只能发出“虚名何益”的慨叹。
3.自我价值的缺失
如前所述,孤独是指在情感上被忽视,不被群体接受,内心因此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但从创作主体来说,孤独的情感还与很多情感有关,尤其与外界事物加上自己的感触就会有淋漓尽致的孤寂感受。
东汉时期士人的忧患意识远远高于前朝的任何一个时代。
“忧患意识根植于个体生命的体验,由精神、情感体验延伸为时间、历史体验,进而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25]
东汉的社会战乱不断,政局混乱,篡夺迭起使得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萧条,这一时期文人对就有的道德观产生怀疑,而关注自我价值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变成整个文人阶层的追求。
但社会的黑暗使他们唯一的希望都遭到破灭,一些在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把目光转移到及时行乐方面,正如《驱车上东门》说的“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现实的黑暗使得他们把追求的层次降低了到追求某种消极的精神层面上。
但是文人固有的气质是不能磨灭的,酒醒之后,那些刺人心骨的孤寂之感便会侵袭而来。
如《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牕,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其中的“高楼、浮云、牕、阶、弦歌声、鸿鹄”等都是感叹知音难觅的的孤寂和凄凉之情,从而刻画着中路失意的士人,仕途失意虽然很悲惨,但是没有知音、徒羡鸿鹄的孤寂之情,巍巍的高楼给人的却是不与人沟通的孤寒、凄苦之感,而音乐和知音正是反衬出文人内心深刻的孤独和寂寞,并且时刻盼望着能够成双结对,向往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又如《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音,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一生寄一世,延虎肉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首贫贱,轗轲长苦辛。
起初,欢乐之声使人忘却烦恼,但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之后就会乐极生悲,产生“无为首贫贱,轗轲长苦辛”的矢志之悲。
其中的“音乐”和“飚尘”就是欢乐和凄凉的最好对照,当人们享受着欢乐的乐曲的同时总会感触人生的短暂,当仕途失意之时人们最为感慨的是韶华易逝,而功名已远离自己,因此内心总会无时无刻的感受着生命的孤独。
此外在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的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而“长道、回车、东风、长墓、黄泉、悲风、长夜、坟、古墓”等都是因为自我价值的缺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十九 孤独 意象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