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 文学类文本.docx
- 文档编号:25317462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6.15KB
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 文学类文本.docx
《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 文学类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 文学类文本.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文学类文本
考点14文学类文本
[2016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一万五千块钱呐!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孤僻”的说法错误,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是对土地的热爱,不听别人劝阻也是出于这种情感,不能说六安爷“孤僻”。
C项,小说表达的不是环保主题,小说通过对耕地变为焦炭厂的景象的表述,反映的主要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问题。
E项,“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的说法不准确,六安爷坚持在已经被收购的耕地上劳作,某种层面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排斥,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热爱。
(2)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从“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
“锄”表面上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进一步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即可得出深层含义。
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上分析。
内容上,用“几千年几百代”“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体现百亩园养育了西湾村世世代代的人,是村民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将百亩园抽象为农耕文明下生活方式的象征。
结构上,对于农民如此重要的百亩园将要被毁,变成焦炭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即六安爷和小说主旨两个层面。
六安爷层面上,这句话是六安爷面对村民的反复劝阻时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过瘾”也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
小说主旨层面上,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2016新课标全国卷甲卷(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
“哈罗?
”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
我们越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CD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观点一:
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分析错误。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为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思想。
B项,“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片面,主要表达了战争对“我”的压抑。
E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分析错误。
通读小说可知,小说叙述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控诉战争的罪恶。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形象的内容把握。
如女主人公“声音很柔和”,虽说与“我”素不相识,与“我”通话,却让“我”深感畅快,以致“我”一整天都在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在与“我”的通话中,女主人公讲述了自己不幸的经历,但她的讲述却“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为了“增加谈话的情趣”,她与“我”“读同样的书”。
这些内容反映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叙述了“我”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的枢纽是“电话”。
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可联系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思考。
如小说通过电话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交集,偶然与必然交错,使文章富有戏剧性等。
(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小说所写内容是“小故事”,却用了“大题目”,小与大,反差极大。
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合适或不合适。
分析时,可从小说的创作原则、艺术效果、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思考。
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结合文章给出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卷(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走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
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
三个姑娘出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
“他们到处找你哩。
”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
“赔我?
”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CE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
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错误,与文意不符。
B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
D项,结尾事件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
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
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回答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形象特点,因此他的身世遭遇等外在特征不必答出;在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时,要先用严谨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答案要全面、不要重复。
根据文中关于王有福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可知其性格特点主要有胆小怯懦、狡黠固执、善良本分等。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需要考生对文章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首先,考生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
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
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了。
在开向前方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
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
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
”“没有。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4 文学类文本 语文 三高 汇编 考点 14 文学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