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301935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7.07KB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x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能判断一个数值是否是某个方程的解.
2、能力目标:
以求解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经历实践、思考、探索、讨论、交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2、教学难点:
弄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将等量关系转化为列方程.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通过提问问学生多少岁,知道大部分学生为13岁,再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多少岁,给出条件老师年龄加上5再除以2等于学生年龄,让学生算一算老师有多少岁,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求得,引出课题.
2、探究新知
议一议: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
分小组讨论一下,该怎样租车?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方法:
(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同学们,我们看看以上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是不是只有一个未知数,且它的最高次数为1?
我们给这种方程取一个名字好不好?
这样的方程就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
试一试:
刚刚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老师年龄为21岁,几年以后学生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二?
”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22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二;
2年后,老师23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二;
3年后,老师24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二.
那可不可能有其他的答案呢?
那我们可以列方程解这个题,方程的解就是这个题的解.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
问: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①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②的解,也就是只要将
=1,2,3,4,……代人方程②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
代人方程②,左边=13+3=16,右边=
=
=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
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练习:
某班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根据学校活动器材的数量,要将第一组的人数调整为第二组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去?
3、课堂小结(提问式)
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需要注意些什么?
(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注意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⑵本节课的解题思想是什么?
(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思想.)
4、布置作业
方程的简单变形
知识目标:
1.理解
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两个变形过程;
2.通过对方程
的两个变形和等式的性质的比较,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3.体会移项法则:
移项后要变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Z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归纳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何移动天平左右两盘内的砝码,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1:
如图
(1)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小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2:
如图
(2)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所测物体,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2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3:
如图(3)将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缩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反映了方程的变形过程,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
方程是这样变形的: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请同学们回忆
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变形规律有何相同之处?
并请思考为什么它们有相同之处?
通过实验操作,可求得物体的质量,同样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2、4x=3x-4
分析:
(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5+5=7+5,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
即x=12.
即x=-4.
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
(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2)移项需变号,即:
跃过等号,改变符号.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
分析:
(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2÷(-5)(或
),也就是x=
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
的两边同除以
或同乘以
,即
(或
),可求得方程的解.
注:
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例3下面是方程x+3=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
(1)x+3=8=x=8-3=5;
(2)x+3=8,移项得x=8+3,所以x=11;
(3)x+3=8移项得x=8-3,所以x=5.
解
(1)这种解法是错的.变形后新方程两边的值和原方程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解方程时不能连等;
(2)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移项要变号;
(3)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四、交流反思
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方程的变形规律:
(1)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
的解不变.
通过上面几例解方程我们得出解简单方程的一般步骤:
(1)移项:
通
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得到
x=a的形式.
必须牢记:
移项要变号
五、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
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
法则是什么?
“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3+x=
(45+x);y-5=2y+l。
问:
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
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
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
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
;5x2-3x+1=0;2x+y=l-3;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2(x-1)=4;
(2)3(x-2)+1=x-(2x-1
)
方程
(1)该怎样解?
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
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
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第
(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
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
解方程3x-[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对解方程的步骤有整体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体会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前面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问题
(1):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四分之一,加起来共是17,这个数是多少?
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
(2):
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解法。
)
问题(3):
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第二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来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
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引出本节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1、学生初步尝试,感受去分母的必要性。
例1:
解方程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例2:
解方程
提问
(1)第一步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2)怎样去分母,这有什么根据?
(3)去分母后会出现怎样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下面还有怎样的步骤?
(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去掉方程中的分母,第一步应该找到这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是10;
(2)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10,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
(3)去掉分母后的分子如果是单项式的话应加括号;
(4)接下来还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和系数化1;
小结:
通过老师的示例和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边做边答,不仅能让学生对去分母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理顺了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当x等于什么数时,x-
的值与7-
的值相等?
(2)同学之间交流,找出问题,进行纠正。
四、小结提升,总结收获。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一定要把更多的学习、探究机会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安排足够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一方面:
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老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进行因材辅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师版七 年级 下册 数学 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