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298245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31KB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B.华生C.盖塞尔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B.达尔文反射C.巴布金反射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B.相继对比C.同时对比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B.访谈法C.作品分析法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B.攻击行为C.合作行为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
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B.自我说服法C.反思法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B.智力复合论C.智力内容变化论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B.1岁半~2、3岁C.2、3~4、5岁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1岁半~2岁B.1岁~1岁半C.2岁~2岁半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意义记忆效果好B.机械记忆效果好C.两者都很好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分散
13.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A.整体局部规律B.首尾规律C.大小规律D.近远规律
14.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
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A.困难抚育型B.兴奋型C.启动迟缓型D.容易抚育型
15.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前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原始情绪反应
17.学前儿童心理学
18.选择性注意
19.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0.幼年健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3小题评分。
每小题8分,共24分)
2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2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3.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4.学前儿童句型的发展有何趋势?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评分。
每小题12分,共12分)
25.举例说明幼儿个性形成的标志。
26.联系实际说明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27.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
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
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C)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B)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B)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C)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D)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
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D)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这种理论属于(A)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B)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B)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A)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A)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B)
13.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C)
14.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
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D)
15.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A)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原始情绪反应
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17.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列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8.选择性注意
答:
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9.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答: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20.幼年健忘
答: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3小题评分。
每小题8
分,共24分)
2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昀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又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
幼儿活动动机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忧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23.1-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24.学前儿童句型的发展有何趋势?
答:
从儿童所说出的句子类型看,有下列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评分。
每小题
12分,共12分)
25.举例说明幼儿个性形成的标志。
答:
进入3岁以后,孩子的个性逐渐开始形成,出现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一般把3~6岁叫做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其标志为以下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只具备简单的感觉现象,如微弱的视力、听力及嗅觉、味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像、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
可以说,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
儿童行为中有很多矛盾现象,如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作为人的心理的最主要特征的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非常差,而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成为心理的协调者的过程发生在整个幼儿期。
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
候,才能说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不论是注意、记忆、思维,还是情感各方面,都是如此。
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思维就充分地体现了小孩心理活动的无目的、受外界情景制约、不稳定的特点。
如,一个2岁半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根塑料棍(长度大约为半米)摆弄,听到外面鞭炮声后马上说:
“新娘子。
”鞭炮声刺激了她,使地想起了枪炮声,说:
“我有大枪,咚咚……”过了一会儿,无意中塑料管扎到胳膊上,说:
“我有大长针,打针。
”又过了一会儿,说“拿大棍子打大老虎”,从中可以看出其思维的跳跃性、不稳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
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学习、思考,
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婴儿降低,而受自身控制的水平逐渐增高。
这一点从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已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
在能力方面,幼儿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部分的性格开始形成。
同时,幼儿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
可以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观察,对每个幼儿作出比较准确的个性评定。
幼儿期的这种差异成为儿童日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有些绝对,但它肯定了幼儿期个性的特点及基础作用。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自我意识方面,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相应的自信心已经表现出差异。
如有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退缩;有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有的则自制力差。
而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生活,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兴趣、爱好方面,有的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有的对什么都无所谓;有的喜欢昆虫,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则喜欢舞蹈等。
兴趣、爱好的不同提供了幼儿的发展好坏和朝那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兴趣性强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26.联系实际说明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答:
无意想像(不随意想像)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像。
幼儿的想像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像。
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的想像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
在游戏中想像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像去当小学生。
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想像的主题往往是从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
正因为如此,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像的主题常常雷同。
如果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始前想像活动进行的目标,幼儿园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
他们不知道自己将创造什么形象。
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能想像出自己所作产品的意义。
比如,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中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
“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
”
(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像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像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像的主题容易改变。
比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煞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
“这像雨伞吗?
”他立刻说:
“这是大炮。
”
(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由于想像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像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像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了“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显然是一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
(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想像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像进行的过程。
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实际听起来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
可是,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
他们都随着这种零乱的情节进行想像,感到满足。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想像也是如此,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自己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极大的满足。
幼儿在游戏中的想像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幼儿想像活动的特点。
(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像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27.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
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
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
答:
一、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
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但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玫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他们的朋友多。
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二、要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依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有研究认为,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母性敏感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
他们把正常医院条件下的母子接触和理想条件下的接触作比较。
医院的标准做法是:
出生时让妈妈看一下孩子,10个小时后孩子再在妈妈身边稍留一会儿。
然后每隔4小时喂奶一次。
理想条件是:
出生后3小时起便有定时的母子(女)接触,在开始3天里,每天另有5小时让妈妈搂抱孩子。
结果发现,理想条件下的孩子与妈妈更密切,面对面注视的次数更多,而且,后期依恋关系好。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会造成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特别是6~8个月后的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为这个时期,正好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
所以,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要尽量自己负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
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心理学 学前 心理学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