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docx
- 文档编号:25295022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42KB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docx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篇一:
《一地鸡毛》读后感】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
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
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
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
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
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
《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
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
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
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子、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
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
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
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
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
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
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
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
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
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
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但却如雷贯耳;余华的浙江某铺满石板路的县城,翻过他的书,总有小镇牙科医生,在黄梅雨的店铺看书的感觉,可能集中看书的时候,那时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树,总是在关西的海滨旅馆,转折总是如此快,一封封书信,一次单程的机票,人生真是恣意潇洒,包括日本的其它几个看过一些的小说家,都有那种都挤在一个海岛的密闭环境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我爱死这种叙事了,细节常带深刻的感情,琐碎的事情却像印刻的岩画一样,恨不得把每个情绪和细胞都放大了看,看的过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车音响的歌曲。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的类型,都是关于一个单位的书,之前看的《杜拉拉升职记》,特别的快速/直接,写的只是小资的个人成长,且情绪多余,而理性不足。
其它的关于单位大院的书,也看过,《阳关灿烂的日子》,超厉害的存在,我觉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古惑仔,甚至毫无半点江湖气息。
小时候,好不容易抢了低年级同学的弹珠,后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换给人家,自此以后,再也不忍过问江湖的点点滴滴了。
当然,这种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怀念童年也就得了。
成年了呆在一个单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不知有斗争,更要有内心的平静。
知乎上有人推荐,成功最关键因素,有人说是坚持,有人说是平静。
就像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时候,鸡汤VS鸡血,鸡汤总是赢得贱兮兮。
当然,说平静的,总有平静的道理。
《一地鸡毛》的小公务员,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眼里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
在别人眼里的顺境,有时却如逆境般难行,在自己的眼里的逆境,有时却本身就是顺境。
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获得并不太平。
一生何求,求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竞争的,争抢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么平静,到底比坚持胜在哪儿?
我想这个论断,是在告诉我们,口口声声坚持的人,最后估计都不会真的坚持,潮水不退去,没人知道谁在裸泳。
人生的顺逆境,都是祸福相依,在逆境能奋战,在顺境,也许就被消磨了。
没有一些平静忍耐的心,撑不到最后。
昨夜,与L通话,说起最近状态,颇觉得自身,太过于平顺了,意志力大减,情绪波动完全不受掌控。
也许真应该反思,像如今这样,是不是离自己想要的渐行渐远了。
慎之慎之。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
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
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
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
“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
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
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
”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说:
“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
关键在于你自己。
”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
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
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
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
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
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
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
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
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
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
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
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看完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放在今天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无非就是家长里短。
故事是由小林排队买的豆腐忘放冰箱展开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些都会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调动工作,孩子上幼稚园入托,老家来人,小林帮以前的同事卖鸭子收钱,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无非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
而小说中也暗指当时的收礼成风,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风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一地鸡毛》可以看成是xx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个家庭不同生活的缩影。
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虽然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在里面,可是他的写作风格还是大抵如此,感觉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
而他现在的作品也经全然没有他有写《一地鸡毛》时的那种人文关怀,更多的对于低层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
可能和现在刘震云身份的变迁也有关系吧,当年相信他写《一地鸡毛》的时候可能一如他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刚刚从农村转为城市人的开始,所以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针见血。
而现在的刘老师是知名作家,编剧。
现在过的生活和所入社会地位已全然不同。
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他的小说和读余华的小说感觉是不一样的。
总之感觉《一地鸡毛》所要表现的东西更加直白些。
所要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些。
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一地鸡毛》后,总是觉得心里隐隐有些害怕又觉得很不是个滋味。
这种感情的出发点,我想是与小说中所展现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关吧。
最初上大学时的主人公小林夫妇便同现在还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一样,有着事业心,有着想奋斗的目标,有着对未来真切美好的期望。
但后来的他们从上学时期的单纯蜕变成了以后的世故,圆滑。
虽然我知道他们也并不喜欢蜕变成这样的自己,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的他们的变化一定会是一种不可避免。
书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却一定会存在的小事都让人觉得真实。
从那些事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他们的改变让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会经历这些事情,自己也许也会因此而改变心境,忽然那些本来知道却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这样直白的展现在自己面前,不自觉的便对这未来害怕起来了。
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来,那么它一定会到来。
刘震云先生是位很会讲故事的人。
不记得是谁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但我也这样觉得。
令一直都喜欢读言情小说的我在读小说时将小说没有间断的酣畅的读至结尾最后一句,竟都没有冒出什么不想读的念头,而小说其实也只是简单的用流水账般的文字介绍出那些排队买豆腐,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排队卖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窝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琐事小事,简单平实的文字却紧紧的让人想要关注这对夫妻生活的发展,想要知道他们的日常,我觉得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小说独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说中讲“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
”这是书中小林对自己的一番开导,生活过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还是要照常过下去的。
他讲他过去的宏伟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
现在的他的蜕变是种成熟下的进化,于是像是忘记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开始只想着明早买豆腐这样的琐事了。
社会真的会将一个人的棱角和理想打磨成这样么?
答案好像很简单,一旦进入社会的我们很容易便被这个社会弄得世俗化。
就像小林大学时期的“小李白”,那样一个有才,有勤快的还带有一点洒脱豪放的人,最后还是卖起了板鸭,从前的诗意,每天写诗的附庸风雅,到后来也变成操着大嗓门的叫卖。
同当年温文尔雅诗人的鲜明对比,这样社会环境下的理想,抱负便消失了踪迹,而变得实际。
而社会和生活又怎么会不实际呢?
小林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即便说的很阿Q,但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心态。
印象最深的还是后来小说中小林半夜做的一个梦。
梦中他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拥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有人说小林这样怀揣这梦想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几年后梦想竟然全都变成一地鸡毛,这样实在太可怕了。
我倒觉得,这其实就像是面包和自由的选择题一样,如果我们为了有面包的生活,便就要在柔软的鸡毛中找寻借口。
小说的结尾描述到曾救过小林的老师去世了,小林为此难过一整天,但坐上班车,想到的确是家里的大白菜,他想:
“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的好。
”读到这里我们能说小林是不好的吗?
其实我倒觉得好不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这是他生活迫使他的选择,他没有错,只是他的生活在给我们作出个提醒,提醒我们想要怎样度过你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的意义吧。
想到这里,读本文最初时候的害怕也就消失了。
因为我知道我会好好过好我要的生活,《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像是我的警钟一样,毕竟,生活有很多种,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要怎样活。
人若会自我安慰,也许会少些烦恼。
人若太会自我安慰以致自我放纵,那也许就会变得有些面目全非。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是爱怜自己心疼自己的,所以在这个现实到冷漠无情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是一撞南墙就回头,一被蛇咬就处处小心翼翼连井绳都怕的,有些甚至是尚未被撞被咬就小心做人的了。
《一地鸡毛》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女主角们,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配角们,甚至是涉世未深读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呈现出在这片土地上流于世俗的倾向。
小说中对小林老婆小李结婚前的样子有过详细的描写,“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文静的、眉目清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可是结婚后的小李呢?
计较丈夫买的豆腐馊了,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晒晒;背地里说小保姆的坏话,猜疑邻居印度女人,脏话也一个一个落落大方地从嘴里蹦出来;暗地里偷水,一滴一滴滴答不出内心的羞愧。
“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怎么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作者如是写,我们是不是也会心一惊,回望自己走的路?
会不会发现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可是,这一切的变化由何引起呢?
其实,小说中也有回答。
老婆偷水,小林也觉羞耻,三日后停止。
老婆细数保姆差错,小林也会细想到小保姆的不容易。
小时候受恩于老师,一直牢记在心,老师来访,小林也知人应报恩。
可见,我们活着,并不是只是无情自私,人性深处也有善根。
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不得你自命清高。
老婆换单位只能找人帮忙,孩子上学你得想办法,别人家长送礼,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
于是,妥协了,流俗了。
该求人的求人了,你不求自有人求;该送礼的送了,你不送自有人送;该像个世俗中人的就流俗吧,反正大家都如此。
多好的自我解脱,就这样在自我安慰中流俗了。
然而,人有时候又是清醒的。
夜深人静时还会反思自己的不对,遇见老朋友时,还会回想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葱年月。
在街上碰到“小李白”,小林也是马上就问“你还写诗吗?
”,不想遭到同学一阵嘲讽还觉有理。
“屁!
那是年轻时不懂事!
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
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
混呗。
”“看,还说写诗,写姥姥!
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
”是啊,你还写诗吗?
你还是那个曾经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吗?
屁!
既然连诗人也堕落为卖鸭俗人,那我们这些平常之人更应顺应生活之流,甘于油盐酱醋的平庸之中吧。
小说后半部分老婆沾单位头头小姨子的光而有了便捷的班车,孩子因陪读而上了别人单位的幼儿园。
小李同志开始还生气地抱怨,本以为是领导的关心结果是沾别人的光。
小林找各种理由安慰着生气的老婆,就像是给自己向现实妥协找借口一样。
当同样的事情再落在孩子身上时,也是生气愤怒后该怎样怎样。
为什么不反抗?
既然尝到了低头受惠的甜头,那自觉颜面受损时自己安慰安慰就好了吧。
小说的点睛之笔莫过于小林家第一次接受别人送的礼,一个价值不菲的微波炉。
开始夫妻俩还觉得不好意思,最后一想到微波炉能带来的好处也就乐滋滋的收下了,还认为生活自此改变了。
如果说之前换单位,孩子入托等事是迫于现实规则,那么现在不在幼稚,已经成熟的小林也开始主动地利用规则了。
生活就像一出戏,在不断地练习中教会戏子们“以牙还牙”的套数。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
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作家池莉说过:
“现实是无情的,它不允许一个人带着过多的幻想色彩。
?
那无边无际的事务,琐碎、浩繁的现实,差不多能够淹没销蚀一切。
在它面前,你几乎不能说你想干这,或者想干那,你很难和它讲清道理。
生活,何止是烦恼。
”如果说小林一行人与理想的背道而驰是因为流俗从众,那么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了。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细细算了下,这篇篇幅不长的小说里包含了看病难,就医难,攀比心态,找关系走后门,玩忽职守,城乡差异等众多问题。
从20xx年小说发表到今日,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好好解决,有的甚至呈现发酵状态。
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也能引起人们深深共鸣的原因之一。
小林家也算得上中层阶级,在其下的还有生活更加困苦的底层人民。
比如北京井底人王秀青,当新京报的记者问他住在井下是否有尊严时。
他说:
“尊严?
分对谁讲。
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
20xx年,我在路边擦车,城管把我抓走,把狗从笼子里放出来,把我关狗笼子里,我是想要尊严,那时还有什么尊严呢?
”我们活着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包。
在小林想像那个富豪一样好好招待老师时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如何获得?
这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劳动你创造的价值,还倚赖于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
小说中矛盾的症结所在正是权力的滥用。
如果想要办什么事,要么你有权,要么你用人情或金钱来换取。
在妻子吵闹着要换单位时,小林想的是“我们都无权无势,两眼一抹黑,哪个单位会要你?
”最后只好找关系送礼。
在孩子“入托”问题上,小林夫妇因为手中没有掌握“权力”而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对门邻居“印度女人”同样手中也没有“权力”孩子却照样能够“入托”,这其中最大的奥秘就在于“印度女人”那个出入神秘的富有丈夫。
一个人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来掌控这些需求的权力也是细碎的。
小权利的分散让人们没有了对犯罪违法之类的恐惧,也就堂而皇之的用其为自己谋利了。
当人们在生活中领教了这权力的厉害,也学会了利用自己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
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人情世故也由此产生了吧。
“是呀,是呀,连胡适之先生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
”
“什么涂抹,还不是想占人家小姑娘便宜!
”
“胡适之是谁?
”
“一个比我早的写字的,女的,差点缔造一个党。
”
——《故乡相处流传》
刘震云可能是当代中国最悲观的作家。
这种悲观,不是写史诗性的悲剧,更不是在作品里伤春悲秋呼天抢地,就是一些我们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他用朴实诙谐的文字娓娓道来,揭开生活表皮上的烂疤,里面的脓水就在陽光底下肆无忌惮的流淌。
刘震云的作品让你感觉,中国人活了五千多年,不管是掌握一国命运走向的政客还是最大理想就是吃饱饭的流民,不管是公司里衣冠楚楚的白领、单位里混吃等死的小公务员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古往今来,我们就是活得这么猥琐这么平庸这么没劲。
刘震云老老实实的阐述事实,写出的已经是悲剧。
《新兵连》、《官场》、《单位》、《官人》、《一地鸡毛》、《新闻》,平庸之至的标题,对应的是小说人物波澜不惊一潭死水的生活。
军队、官场、媒体、公司、民间,一幕幕钩心斗角的倾轧戏码在这里上演,每个人都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天天琢磨着怎么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伺机吞并扩张。
这些小说一路读下来,宛如一个怎么也打不出来的饱嗝,你想着什么时候“咳”的一声来个释放,冷静的作家却不给你这样的机会,你一直忍着咽着,最终撑得上气不接下气。
《温故一九四二》,是刘震云把目光投住到历史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九四二年河南爆发灾荒,“易子而食”,血淋淋的现实触目惊心。
刘震云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对当政者发出尖锐的质疑和嘲讽。
这是刘震云最有力量的一个中篇,也是当代文学里难得的放到前辈*面前也毫不露怯的经典之作。
刘的批判并不一定针对某个具体的政客,而是把*里一贯肮脏龌龊的把戏呈现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对此保持警惕。
如《故乡相处流传》,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老百姓永远被政客们玩弄于鼓掌之上,更可悲的是,每个人因此都不想失去成为政客的机会,历史没有中间灰色地带,或者玩弄别人或者被别人玩弄,如此而已。
刘震云作为一个作家显示出的抱负和担当,在这些急切的中篇里喷涌而出。
刘震云擅长写细节。
有一个朋友开玩笑似的说过:
如果刘震云操刀写情x小说的话,那一定是大家。
信哉斯言。
情x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不就是细节营造出的真实氛围么?
刘震云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紧张,特别是写那种大冲突没有小摩擦不断的生活,功力在当代作家里数一数二。
细节好,人物才能立得起来。
刘震云笔下嘴里叫哥哥腰里掏家伙的官场群像、苦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单位小人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淡出鸟来的农民,就这样一个个在作品里复活。
河南作家的文字,带总着点土里土气的方言腔,但有嚼头、有回味,朴实幽默之余,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刘震云堪称其中翘楚。
刘的文字好用短句,简洁洗练,适当的地方点上几句,正好挠中读者的痒痒肉。
人物都有些生活化的口头禅,嗜好骂娘,用词当然不太雅观,但叫一个酣畅淋漓。
刘震云后来走上荒诞派路子,写《故乡面和花朵》,洋洋洒洒百万言,四卷本,简直是考验读者的耐心。
最近的作品是与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冯小刚合作的《手机》,虽然是搭乘贺岁片的东风出版,但骨子里还是刘本来的东西,不过是换上稍微通俗一点的包装而已。
冯小刚的电影,几乎完全靠这个剧本撑起来。
对人性感受敏锐的作家,不会被世相走马灯似的变换遮蔽双眼,总能看清楚风云变幻背后的本质;而态度诚恳的作家,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总有说出真相的欲|望。
刘震云的骨子里,正是有着这样一份看得见的立场和坚持,由此也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作文
有句话说“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这样一句有点故弄玄虚的玩文字游戏的话,仔细想来却是唯有点头称是。
《一地鸡毛》是个短篇小说,或许又是中篇,只是觉得它文字轻松,一会儿时间便看完了,与那些大部头相比起来,应该是大餐前的一道开胃菜,于是我心里主观认为是个小短篇了。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的琐碎生活从一斤馊了的豆腐开始,吵吵闹闹,细细密密,点点滴滴,没有一间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也绝不省心。
这样的生活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且潜意识里是以后要走上同一条黑道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来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是很没追求的,可是谁说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一件小事?
要是老婆不好,孩子不乖,炕头不热,岂不是生活都乱了套了?
本来觉得这是主人公沉于下僚的自我安慰的话语,然而仔细听他一分析,又看了他家里这些鸡飞狗跳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惹起来的,这样一种逻辑也无可厚非。
小李是小林的妻子,她是个大学生,小林一回忆起当年的她,总是浮起记忆中温柔恬静的青涩模样,可是,现在的她却是会为了几毛钱的水费而不惜顶着被人骂的风险而偷水,是会叉着腰对他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一个黄脸婆,怎么会这样呢?
小林很感慨,心头滑过一丝怅惘,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自己不是也被这生活的鞭子抽得东奔西跑吗?
自己不是也忘记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和气冲霄汉吗?
在生活的大漩涡里谈理想是奢侈的,就连这种为着放弃理想的自责与反思也是并不多见的,想来也是会越来越少的。
为了生活,小林抹下面子给人事部的头头送礼,被人一口回绝,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同样为了生活,他放下自尊,去帮他曾经的同学卖烤鸭,这是他曾经最看不起这种为了生活出卖理想的人。
刚开始做起来时他还心有不安,充满着对昨天的自己的愧疚与担忧,而几天后看到钱多起来后,他的不安就化为乌有:
挣钱才是王道,这么做不过是为了生活,何必那样苛求自己?
为了生活,四个字就像四个木桩被打进了小林的心里,曾经的“为了理想”金光闪闪的大字已被生活的滚滚车轮压得褪色变形。
小林现在不会再去关心什么伊拉克政局,甚至连他最喜爱的世界杯都嗤之以鼻了。
这些东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关心伊拉克政局关心得过来吗?
人家踢球赢了输了和你有什么相关呢?
有这闲工夫还是去想想你老婆调工作和你女儿上幼儿园的事吧。
小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鸡毛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