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村庄由来一览表.docx
- 文档编号:25294995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105
- 大小:44.29KB
献县村庄由来一览表.docx
《献县村庄由来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献县村庄由来一览表.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献县村庄由来一览表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
亩
村名由来
小
平
王
乡
前小平王
1261
2590
原名小平王,宋代置村,传为刘秀走国处,刘秀出为平虏将军,入为萧王,人不详知,混呼萧平王,后写作小平王,清末分南北两村,此村居南,名前小平王
后小平王
610
1790
原名小平王,宋代置村,传为刘秀走国处,刘秀出为平虏将军,入为萧王,人不详知,混呼萧平王,后写作小平王,清末分南北两村,此村居北,名后小平王
元昌楼
2471
6911
元朝末年,本县贾元昌在此建花园,园中有楼,名元昌楼,明永乐间山西民迁此定居,借用楼名为村名。
参军镇
1227
2874
参军,汉至宋的武职名称,此为北宋杨延昭的一个参军镇守的地方,金代成村落,仍袭原名参军镇。
西刘庄
182
701
明永乐间,刘姓由山西诏迁到此占田立庄,取名刘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为区别同名村庄,按方位改称西刘庄。
祝庄
2067
3626
据传,金泰和四年(1204)祝氏立庄,名祝家庄,元末明初,成废墟,永乐间,朱德水由山西迁此立庄,仍名祝家庄,读作“周庄”。
双村
838
615
据传,明永乐间,山西民王,李二姓来此分别各建一村,后二村合并,取名双村。
冯庄
944
5214
宋咸淳六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冯姓由山东迁此置田立庄,名冯庄。
齐庄
1412
3491
金承安五年,(1200)齐姓由东迁此立庄,取名齐家庄,简称齐庄。
杜凌花
1111
2785
据传,辽邦凌花公主扮作宋军来淤口关刺探军情,不料被发觉,在此为宋军堵截,时呼“堵凌花”,村仿传说名杜凌花。
西王庄
484
1278
明永乐三年(1405)王姓由山西诏迁在此占田立庄,名王家庄。
1949年改小王庄,1981年改为西王庄。
文都村
2216
3034
原名文都,民国后始加“村”字。
宋氏村名,也是行政区划名,宋代,“合保为都,合都为乡”,民户都为文都,明后,张王迁来,加村为名。
抛军哨
478
1187
据传,辽凌花公主扮作宋军,刺探军情,在此遭遇宋军,抛下一哨人马,只身脱逃,后人乐道,取村名抛军哨。
西贾庄桥
414
597
金元时,为贾姓地主的庄院,名为贾庄。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村中河上架桥,名贾庄桥,后桥名取代村名,后分为东西两村,此为西贾庄桥。
东贾庄桥
2297
2746
金元时,为贾姓地主的庄院,名为贾庄。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村中河上架桥,名贾庄桥,后桥名取代村名,后分为东西两村,此为东贾庄桥。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临
河
乡
陈三角
273
327
南北朝时,此地为一湖泊,名三角淀,北齐天保二年,陈氏在此立村,因位于三角淀边,故名陈三角。
东三角
1048
1938
北齐天保六年,(555)张姓来三角淀东立村,故名张三角,1938年改称东三角。
李三角
680
1158
隋前此地名三角淀,北齐天保二年(553)李姓由隆尧来此立村,故名李三角,以姓氏和湖淀为名。
冉三角
1666
2988
北宋宣和三年,(1121)的东冉雍后裔冉普化近此建村,因村位于三角淀边,故名冉三角。
横头
1455
2685
原名堼头,堼,土岗。
明永乐间,移民来此土岗之上建村,依地形取名堼头,1981年,因“堼”字偏僻难识,改为横头。
东尹官
1058
1447
原名尹官,宋代尹姓官员,在此抗辽,金元成村取。
尹官之名以纪念,清末分为二村此为东尹官。
西尹官
1296
2417
原名尹官。
为北宋据守,淤口官的尹姓官员驻地,金元代渐成村落,以尹官为名,清末分两村,此为西尹官。
梁庄
778
1433
据传,明永乐间,梁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占田立庄,起名梁家庄,后简称梁庄。
石疃
2404
3529
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在此漳河砂石滩地中建村,仿李家滩起名石家滩,后写作石疃。
临河
1567
2494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立村,因临近漳河,故名临河。
后也作林河,以边畔林密为名。
今仍作临河。
李疃
1864
3128
明永乐间,山西民来此入李家滩村,落户,仍用原名,后写作李疃。
尹堡寨
1866
2925
北宋淤口关,尹姓官员的城堡营寨,故名尹堡寨。
据传,尹为“隐”声,此官员实名任堂惠,北有孟疙瘩实为孟良坟。
富庄
2261
3195
据传,明永乐间,山西民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庄主以富为盼,故名富家庄,后简称富庄。
南镇上
616
1196
原名镇上,为宋代村落,明建文间断人,永乐间恢复,仍用原名,明末分为三村,此村居南,故名。
东镇上
1723
3453
原名镇上,京宋代村落,明建久二年,(1400)因靖难之役断人,明永乐间王氏迁驻,明末分三村,此村居东名东镇上。
西镇上
1462
3045
北宋仁宗间杨延昭溃水阵的东镇,原名镇上,明末分为三个村,此村居西,故名西镇上。
张支根
793
1707
明永乐间,张姓由山西迁此,见遍地荆棘。
又献县人称棘(酸枣)为支根,故名张支根。
赵三角
2211
4112
东汉末,漳河过此积水为三角淀,北齐天保二年(551)赵姓立村于淀边,故名赵三角。
路庄
2543
6141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路贾二姓由山西诏迁至此立庄,名路贾庄,简称路庄。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张
村
乡
万家寨
961
1661
北宋淤口关前哨营寨.后成聚落,为企盼兴旺,取名万家寨.
文大夫
824
1921
据传,明初山西民温姓迁此建村,因企盼致富,取村名温大富,但日久种田不能致富,又盼出功名做官,改名文大夫.
前尹庄
1198
3324
明末,此为肃宁县尹姓田庄,佃户形成聚落,故名尹家庄,清初成为旗地,分为二村,此为前尹庄.
后尹庄
1192
2149
明末,此为肃宁县尹姓田庄,佃户形成聚落,故名尹家庄,清初成为旗地,分为二村,此为后尹庄.
陈庄
326
462
明末为肃宁县陈姓田庄,后佃户增多,仍用旧名,陈家庄,简称陈庄.
大八里庄
1421
4258
明永乐年间,张吕二姓由东永州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因距城八里,取名八里庄。
清末改为大八里庄。
大章
2821
5460
禹臣名。
《淮南子》:
“禹乃使大章步向东极,止于西极”西汉成聚落,为纪念当年大禹治水,表彰大章功绩,名为大章。
权寺一
1409
2423
依寺取名,寺名全佛寺,取村名全寺,后写为权寺,后分为三个村,此为权寺一。
权寺二
1339
2521
依寺取名,寺名全佛寺,取村名全寺,后写为权寺,后分为三个村,此为权寺二。
权寺三
826
1350
依寺取名,寺名全佛寺,取村名全寺,后写为权寺,后分为三个村,此为权寺三。
永合
1291
1338
清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引滹水过李谢村,河南称前李谢。
1937年李谢与堤口合为一村,取名永合。
小八里庄
462
975
明末,永州张姓由八里庄迁此建置田庄,取名小八里庄。
桥头
284
811
明末,滹沱河上城西北八里庄桥头,渐成村落取名桥头八里庄,后简称桥头。
王庄
1441
3506
明末,王姓地主庄园,佃户众多取得大王家庄,1981年区别同名村,改名王庄。
河堤
1810
4069
明永乐间,李苗二姓由西民迁此原漳河堤上建村,以地形地物命名,取名河堤。
贾庄
1456
5445
明末,贾姓地主庄园,渐成聚落,取名贾家庄,简称贾庄。
古今庄
1537
3543
明初,经过靖难之役铁匠庄和许永庄因人口减少永乐间合为一庄,取古今分合之义,名古今庄。
北张村
2426
5716
北宋名张村,以姓为名,明初分九个张村,1949年李、王、郭、井、齐五个张村合并,流称北张村。
南张村
1490
4086
北宋名张村,明永乐间诸姓迁至分为九个张村,1949年张、刘、马、曹、四张村合一,称南张村.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商
林
乡
商林一分村
1928
2898
宋代称桃花村。
明代因位于两京御路而商家如林,改称商林。
后分为四个村,此村为商林一分村。
商林二分村
1134
1858
宋代称桃花村。
明代因位于两京御路而商家如林,改称商林。
后分为四个村,此村为商林二分村。
商林三分村
1257
2096
宋代称桃花村。
明代因位于两京御路而商家如林,改称商林。
后分为四个村,此村为商林三分村。
商林四分村
1457
2948
宋代称桃花村。
明代因位于两京御路而商家如林,改称商林。
后分为四个村,此村为商林四分村。
北宗
2098
4114
原名祁家庙,明永乐间,它姓由山西迁来在祁家宗庙北立村,取名北宗。
垒头
1477
3100
意为军事据点。
三国时曹操在此屯田,分兵戍宗处称垒头。
后成为聚落仍用原名。
柳椽
868
1607
据传,原名“牛欢”,杨六的牤牛阵上,牛冲到这里。
正在撒欢,后成村名,改为柳椽。
礼村
1216
2599
明天启三年(1623)曲姓由献县齐庄在此置产建村,以礼仪为先之意,取名礼仪村,后俗成礼村。
库家庄
439
958
据传,明初库姓由山西迁来占田建庄,取名库家庄。
南宗
1702
3767
原名祁家庙,明永乐间它姓由山西迁来在祁家宗庙南立村,名南宗。
南漳河
1527
2600
唐宋间,漳河流经此处,后成聚落,位于河南故名南漳河。
北漳河
1829
3035
唐宋间,漳河流经此处,后成聚落,位于河北故名北漳河。
魏家庄
829
2494
原为外地魏家的田庄,本属河间所辖,1949年划归献县,仍用原名。
李家庄
638
1678
清乾隆间,李姓由献县李三角来此置田建庄,故名李家庄。
水牛店
1259
2180
据传,北宋杨六郎贩水牛摆耗牛阵杀敌,驻此,故名水牛店。
黄百户
546
1112
明代行卫所制,献县有三卫十九所,当时军制百户为所,此为黄百户,实为一军屯。
前瓦钟
1377
2947
原名瓦中。
明初迁民依瓦占卜立村,选中此地故名。
1956年分前后两村,此为前瓦钟。
后瓦钟
703
1576
原称瓦中,明初迁民依瓦占卜立村,选中此地故名。
1956年分为前后两村,此为后瓦钟。
岔道
944
2658
三国时曹操北征乌垣前在此屯田,此为去东北乌垣国和东海河间国的岔道口(当时曹洪任河间国王)故名。
小南邵
526
1091
邵原名召,即今天的昭字,三国曹军在原燕赵的界石(召石)南屯田,名南召石后分大小二村,此为小南召石,今作小南邵。
大南邵
903
1544
该地有东西向燕赵界石,三国时曹操在此屯田,称召石,此处略偏南称南召石,分二村此又称大南召。
今作大南邵。
祁家庄
159
475
据传,明永乐间,祁姓由山西迁来建庄,故名祁家庄。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南
河
头
乡
西丁楼
781
780
清康乾之间,刘姓自河间县迁此入庄,仿东边有丁字楼村,便名西丁字楼村,简称西丁。
抛庄
1526
1735
明永乐年间,山西民迁此立村,取永世清平之义,名永清村,清初洪水,唯此幸免,改名抛庄,意为老鼋没顾上捎走——抛下的村庄。
东樊屯
2518
1046
明永乐时,周樊二姓各以百户长的身份在当地两个河滩地各占地屯田,后合为一村,总称双滩屯,又更名樊屯。
中丁楼
710
564
明原名店上,因杨姓三兄弟开店为名,清乾隆后,因地处西东二丁字楼中间,故又名中丁楼
东丁楼
818
1173
原名东丁字楼,清康熙间,商林徐姓因涉窦二东案,避难改姓来此做马家的佃户遂改姓马,于马庄旁另立庄,称东丁字楼。
马庄
376
802
明永乐二年,山西民迁来入金元时的马家庄落户,今马庄马姓系雍正间从浙江迁来。
西方屯
926
1354
原名方佑屯,金代马庄东有个方庄子(今为古村落遗址)明初,于方庄子东置军屯田,本名方右屯,后取护佑义改方佑屯,现称方屯,后分为三个村,此为西方屯。
中方屯
708
908
原名方佑屯,金代马庄东有个方庄子(今为古村落遗址)。
明初,于方庄子东置军屯田,本名方右屯,后取护佑义改方佑屯,现称方屯,后分为三个村,此为中方屯
东方屯
1461
1923
原名方佑屯,金代马庄东有个方庄子(今为古村落遗址)明初,于方庄子东置军屯田,本名方右屯,后取护佑义改方佑屯,现称方屯,后分为三个村,此为东方屯
曹庄
707
1170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曹姓由山西诏迁到此占田立庄,名曹家庄,简称曹庄。
石槽张庄
312
508
原名张庄,系张姓的庄户,明崇祯间,庄主于创造单桥石桥贡献较大,特赠石槽为敬,故又称石槽张庄。
于庄
766
769
据传,明初山西民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庄主姓于,故名于庄。
郭尖庄
556
808
明永乐间,郭姓迁来立庄两个,一个想以种尖椒致富,称尖椒庄,一个相对大郭庄称小郭庄,1942年合并称郭尖庄。
南刘庄
894
1402
明永乐间,刘姓由册西迁此占田建庄,起名刘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为南刘庄。
南河头
1034
707
原名南河庄头,清乾隆间,圈头陈西门十六世陈好问在此置田立庄,因地处滹沱河掉头处,故名南河庄头,后叫成南河头
范庄
718
1343
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民迁此建村,以路西林地为名,称路林村,清乾隆间,范姓将此地置买为田庄,故名范家庄,简称范庄。
谭庄
960
1294
金元时,为交河县东街苏家的田庄,后谭姓入庄,改为谭庄。
南韩庄
444
828
原名韩庄,据传,明初韩姓由山西迁此占田建庄,故名。
1981年因有同名村,遂改称南韩庄
西丁北
412
432
原名西丁字楼,1961年搬出到滏阳新河大堤外,因居原村东北,故称西丁北。
北邱庄
311
728
明中叶,邱姓在此置田建庄,因地势较高,故名丘庄,不久又改为邱庄,1948年,相对于南邱庄,此称北邱庄。
胡屯
590
1073
明洪武间,大同卫胡姓官员在此屯田,取名胡家屯,简称胡屯。
南邱庄
108
348
据传,明初,邱姓由山西诏迁到此占田立庄,庄建高地之上,故名丘庄,又改为邱庄,1948年土改,改为南邱庄。
郑唐庄
872
2241
抗日战争前为郑庄,唐庄两个村庄,分别为郑唐二姓的田庄,抗日战争时,为联合应付日军,并为一村,称郑唐庄。
史庄
534
755
据传,明永乐间,史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取名史家庄,简称史庄
南单桥
1737
3364
宋称林村,元时称王园,明末又加耿园,崇祯改乐善桥,清光绪为单桥,分二村,此为南单桥。
东单桥
705
1716
原只有南、北两个单桥。
此村原名东旺庄,人称东庄。
抗日期间,东庄并入单桥,后称东单桥。
北单桥
633
1032
元称单家桥,明万历改五节桥,崇祯改乐善桥,清光绪为单桥,皆以桥名为村名,此为北单桥。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陈
庄
镇
白营西村
290
737
宋杨廷昭守淤口关的营地之一,因为骑兵守营,故称白马营,清初改白家营,俗称白营,后分为二村,此为白营西村。
白营东村
168
554
宋杨廷昭守淤口关的营地之一,因为骑兵守营,故称白马营,清初改白家营,俗称白营,后分为二村,此为白营东村。
北三堤口村
830
1860
原名三堤口,后分为二村,此为北三堤口。
陈辛庄
381
1671
清初,陈姓从阜城迁此立庄,取名陈新庄,后写作陈辛庄。
陈庄东村
429
920
明永乐三年(1405)陈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名陈家庄,简称陈庄。
后分为二村,此为陈庄东村。
陈庄西村
647
1827
明永乐三年(1405)陈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占田立庄,名陈家庄,简称陈庄。
后分为二村,此为陈庄西村。
大王庄
733
3752
明永乐三年(1405)王姓由山西迁此占田立庄,名王家庄。
1914年改称伍王庄,1949年改名大王庄。
大杨庄
529
1371
清初,南单桥杨姓在此置田建庄,后分为二村,此为大杨庄。
东禅房
951
2226
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民迁此佃耕寺庙土地,因交租办公俱禅房,故名禅房。
清末分二村,此称东禅房。
东大过东村
517
771
明永乐间,许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当地人述说漳北滹水经常泛滥,日子难过,故取艰难度过义为大过,后分为二村,此为东大过东村。
东大过西村
1161
998
明永乐间,许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当地人述说漳北滹水经常泛滥,日子难过,故取艰难度过义为大过,后分为二村,此为东大过西村。
郭辛庄
317
820
清顺治间,交河县黄屯人郭玉玺来此置田立庄,称郭新庄,取郭氏新立田庄义。
后写成郭辛庄。
后孙村
321
1421
明永乐间,孙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名孙村。
清末分二村,坑北为后孙村。
虎赵庄
523
1951
原名赵家庄,明初迁民置庄。
清乾隆后,加一虎字,为虎赵庄或虎头赵家庄,或言村人喜打斗意。
雷庄
532
1857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雷姓由山西迁此入庄,取名雷庄。
老周庄子
1318
3152
明初,江苏常州人周清来此占田立庄,名周家庄。
后俗称老周庄子。
李口
927
1099
原名栗家渡口(栗口)清乾隆二十四年,李姓从樊屯迁此建村,改为李家口,后简称李口。
凌庄
907
3481
清初,交河县凌屯凌家的田庄,故名凌家庄,后称凌庄。
刘辛庄
212
1120
清顺治间,刘姓从河间迁此置田立庄,取名刘新庄,后写作刘辛庄。
龙化村
1085
2107
明永乐三年(1405)山西民诏迁来此建村,以企盼兴隆之意,取村名隆化,后写作龙化。
马铺
654
1489
宋元时称马颊铺,因位京德古御路上的递铺,后讹化为马家铺,简称马铺。
苗庄
205
626
清康熙间,苗姓由县城来此置田立庄,故名苗庄。
南郭庄
525
1731
清初,郭姓由县城北街迁此立村名郭家庄。
清末,改大郭庄,1981年,按方位改为南郭庄。
南李庄
492
1345
清初,武强县东厂的李姓来此置田建庄,名李家庄。
1981年地名普查改为南李庄。
南鲁庄
444
1122
清初,南单桥鲁姓在此置田建庄名鲁家庄。
1981年改为南鲁庄。
南三堤口
1069
2583
此古漳河双堤与滏阳河双堤交叉处,造成过一渡口需跨三堤的特异地形,故名三堤口。
该村郭姓于清初由武强县郭家院村迁来。
南田庄
512
1713
明天启间,田姓由交河县任英屯来此置田建庄,取名田家庄,简称田庄。
1981年区别同名村,改为南田庄。
聂庄
849
1524
明永乐间,聂姓由山西来此立庄,名聂家庄,简称聂庄。
牛辛庄
670
906
清康熙十九年(1680)牛姓从小漳迁此立庄,名牛新庄,后写成牛辛庄。
七里墩
578
2094
原名十七里墩。
明永乐间,裘姓从山西迁此,此处距城十七里,位狼姻墩侧。
故名十七里墩。
1980年写作七里墩。
前孙庄
599
1906
明永乐间,孙氏由山西诏迁至此建村,名孙村,清末,分为二村,坑南为前孙村。
双岭
1000
3807
又名双陵,为东汉墓郭陵和慎陵。
唐初成村落于陵上,取名双陵。
或写作双岭。
隋庄
846
2037
据传,山西民隋姓于明初迁此立庄,故名隋庄。
瓦吉庄
574
1733
明永乐元年(1403)山西民迁此,以瓦占卜,选吉日建庄,故名瓦吉庄。
(天定吉利的村庄)
西禅房
816
2236
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民迁此佃耕寺庙土地,因地主人在禅房,故名禅房。
清末分二村,此居西故称西禅房。
小流屯村
3388
9590
明洪武间,浙江金华人王姓在此率军屯种,土为营垒(古流通)因此军屯较小,故名小流屯。
其刘姓后由武强县大刘村迁此。
而李姓由武强林东村迁来。
小王庄
314
1061
明永乐间,王姓由山西迁此占田立庄,与大王庄对称为小王庄。
小杨庄
523
1525
清初,南单桥杨家来此立庄,后扩为二庄,此为小杨庄。
小漳
336
3023
唐宋已有此村。
明天启四年(1624)佟姓由武强县东迁此立村,仍用原村名小漳。
取小漳河流经之义。
许能屯
965
3720
据传,明永乐间,许能一家由山西来此入屯,故名许能屯。
尤口
623
455
清初尤姓从樊屯搬来在滹沱河渡口建村,故名尤口。
赵庄
932
2565
清初,赵姓从县城迁此立庄,故名赵庄
乡镇
村名
人口
耕地亩
村名由来
河
城
街
镇
北孙庄
348
729
明末,孙姓从王三孝迁此立庄,取名孙家庄。
清末,因村北有姜太公庙,改称太公孙庄,1958年改为北孙庄。
王三孝
1738
3135
明初,王氏从山西迁此,忠厚朴实。
听说每人占地50亩,多者不限。
于是只占50亩。
被蔑称沙吊子庄。
天启间出了三个孝子,改称王三孝子庄,简称王三孝。
尹召
609
1454
明初,尹姓自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处原齐燕召石(界石)附近,所以以姓加地物为名,取名尹召。
陵上寺
961
2286
隋代,村北有三陵寺。
明弘治十三年(1500)李姓由权寺(全佛寺)迁来主持寺务,村名改称铃铛寺,后村移寺上,改称陵上寺。
张坊
1676
3709
明末,张姓迁此立村,初名张房,后来因发展出多家作坊,又演变为张坊。
冉庄河
653
1717
清同治二年(1863)冉姓由交河县刘大码头迁此置田立庄,借怀念故乡老盐河畔,仿马庄河,取名冉庄河。
王友村
847
1929
据传,明永乐间称望友村,为村人得友资助,盼友归来之意,后写成王友村。
陈圈
826
2268
明弘治年间,陈道明由沧县陈家林村迁此,因地处滹大河圈内,故称陈家圈,简称陈圈。
孟圈
784
1662
明永乐三年(1405)孟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定居,因滹沱河绕村而过,故取村名孟家圈,简称孟圈。
孙东城
427
577
因地处西汉河间国王城之东南隅,故名东城,后按姓氏分为三个村,此村以孙为主,取名孙东城。
东吕庄
503
1632
明永乐三年(1405)吕姓由山西诏迁至此占田建庄,称吕家庄。
1981年,为避同名村,改称东吕庄。
南杨庄
492
1642
明末,杨姓由本县周屯迁此置田建庄,名杨家庄,1981年为避同名村,按方位改为南杨庄。
梭庄
633
1732
清康熙三十九年,丁姓由本县郝村迁此置田立庄,见村北河滩地梭草丛生,以撞眼占卜取名梭庄。
伊庄
991
2379
明末,交河县(今泊头市)伊姓在此置田建庄,但不入献县户籍名伊家庄,造成给献县缴田赋,打官司去交河的现象,民国时统归献县。
王贡士
244
545
明初,王姓从山西诏迁来此占田立庄,清代,出了一名贡士,为庆贺纪念,改村名王贡士。
薛村
600
1500
据传,明初白姓迁此立村,因白为时人所忌,又以雪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献县 村庄 由来 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