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二模优作文0425.docx
- 文档编号:25288703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7.28KB
嘉定区二模优作文0425.docx
《嘉定区二模优作文04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定区二模优作文042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定区二模优作文0425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
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计较自身完美,看淡外物名利(60分)
庄子面对山下的人,看起来皆如蝼蚁,毫不在意,而胡适先生却自称山下人计较于自身形态,这两种俯视与平视的视角,到底谁的思想更高深?
我却觉得,不必去计较两者的高低,他们的“山上”与“山下”本不是一物,庄子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漫观前史,对于那些挣扎着为一时的名利与外物和家族的显赫强大者发出的轻叹,他所看的高山,指的是在一个广大的历史纵横中,而胡适先生,则是一个在上山的山下人,是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与灵魂完美而去“登山”的,那么他又怎么能不对登山中,自身的精神境界不计较呢?
看似矛盾对立但这却是述说了我们应如何看待外物与自身。
不必争求外物,这是一个古人以史为鉴,面对“智勇常困于所溺”的人,而发出的感叹。
漫观古今,我们如此强调着“金钱”“身份”,把学位当成金钱的等同物而去拼搏,只去争外物的得失,却不知面对一场无休止的“海中搏斗”,带着伤痕而归,如海明威笔下的渔夫,不求外物得失,能安然入睡才是一种真正为人的胸怀。
但当面对自身的灵魂,我们则应变身为葛朗台,对自身的“金币”好好保护,而后仔细挑出我们自身修养与品德的“瑕点”,为了求得自身完美而去工作、学习,那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学无止境”吗?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而不只是外物上的知识与技巧。
人因思想这一灵魂的主体而伟大,而思想不必受大炮的声响才会动摇,灵魂的修养亦会中止,我们又为何不应常去“计较”——对此他人与曾经的自我,从而寻找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不计较又如何能使我们有自知之明,从而提升自我?
一个人,一个拥有自我独特思想灵魂的人,面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外物,何必被虚无的虚荣之物蒙上眼睛,失却灵魂的提升?
也只有一个看淡外物,以自我修养为目标的人,才能在如今“商业化、快餐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伊甸园,面对种种欲望之绳的诱引,却从不成为永远走不出绳长的“牛”。
唯有以看淡的心态看淡“山下”的人,以渴望的心态计较“上山途中”自我的变化,个人的品德才得以提升,而当社会的中流砥柱与领导层面都充满了这种人,一个社会才不会向着畸形的价值观去发展,因为这种方式让人看得更加深远与分明。
闻志娟老师简评:
本文的主旨在论述“计较自身完美,看淡外物名利”这一观点,作者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辨证思考,不孤立地看问题,论证中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行文自如。
语言上看还不够简练,个别语句还欠通顺。
山上山下看人生(65分)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都一样,不必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要在山下看人,并计较人的不同。
那到底是在山上看还是在山下看?
其实我觉得两者应兼得,在山上看人,多了一份淡泊达观,在山下看人,使我们不脱离实际。
我们既要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才能变得悠然自得。
在山上看人,并不是一种俯视众生的角度,而是要更看清人,更看清生活。
就像梭罗,孑然一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浮华,来到树林里聆听枝桠上的虫鸣鸟叫。
这样简化的生活,却使其探索到生活真正的意义,使得其的精神世界越攀越高。
就像庄子,虽然穷居陋巷以钓鱼卖草鞋为生,但因为自身思想的高远深阔,使其能在困厄中不失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达观的认识,使得其视前途如草芥,视富贵如粪土。
当我们在山上看人时,我们的思想境界是澄明的,我们能以一种本真的淡然角度去看淡尘世一切,以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得失。
从而拥有一份“静观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恬淡。
而这种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的建立是基于对思想、对精神不懈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在高山下看人看世界,这就多了一份孤高与傲视,却少了一份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
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真正的隐士并不藏于深山之中,而是与人与生活最直接的接触,过着平凡的日子。
就像托尔斯泰,当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他渴望的是做一个农夫,耕作于阡陌间,以最谦卑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我们原本就是山下人,所以不能失去最原始的一份赤诚。
当我们在山下看人时,我们才会不脱离实际,才能发现充实的生活,既不能少一份雅致,亦不能少一份世俗。
当我们既拥有精神世界的高度,亦不失一份谦卑亦不脱离现实。
我们才能在尘世污浊中让生活如同“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般散发着隽永的芳香与幽香,从而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山上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达观与澄明;山下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谦卑与赤诚,两者兼得,才能赏尽人生极绚烂的美景。
闻志娟老师简评:
本文的主旨在论述“人应该既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这一观点,作者兼顾两个方面例举了诸多事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并可见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缜密思辨的能力。
出世与入世
在出世的庄周看来:
人大小如一又何必争个高低之分呢?
在入世的胡适看来:
生于世间又怎能不计较大小琐碎之事呢?
出世与入世皆是人生的不同选择,但其并非绝对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又何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正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漫步于森林,搭建一个小木屋,时而泛舟于湖上,享受鱼儿嬉戏的光景,凝视野鹿追逐奔跑的场景……内心澄净如他,对于这样一个出世者而言唯有自然才是人生的乐趣,外界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与其又有何干呢?
入世的人生又如他,曹操一生无不为统一大计而活。
面对三国的战火如焇,他一心称王,一心打败孙权与刘备,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强者。
可事不遂其愿,在愿望相背时,他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月光如华,他倚靠在窗棂下,手握一尊酒杯,慨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丝丝醇香滑入,却令人感受到的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人生。
入世如他为争一世功名,人生却徘徊于愁苦之中。
虽说出世与入世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其精神为何不能融于一体呢?
当今社会似乎充满着浮躁与名利的身影,可以说无人能说自己可以绝对的出世。
倘若一个人的一生在世间只为追求名利,事事都计较个高低,人生是多么的疲惫。
时代在更替,应时而变无疑是正确的。
但我们何不想想在追逐和竞争中适时的停下脚步,寻求一份出世的心态呢?
当我们在追逐梦想感到疲惫时,或许可以停下步伐也感受到梭罗的心静如水,超然物外。
无须真正的投身于自然,有时,一本书,一杯香茗,一颗平静的心足矣。
出世是如今我们身处于物欲横流间可以偶尔借鉴的一种人生态度。
追逐“攀比”理想的高远,宽容看待世俗的种种,这又何不是一种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呢?
兼而有之地汲取出世与入世的人生态度,学会给自己一个傲视于万物的远大抱负,也要学会给自己适时无争的宽容的态度!
张懿老师点评:
从庄子与胡适的话语中“争与不争”的阐述,作者敏锐地获悉:
要辩证地看待“出世”与“入世”,从梭罗与曹操的人生中更感受到,出世与入世虽是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却决定着人的命运。
从历史回到现实,在看待“出世”与“入世”时,人更应有一份豁达,是作者所要传达于我们的感慨。
淡泊地前行(64分)
朱光潜先生赞扬艺术地生活的人,他们能认真又能摆脱。
认真时见到他们的严肃,摆脱时见到他们的豁达,诚然如此,人生活在社会中,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权利;但切不要在争中迷失了自我,要知道人皆如蝼蚁,何必非有个高下。
如此相结合,方能生活得盎然!
庄子以浮世一生,万物皆空的心态看人生,但见一种豁达;胡适以人处社会,前进不止的认识生活,但见一种认真。
庄子提出心态,胡适提出行为。
二者相辅相成,恰与朱光潜的理论不谋而合,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要以淡泊的心态前行。
不断前进的人,不值得骄傲,而在前进中,不忘淡然处世的,才值得我们学习。
居里夫人在科学之路上,从不愿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科学史上力创辉煌,但当她成为第一个获得奖的女科学家,拿到了常人眼中万般羡慕的奖杯时,却把它给自己年幼的儿子玩。
旁人怪她“暴殄天物”,她却笑笑说,我研究发明是为了人类作贡献,要奖杯何用?
试问哪一位成功的人,不以此心态行为生活?
毛泽东坚持“到中流击水,浪花遏飞舟”的前行态度,但他也不忘“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淡然;诗仙李白积极寻求入仕之路,不断前行,却不曾在其中忘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准则,最终选择了“长安酒家市上眠”的淡然……
无数伟从的例子告诉我们处于社会之中,要前行,要争取,但当要冲破心中底线时,要洒脱地放手,以一种淡然的心态生活。
然而,现如今的生活中,多少人忘记了在争之中存留一份内心的坚守,忘记了淡然的心态。
商人们为了争夺市场,制假卖假,毒害国人,把此当成市场营销的手段;多少贪官污吏,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人民暖饱……,他们眼中溢满了争夺,却失去了蓝天;他们的耳中充斥着阿谀,却失去了鸟鸣。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迷失在别人的道路里,忘记了在争之中,保持淡然的心态。
你怎样,你的中国便怎样!
在不断前行之路上,保持心中底线,以淡然面对功利,同时保有庄子的心态和胡适的行为。
祖国未来的质量和高度,在我们手中,请淡泊地前行。
肖宁老师点评:
作者对于庄子和胡适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到位,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丰富且有逻辑的文章层次。
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争是一种种行为,不争是一种心态,二者需要结合;接着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非常有智慧地阐明了二者应该如何结合,争是好事,但必须在争之中“不忘淡然处世”,争是好事,但在触及底线时,应该“洒脱地放手”;作者更高妙的地方,在于与现实相关联的一段文字(倒数第二段),既充满了现实针对性,又从反面论证,同时文字既表达了激愤,又用文学化的处理进行自我克制,避免了陷入“现实但偏激”的窠臼。
观点辩证,思考深入,三个层次,如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展示了思考的魅力;三个例子,全出自课本,但却被灵活处理,在准确证明观点的前提下,做到了中外相间,古今皆有,且详略相宜,彰显着变通与组合的魅力,令人仍回味无穷。
计较之余不忘旷达(62)
庄子在高山上看人,万物皆如蝼蚁,没有必要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在山下看人,不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老子骑着青牛消逝在漫漫山路,“老庄”思想看重淡泊无为,芸芸众生何必去一争高低。
然而,若什么事都不去计较,那时代的车轮或许还是停留在那个农耕时代,没有科技,只有无欲无求的心境。
正是因为有胡适先生这般计较差别存在,才会有进步和文明。
但是在百般计较的同时,也要有于山顶看山下的境界。
狄更斯说过:
“这是一个什么都有的时代,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时代。
”当狄更斯从高山上俯瞰,能看到工业文明的金碧辉煌,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发达使殖民地遍布全球,世界霸主的超然地位不可撼动。
然而,狄更斯更注重在山下看山下人,只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山下人。
在山下,只能看到废水废气污染,酸雾久久不散,童工泛滥等社会问题。
于是,这些计较便成了狄更斯的写作素材,暴露的就是种种山下人的计较与不满。
也许有人会认为鲁迅先生过于计较,只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做法偏激因为他把所有的不美好悉数呈现在阳光下,也把所有的美好摧毁给别人看。
但鲁迅自嘲: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也是一个山下人,怎能不计较这种种污渍遍布的社会现象。
正是因为计较与不满,让他感觉在铁笼里奔跑却无处找到缺口,只剩一支笔或者说是一把锋利的剑,划开那些重重禁锢。
鲁迅先生在山下看人,计较那些顽固的冷漠麻木的品性,计较穷苦百姓受压迫的悲惨生活,计较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种种后遗症,我们的社会才有曙光,我们的性灵才能被唤醒,我们的心才有可能被震撼。
但是,若一味只在山下看,有太多的计较与比较也难免悲观消极看不到远方罢。
正如狄更斯不忘在高山之巅俯瞰工业文明,犀利如鲁迅也不忘在愤慨之余,与高山俯视,依旧相信这个千疮万孔的社会会有黎明的曙光。
有时,我们应该忘记计较,乐观地看待种种不完美。
此种乐观出于淡泊的心境。
现代社会中一些前卫的人注重的“轻生活”,在繁忙的课业事业中抬起头,让心灵得到喘息,来到野外在大自然中吞吐气息,纵情山水,忘掉生活中的计较与成败得失。
这样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乐观与旷达,更好地投入生活的战场。
我们是山下人,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计较,从而提升自己;然而,却不能忘了计较之余要不忘旷达的心境。
李锋老师点评:
文章立意较为深刻,对于“争与不争”两种人生态度能够辩证看待。
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的阐述比较充分,而且层次分明。
先是以狄更斯和鲁迅为例写出了在他们身上“争与不争”两种人生态度的辩证统一,然后推进论证一味计较难免悲观消极,主张在计较之余不忘乐观旷达。
入世以自若,出世以无争(60)
庄周于高山俯察,世人皆如蝼蚁,大小如一,不必去争谁高谁低;而胡适先生认为自己本是山下人,人的高低胖瘦尽在眼里,怎能毫不计较。
两位文章家所处的位置不同便决定了两者截然不同的立场。
庄子能够与世无争,只因在他的高度和眼界里,人与人之间尽失了计较的必要。
而在胡适的眼中,他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计较”。
在我看来,争与不争本无对错是非,若能权衡入世与出世,那么可以说算是完人了。
入世就意味着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云起云落,面对满天的珠光宝气,我们自然要争,没有人愿意被时代、被他人、被命运踩在脚下,成为世俗的牺牲品,因而入世就意味着我们要在纷繁的世俗里,找寻到自己的位置。
而当我们怀着“醉饮红尘外”的心境,登上眼界和心境的高山时,万物于我又何加焉?
出世也就意味着如止水般的心境俯瞰万物。
即便是入世的计较在我看来也须自得其若,如果我们争执的是“妻妾之奉,宫室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虚幻和飘渺,那我们便真的成为了一个被利己主义所侵染的俗子了,这恐怕也不是胡适先生所愿意看到的新中国的社会人吧。
因而我们要争的是“吾爱师,吾尤爱真理”的秉持,我们要争的是大义,是原则,是一个人活在世俗里的操守。
入世以自若,而出世则意味着无争。
庄子的一生本来追求的便是清静无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大矜持与智慧,站在高山上的庄子便自然达到了一种出世的超越。
有人说修行就是为了吃好睡好,回归生命的本心,我想这就是一种出世的超越和无争了吧。
“菩提本无树”,便也“无处惹尘埃”,面对那些世俗的纷纷扰扰,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便选择心如静水,高山仰止的情怀,选择宽容,选择“放舟中流”,选择“万钟于我何加焉”,这样人生的许多困境和挫折便也撼动不了你的内心了。
面对世俗与纷扰,出世以无争;面对原则与信仰,入世以自若。
我想,这便是一种眼界与心境异于世人的超越吧。
争与不争,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李锋老师点评:
文章由材料中的“争与不争”引申谈论“入世与出世”的问题,表达“面对世俗与纷扰,出世以无争;面对原则与信仰,入世以自若”的人生态度,阐明了“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
灵魂的高度(58分)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两种视角导致两种视野,不同的海拔造就了不同的思想。
而我认为,海拔就像是灵魂的高度,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差距。
正如一句话说的:
有灵魂的人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孔子是我国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停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改变众君王“以战得天下”的信念,但他失败了,他本可以安适地做一辈子老师,收学生们的学费享受生活的,但他没有!
他无视了所有的贫困、饥饿和困窘,只为传播仁政,使社会更加和谐。
可以说,孔子是一个有灵魂高度的人,他视自己的境遇为土灰,也要去拔高别人的灵魂高度。
其实,历史上,古今中外,像孔子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凡高、贝多芬、海明威……他们的人生都是不平凡,可能窘迫,可能不被人理解,可能发生天灾人祸,但这些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兆,没有不平凡,又怎么能提高灵魂的高度呢?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磨练,我们都要咬紧牙关,保持着一颗上山的心,克服所有的不顺,练就灵魂的高度。
正如庄子说的,他站在高山上看山下人,说明他历经了爬山这一过程,然后才能有“一览众山那小”的豪情壮志。
有小儿麻痹症的人很多,平常1000个婴儿中就有一个,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罗斯福那样成为了伟人。
罗斯福小时候每天都在训练自己的口语和记忆力,他曾多次因为自己记不住最简单的词汇而哭得很伤心,他想过放弃,但他始终相信,放弃并不是最好的结局,于是他怀着一颗上山的心,最终成为了打败经济萧条的美国总统,这是一份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坚持和奋斗?
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么一份豪情壮志,但真正坚持到最后,登上“山顶”的人又有多少?
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魄气(魄力)和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一直被我们用于励志,用于作文,用于作佑名(座右铭),而这句话解释的,便是努力克服了所有困难后,登上人生的山顶,用灵魂的高度“邈(藐)视”所有的“蝼蚁”。
灵魂的高度成就一个人精神的不灭,而唯一的方法便是保持一颗上山的心,去克服所有的茎棘(荆棘)。
石沂波老师点评:
辛苦地把此文打出来,但是觉得此文实在不该进入二模优秀作文的行列,如果把它作为材料作文断章取义话题化的范例倒是十分典型的“教材”。
小作者对材料的内涵理解不透,将材料中“山上山下”高度差别宽泛引申比喻为人与人灵魂高度的差别(材料中即庄子与胡适);第二段即举“有灵魂的不平凡”的孔子等人的例子,谈窘迫的人生是不平凡的,也是有灵魂高度的(此处逻辑有问题,论据表述重点不清晰);第三段举罗斯福的例子谈要坚持努力才能如庄子一般登上“山顶”藐视“蝼蚁”(此处逻辑也有问题,罗斯福克服困难成为了美国总统,总统就是有“灵魂高度”之意?
其次,此处登上山顶“藐视蝼蚁”也歪解了庄子话意);第四段结尾重申“克服困难”成就“灵魂高度”。
开篇引述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
“灵魂的高度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差距”,观点与材料之间缺少必要的阐释,“灵魂高度”“精神距离”无法与庄子胡适对应。
从本质上来说,小作者并没有理解庄子与胡适话语的内涵,也不能看到庄子与胡适的争论的焦点,只是由材料片言只语引申类比联想出去,将“山上”“山下”分别比喻为“灵魂高”与“灵魂低”,然后就撇开材料内涵,举例议论如何塑造“灵魂高度”去了。
此文是比较典型的无视材料内涵抓住材料中某个词语大做文章的病文。
诸如“蝴蝶纸片在风中吹不吹走”的材料,有的孩子就从“蝴蝶”意象入手,写“破茧才能成蝶”,谈“磨难挫折”成就人生的美丽,无视材料中蝴蝶与纸片在风中的比较;再如,“天才与凡人均有微光”的材料,有的孩子从“微光”喻意入手,将微光比喻为“机遇”,写“机遇与人生”,谈“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等等,无视材料“微光”来自“心灵”的限制,看不到材料关键词在内涵范围上的限制。
再比如:
丹麦人钓鱼与孟子“数罟不入”的作文材料,有的考生抓住丹麦人“放回小鱼”最终收获大鱼,写小与大的关系,谈积少成多、小能成就大的道理,看到“小鱼”“大鱼”即脱离了材料,抽象出“小大关系”,把丹麦人及孟子的智慧扔在一边,更无视丹麦人与孟子的同异比较。
总之,此文的观点是:
人,要像庄子一样成就灵魂的高度;论证的思路是用两个有成就的伟人证明“克服困难”(坚持上山)才能成就“灵魂高度”(登上山顶)。
材料中庄子的话显示了他怎样的灵魂高度,胡适又是怎样的?
作者避而不谈,论述重点“伟人克服苦难修炼灵魂高度”与所给材料的内涵相去有些远。
行文中庄子勉强提及,胡适不见了踪影。
以上对材料的理解及对此文的看法并不权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计较高低又何妨(60分)
胡适先生说:
“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有人或许觉得这话俗气,没什么超然物外的意味。
然而我很赞同这句话。
古往今来,似乎许多人都在提倡要安贫乐道,超然物外,陋室疏食似乎成了贤者的代名词。
孔子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并且还能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赞赏;陶渊明好像一生都在山水田园中逍遥……
然而我们都忽略了这些拥有“出世”心境的先贤,也曾有过入世的日子。
孔子也曾周游列国,力图推广自己的政治见解;陶渊明也做了八十天的官,想着为百姓谋福;托翁以其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推崇而受人尊敬,但也并非一生下来就热衷于农耕,也曾有过衣来伸手的日子……
可见,“入世”是“出世”的先决条件。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出乎其外虽能看得全面,但入乎其中才能感受得真切。
庄子说:
高山上看到的不过是笼统的大概,又怎能真正看清这些“山下人”的本质呢?
如果不能亲自融入山下社会,拼搏一番,怎知在那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乐趣?
这是山下的人所看不到的。
人人都是从山下一点一点向上爬的。
当我们是山下人时,我们身处其中,有自己的抱负、理想,为什么不拼搏一下呢?
与众生共处,人人天资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成就,人生就像一场战争,何不与他人争个高低,待到日后回首,也不负了一腔热血。
也许有一天我们成了山上人,看向山下众生,也似蝼蚁,或许认为他们的争斗可笑,但又怎么不为其拼搏、追求的精神感动。
想来孔子暮年时,回想当年周游列国,腰围天下谋利的壮志,也会为自己曾争取过而欣慰,无悔。
渊明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时,也不会觉得当日做官,一心为百姓谋福的那个自己可笑。
“出世”的心境固然超脱,但“入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当我们声誉世间,为什么不与自己、与命运、与他人一搏呢?
我们会在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既然如此,计较高低又何妨?
石沂波老师点评:
作者对庄子和胡适的理解比较准确,开篇即亮出观点,与超然物外相比,作者更欣赏积极入世。
文章的主体部分有逻辑有层次地分析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首先指出那些貌似超脱的先贤都有积极入世的经历,入乎其中方能有真切的感受;其次指出人生需要积极入世有所追求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总结全文。
观点明晰,思考有层次。
高度决定眼光(64分)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
”而胡适先生则说自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
两位对国人都具有影响力的学者,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在此,小女子得出一个结论——高度决定眼光。
记得曾学李白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处引用错误,作者为“杜甫”)此豪情壮志令人热血,想像到自己登上泰山之顶,俯瞰众山石何等心旷神怡啊,然而想看到众山的小则必先登上泰山之顶。
当你身处山下,环顾四方,众山围绕着你,又会有哪座山“小”呢?
眼光取决于你所在的高度,而若想做到如庄子那样开拓的眼光与豁达的心境,那也得有高度才行!
活在当下的我们又有几人能拥有如庄子般的高度呢?
有些人甚至急于求成,而抛弃自己所处的“山下”,想一口气飞上“山顶”。
如今太多的自我炒作,选秀类节目大量涌入公众视线,有人一唱成名有人万骂成名,在得到高度的同时也失去了步步登高的过程。
于是胡适的计较便尤为重要了!
我们常被爸妈教导,“不要和差的人比,要和好的人比。
”而我们也时常会在生活中和别人作比较,来给自己一个定位。
我们常会认为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为什么总比自己幸运一点。
我们会看不惯那些比我们稍优越的人,也会嘲笑弱于自己的人是“下里巴人”。
但自己呢?
是否又不甘站在山下计较着与别人的大小、高低、胖瘦?
有人超凡脱俗一步步向上爬去,而有人却因计较生恨,谋杀自己同宿舍的室友。
这让人值得反思!
当与他人处在同一高度时,是想发奋图强更上一层还是因过于计较而喋喋不休于别人与自己的差距呢?
在山下,计较是应该的,但要以计较为动力来让自己思想上升,而不是因计较而动歪念或寻捷径求速达……
高度决定着眼光,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纷纷扰扰纠结不清的现实社会中,唯有高远的心境与言出必行的行动力方能达到新的高度,用当下流行的词来说,才能“逆袭”。
当量变达到质变,我想我会感谢胡适教我的计较,我们会学会庄子的豁然,我会享受自己的高度!
欲穷千里目,必先更上一层楼!
李德国老师点评:
开篇在肯定两则材料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高度决定眼光”,观点鲜明。
行文一波三折,首先引用杜甫的诗句,证明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然后话题一转,批评当今现实某些人过于急于求成,抛弃“山下”,妄想一夜成名,一下子登上山顶;接下来转到谈胡适“计较”尤为重要了,尤其是以计较为动力而不是以此为寻捷径求速达的手段。
最后把两者统一起来,以诗句作结,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嘉定区 二模优 作文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