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20篇.docx
- 文档编号:25285002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39.84KB
大班科学教案20篇.docx
《大班科学教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教案20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科学教案20篇
大班科学教案20篇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彩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
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
2.讨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
化。
4.我们得出的结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
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
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
2.讨论:
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
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
4.我们得出的结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
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期望透过群众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
教师们推荐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
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
于是,我物色了超多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取有价值、有好处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透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声音
活动目标
1、明白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潜力。
活动准备
1、-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明白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
敲鼓
(透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透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
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明白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忙我们持续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四、游戏:
听一听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明白了什么事情。
2、透过游戏让幼儿明白不同的声音能够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
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大班科学教案(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纸球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
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活动过程
1.自由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
老师这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
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
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
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
散了,不圆了。
教师:
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
投篮。
教师引导:
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子是不动的,很容易投。
此刻,我来当篮球架,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活动反思
崇尚简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取、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
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带给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
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
因此,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持续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
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
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
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简。
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
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同方法。
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资料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追求教学资料的简约。
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
团的方法,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资料虽然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回归本真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
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群众玩报纸,到自己探索报纸变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环节中自己选取材料固定纸球。
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己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获得的真实体验。
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
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及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追求。
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快乐的。
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
乒球、沙滩排球……他们进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
当幼儿在比赛中不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及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
在这个环节中,他们自由选取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进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从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好玩的空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明白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
小朋友们好,这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
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
这是什么?
(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
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
是什么样的毛巾啊?
是块干毛巾。
3.教师:
这是什么呀?
(杯子)老师此刻要把毛巾放
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
(请你说一说)4.教师:
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
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
(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
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
(毛巾)这是什么?
(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
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
(请你说说看)2.教师:
到底毛巾湿了没有?
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
(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
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
(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
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
(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
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
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
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
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
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
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
此刻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
(表扬幼儿)3.教师:
此刻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
(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
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
(空气是没有颜色的)4.教师:
(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
(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
(空气是摸不到的)(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
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
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
(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2.教师:
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3.教师:
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
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
有颜色吗?
有味道吗?
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
原先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
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
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
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
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
(玩过)这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
但是,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
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
(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
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
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
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
此刻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
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
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
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但是气来,十分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
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
花草树木呢?
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
如果没有空气
会怎样样呢?
会无法生存。
3.教师:
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
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
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就应怎样对他说?
我们还能够怎样做呢?
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做的好不好?
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4.教师: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环保小卫士啊?
好的,那么就到老师那里来排队,我们的环保小卫士立刻就要出发了。
环保小卫士出发咯,跟客人老师再见。
(播放环保小卫士音乐)
大班科学教案(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小小的苔藓
活动目标:
1、明白“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
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
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这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能够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齐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
它长在哪儿?
什么样貌的?
象什么?
(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
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
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留意。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
(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
活动推荐: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
(“上水石”总持续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大班科学教案(六):
大班科学教案:
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明白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样来的?
请哦跃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长大?
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
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
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
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
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
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
向日葵的种子能够吃。
鸡冠花的种子很小。
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向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
之后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
是先长根呢?
长叶子呢?
先长茎呢?
为什么是先长根?
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能够活的?
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
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
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大班科学教案(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
《沉浮》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
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潜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
1.幼儿尝试。
要求:
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能够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
幼儿两人互换尝试。
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
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留意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齐,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
把混在一齐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能够来继续进行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八):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我喜欢种子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种子食品是人们食物的主要。
2、乐意与同伴分享种子食品,体验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照片:
花生,玉米,豆子等。
2、请幼儿带各种种子食品
活动过程
1、交流谈话,激发幼儿对种子的兴趣。
(1)小朋友明白什么是种子吗?
(2)你明白哪些种子
(3)种子主要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
告诉幼儿种子能够繁殖后代,明白在大自然中种子巡回生长的过程,种子能够食用。
(4)你明白哪些种子能够食用吗?
引导幼儿说出能够食用的的种子种类,如稻、麦、豆、花生、瓜子、玉米、核桃等。
(5)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种子会怎样样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种子是人们食物的主要,如果没有了种子,就没有了植物,人类就很难生存下去,我们每一天都在食用种子。
2、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1)了解种子食品的含义
种子能够吃,那么用种子做成的食品就叫做种子食品。
(2)说说这种子食品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又是怎样制作成的?
幼儿讨论后,说出透过对种子的炒、煮、爆等加工方法能够制成种子食品。
花生
瓜子
爆米花
五香豆
松子
核桃
栗子等
小结:
种子食品可真多呀!
有的是炒着吃的,有的是煮着吃的,有的是爆着吃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加工方法呢。
3、组织幼儿品尝种子食品
(1)请小朋友来品尝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2)幼儿自由选取种子食品进行品尝。
引导幼儿品尝种子食品,并能和同伴交流种子食品的味道。
如用“香喷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班 科学教案 20